《资治通鉴》汉纪BC205:智者不以势凌人

【材料】《资治通鉴》汉纪 太祖高皇帝四年 公元前205年

韩信使人言汉王曰:“齐伪诈多变,反覆之国也;南边楚。请为假王以镇之。”

汉王发书,大怒,骂曰:“吾困于此,旦暮望若来佐我,乃欲自立为王!”

张良、陈平蹑汉王足,因附耳语曰:“汉方不利,宁能禁信之自王乎!不如因而立之,善遇,使自为守。不然,变生。”

汉王亦悟,因复骂曰:“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

春,二月,遣张良操印立韩信为齐王,征其兵击楚。

【译文】韩信派人向汉王说:“齐国狡诈多变,是反复无常的国家;南部和楚国接壤。为了更好的镇守齐地,请封我为代理齐王。”

汉王打开书信,大发脾气,骂道:“我被困在这里,日夜盼着你来帮我,你却想着自立为王!”

张良、陈平踩汉王的脚,在耳边悄悄跟刘邦说:“咱们现在战局不利,怎么能禁止韩信擅自称王呢!不如顺水推舟,厚遇韩信,让他自己守好齐地。不然,将要生变。”

汉王也醒悟了,于是又骂道:“大丈夫平定诸侯,要当就当真齐王,当什么代理齐王!”

春,二月,派张良带印立韩信为齐王,征调他的军队攻打楚国。

【解析】昨天太忙,没有写修武夺军的细节,只给出一个提纲,引起了大家的热议,在评论区,读者们补充的很好,总的来看,大致和我的想法相近,如此心有灵犀,实在难得,这就是互联网的好处,在现实生活中,上哪找到这么多所见略同的朋友?

同时我也奉劝那些杠精,劝你们趁早取关,我的文章不适合你们。我很早就说过,我读历史是以逻辑来驱动,读史的目的不在于研究历史真相,而在于读史明智,从权谋的角度给历史一个合理的解释,从而加强权谋思维,为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便利,少走弯路。

如果你们想研究历史的真相,请自己开一个公众号慢慢写,或者成为一个考古学家,自己去慢慢考证,而不是只知道在后台问东问西,只会提出问题,连自己都解释不了的的问题,却要求我来说清楚。

真的很逗,第一我没有这个时间解释,第二我没有这个必要,第三我没有这个义务,第四我没有这个能力。

我写的文章根本就不是给你们看的,劝你们趁早取关。因为我认为很多历史事件没有真相,很多真相是无法证明的。

对于我来说,花费巨大精力去和一个杠精讨论真相,实在是吃饱了撑的。很多时候这些人,只是想通过否定我来找存在感而已,可见在生活中是多么没有存在感。

再重申一遍,我读史是为了解读通鉴智慧,助读者在官场、商场、职场、情场少走弯路,取得更大成就。而不是去研究真相,对于普通人来说,真相基本上毫无意义。

好了,回归正题。

前面我们讲了王翦请田,有提到过韩信请王,同样是找领导要东西,怎么王翦就是表忠心飞黄腾达,韩信就是死路一条。

在王翦请田这篇文章的评论区,读者们说了不少原因,讲的大部分都有道理,还有一个关键点很重要,没有人说到。王翦请田是在将要出兵攻楚前,而韩信请王是在已经灭了齐国后。

王翦向秦王提出要求,给了秦王拒绝的选项,秦王如果不乐意,完全可以换将,大家都是自由的。

如果灭楚之后,大军孤悬楚地,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王翦再向秦王请田邀侯,王翦的下场也不会好,对于秦王来说,我可以给你,但你不能抢。

因为王者不接受胁迫,哪怕付出更大的代价,也不能被胁迫,除非实在是没得选择了。如果当领导的轻易暴露了可以被胁迫的特征,以后队伍就很难带了。

韩信借着灭齐之势,在刘邦管不到自己的情况下,请求刘邦封他为假齐王,这就是在以势压人了,韩信的做法让刘邦失去了选择,不管是有心还是无意,从事实来看就是在逼刘邦,刘邦不敢不同意。

举个例子,比如说,公司需要打卡上班,假如有个人,在公司工作性质特殊,短时间内无可取代。有一天他上班迟到了,按照规章制度是要扣钱的,这个时候,这人仗着自己的职位优势,对领导说:“要是扣了我钱,我立马就辞职!”

如果你是领导,你有何感想?

如果扣了钱,下属要辞职,而这个时候,单位又需要这个人,短期又找不到替代者;如果不扣,以后怎么管理公司,怎么跟以前因为迟到被扣钱的员工交代?怎么服人?大家都不服,队伍就不好带了。

这么做的员工,无疑就是情商太低,以势凌人,把老板或者领导陷于两难的尴尬境地,是缺乏谋略的表现。

作为领导,为了暂时笼络住你,为公司创造价值,暗弱型领导可能真的不扣你钱;权谋型的会扣你钱、但会私下从另一方面补偿;强硬型的会无视你,该怎样就怎样,公司少了谁都能转,快点慢点的问题,也给兄弟们一点机会。

但是,不管是哪种领导,无论他们采取哪种应对策略,他们都记住你了,因为这样的员工,把领导逼到了角落,让领导没了选择,在领导心里埋下了怨恨的种子,在生根发芽慢慢长大。

如果有一天,他不再是独一无二的价值提供者,或者不再能提供足够的价值,那么,这人会被秋后算账,有多惨就要看恨意有多足。这就是任性的反噬。

因为他用了错误的方式和领导相处,让人没得选择,就是在以势凌人,是逼迫,而逼迫是对付敌人的手段。

朋友或盟友之间,无论哪种友谊之间,谈事时应该是商量着来,韩信拿对付敌人的手段来对付刘邦,主动的把自己和刘邦的关系对立起来,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刘邦心里怎么想?能不记住他吗?

最后:如果真的要以势凌人,就必须想远一些,对将来可能发生的反噬,心里要有底,以便从容应对,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0)

相关推荐

  • 任何谋略,算清楚风险和产出后再行动!

    楚汉争霸的时候,项羽虽然很多次把刘邦打败,但是刘邦却越输越强,而项羽则是越胜越弱.于是在争霸的方针上有所转变,以战场胜败作为主要,拉拢分化为辅助. 这第一个拉拢的人,就是刘邦手下最能打的人韩信.当时项 ...

  • 七律六首||古代名将赞

    □曾张胤 姜子牙 微时岂敢任蹉跎, 鬓发斑斑钓渭河. 三百戎车惊牧野, 六军钲鼓动朝歌. 循规建国同称善, 因俗兴齐共饮和. 斩将封神谈故事, 卜龟料事半传讹. 注:姜子牙是中国历史上的传奇人物,他辅 ...

  • 做领导,识人用人,需要哪些基本功?

    每天为你深度解读<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 汉纪一 第9卷 汉高祖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  [原文] 汉王问食其:"魏大将谁也?"对曰:"柏 ...

  • 韩信当上齐王,项羽派人策反韩信,但被严词拒绝

    随着韩信被封为齐王之后,自己的声望已经完全可以媲美汉王刘邦和项羽了,项羽为了对抗刘邦,专门派人对韩信进行了一次策反工作,希望韩信别跟刘邦联手,而是三分天下,这样项羽就有了可乘之机了. 这个派来的人叫武 ...

  • 智者不以势凌人

    原创 敖让 资治通鉴读史悟道 2019-05-19 [材料]<资治通鉴>汉纪 太祖高皇帝四年 公元前205年 韩信使人言汉王曰:"齐伪诈多变,反覆之国也:南边楚.请为假王以镇之. ...

  • 《资治通鉴》汉纪BC205:挂名领导的妙用

    [材料]<资治通鉴>汉纪 太祖高皇帝二年 公元前205年 楚骑来众,汉王择军中可为骑将者,皆推故秦骑士重泉人李必.骆甲.汉王欲拜之,必.甲曰:"臣故秦民,恐军不信:愿得大王左右善 ...

  • 《资治通鉴》汉纪BC205:荣华富贵岂会没有代价

    [材料]<资治通鉴>汉纪 太祖高皇帝二年 公元前205年 于是汉王为义帝发丧,袒而大哭,哀临三日,发使告诸侯曰: "天下共立义帝,北面事之.今项羽放杀义帝江南,大逆无道!寡人悉发 ...

  • 《资治通鉴·汉纪》原文及翻译

    原文:初,阳武人陈平,家贫,好读书.后事项羽,赐爵为卿.殷王反,项羽使平击降之,还,拜为都尉,赐金二十镒.居无何,汉王攻下殷.项王怒,将诛定殷将吏.平惧,乃封其金与印,使使归项王:而挺身间行,仗剑亡, ...

  • 读《资治通鉴·汉纪三十二》(一)

    读<资治通鉴·汉纪三十二> (一) 世祖光武皇帝上之上建武元年 乙酉,春,正月,方望(人名)与安陵人弓林(人名)共立前定安公婴(王莽所立孺子婴,后废为安定公)为天子,聚党数千人,居临泾.更 ...

  • 读《资治通鉴·汉纪三十一》(十)

    (十) 夏,四月,留将军邓满(人名)守(围困)巨鹿.进军邯郸,连战,破之.郎乃使其谏大夫杜威(人名)请降.威雅称郎实成帝遗体(遗留的孩子),秀曰:"设使成帝复生,天下不可得(就算成帝复生,照 ...

  • 读《资治通鉴·汉纪三十一》(十二)

    (十二) 更始遣柱功侯李宝.益州刺史张忠将兵万馀人徇蜀.汉.公孙述遣其弟恢击宝.忠于绵竹,大破走之.述遂自立为蜀王,都成都,民.夷皆附之(蜀地汉.夷都归附他). 冬,更始遣中郎将归德侯飒(刘飒).大司 ...

  • 读《资治通鉴·汉纪三十二》(二)

    (二) 异.恂移檄上状(报告战绩),诸将入贺,因上尊号(趁机请求刘秀登位).将军南阳马武先(首先)进(进言)曰:"大王虽执谦退,奈宗庙社稷何(您这样谦虚,考虑宗庙社稷了吗)!宜先即尊位,乃议 ...

  • 读《资治通鉴·汉纪三十二》(四)

    秋,七月,辛未,帝使使持节拜邓禹为大司徒,封酂侯(这是当年刘邦封给萧何的开国第一侯,封邓禹,意义不一般),食邑万户:禹时年二十四.又议选大司空,帝以<赤伏符>曰"王梁主卫作玄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