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时节忆雪圆 ——深切缅怀追忆武义籍画家潘景友先生

明  招

文  化

编辑寄语:

武义山川秀美,人杰地灵,曾经涌现出诸多文化艺术名人。从上一期开始,《明招文化》公众号将分期推出武义籍艺术名家系列专辑,旨在介绍和传播在艺术上卓有成效并具有较大贡献的艺术名家。
本期我们介绍的是武义籍画家,西泠印社的潘景友先生的绘画创作和艺术人生,让我们一起来关注、欣赏和缅怀。

明招文化编辑部

初冬时节忆雪圆

——深切缅怀和追忆武义籍画家潘景友先生

(一)

在西泠印社工作的山水画家潘景友先生是我们武义县人,原名潘金友,景友是笔名,字雪园,1935年6月生于浙江武义县壶山镇,故又号壶山人。

潘先生为人低调,加上近30年没有回武义办过画展,搞过什么宣传活动,因此,家乡人对他的了解知之甚少。2017年,金华日报的记者和通讯员邹一鸣一起在武义新闻发表过一篇《一个不该忘记的人———画家潘景友》的文章。邹一鸣是武义本土收藏爱好者,曾经收藏过几十幅潘先生的画作,因为一些原因近年转给了别人,当时我感到非常遗憾。后来有幸认识了邹一鸣先生,他告诉我这批画的收藏者是潘景友先生的侄儿,于是,我又感到了几分安慰。不管怎么说,这些画还在武义人手里,而且还是潘先生自己的家人,这样一想又感到了一些欣慰和释然。

因为工作关系,我在1986年就认识了潘先生,后来也曾经断断续续地有过一些交往。对于潘先生艺术创作多少还是有一些了解的,所以我感觉非常有必要把他的情况比较全面地介绍给家乡的父老乡亲们。让家乡人对他能够有更多的认识和了解。同时也希望家乡人对潘先生会有更多的关注和缅怀。

潘先生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浙江美协会员,杭州黄宾虹学术研究会副会长,浙江省政协诗书画之友社理事,中国书画家研究会会员,浙江省中国山水画研究会会员,杭州市美术家协会会员,西泠印社社员,高级美术师。

潘先生自幼酷爱绘画,1948年入上海美术研究社学画。建国后长期坚持中国画创作,得到潘天寿、贺天健、陆俨少等老一辈著名艺术家的指导,艺事日臻成熟。当年和他在浙江中国山水画研究会一起的画友孔仲起、童中焘、卓鹤君,当今都是画坛名家了。

(二)

我认识潘先生是在1986年的冬季。那时候我刚刚调到武义县文联工作,恰逢文联要为潘先生举办个人画展,我荣幸地接受了潘先生个人画展的联系和相关的具体工作。

那时候,我到文联的时间不长,也还没有办展经验,于是我是怀着一颗忐忑不安的心情 ,硬着头皮给潘先生打电话的。令人意外的是得到了潘先生的分外热情的指导,他没有什么名人的架子,在百忙之中对于我所提出的问题予以认真回复,并对办展的规模、作品的数量、宣传的途径和方法以及安全等注意事项一一作了细心的交待。这令我如释重负,一颗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

为了办好这次展览,潘先生建议我们到他家中去挑画,他说要把最好的画拿回家乡来展览。其实这是客气话,当然也是大实话。潘先生为了这次画展早就做着准备工作,为此,他挑选了一部分此前各个时期的画作,同时也在短时间内集中突击创作了一批新的山水画作品。

1986年冬季的一天,我独自踏上了去淳安的路途。那时候交通没有现在这么发达、方便,我记得是先坐汽车到金华,然后又坐火车到毛竹源,在毛竹源码头再坐轮船到淳安县城。我从早上出发,经过一路颠跛,到淳安县城已经是下午4点多钟了。

潘先生的家住在新安江水库边的一套科委单位宿舍,我们在一间不到十平方米的画室就画展的相关事项进行了认真的磋商和交流。

这间画室中间摆了张大画桌,靠墙立着大书架,架上塞满了各种美术书籍,墙上挂满了创作图稿,画桌上摆着文房四宝和一块用了多年留下斑斑墨迹的毛毡,画桌底下有一只堆满了绘画作品的箱子。这是一间非常简陋的房间,画室里除了刚刚好可以容纳一个人画画的地方,几乎没有空闲的位置了。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潘先生孜孜以求,勤奋努力地画画,创作出了不少受人喜爱的艺术作品。

潘先生非常热爱家乡,两年前他就受到县工人文化宫的邀请,回乡举办过一次个人画展。那次是朱自强先生负责具体画展工作的,朱先生在他的回忆文章里对那一次的展览有一个比较详细的描述:

1984年5月1日,《潘景友画展》在武义县工人文化宫3楼开幕,正在省里加工第6届全国美展作品和修改《美术大辞典》的潘老师,在百忙中挤出时间赶来武义参加开幕式及学术讲座,开幕式后即举行学术讲座。

那一天县职工书画文影协会、县美协、东风莹石公司书画文影协会和县总工会、县文联领导以及如今已经颇有成就的钟章法先生也都参加和聆听了潘老师的讲课,一百多人挤满了教室和走廊。

当潘老师走进教室,全场爆发出一阵热烈掌声,潘老师和蔼可亲的向大家问好,他说今天特别激动,家乡有这么多美术爱好者,家乡美术大有希望,今天我要把自己最好的东西献给家乡美术同行。

潘老师说:“今天给大家讲的是刚交付浙大出版社准备出版的《中国山水画皴法与地质构造》文稿,结合我的展出作品,形象的讲解以山川为师,'师法造化’,把握自然山石的本质特征,探索和运用传统、创新的皴法表现心中之石。”由于潘老师“肚里有货”,这堂课讲得生动活泼,让大家得益非浅,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我们武义美术工作者第一次听到这么好的中国山水画学术课。

据了解,《中国山水画皴法与地质构造》这本书稿是潘先生在几十年云游祖国名山大川,考察众多景点名胜的基础上,在多年的观察写生的基础上,研究前人创作的各种皴法和地质构造关系而进行长期探索研究的结果,为中国山水画理论研究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我去潘先生家的时候,《中国山水画皴法与地质构造》这本书稿已经出版发行。潘先生特意送我一本他签名的出版物,这本书我一直视若珍宝、珍藏至今。

由于当时潘先生的新作还没有全部裱完,于是他要我在淳安再等上几天。我们在聊天的时候说到了黄山,潘先生知道我没有去过黄山,他就鼓动我顺道去一下,他说由这里坐船到深度,然后坐车去黄山,非常方便。

云游黄山我是非常向往、仰慕已久的事情,只是一直没有机会去而已。听潘先生这么一说,我就来了兴致,第二天我就踏上了奔赴黄山的行程。临行,和蔼细心的潘夫人还硬是往我的手里塞了几十元钱,这个情景至今令我感动和回忆。记得那是一个初冬的季节,黄山的皑皑白雪至今让我记忆犹新,那是我此生第一次饱览黄山壮美景色的独特行程。

后来,潘先生调往被大家公认为艺术殿堂的西泠印社工作。他的家就住在之江饭店对面,有一次我参加文化厅的一个会议,刚刚好就住在之江饭店,因此,我还专门去拜访了他。记得当时他患有轻度的帕金森综合症,他告诉我说身体不是太好,右手不听使唤,画画也比较困难。这一次,我在他的脸上读到了一种艺术家的无奈和痛苦的表情。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一次的会面竟然成了我们的永别。2003年,潘先生因病去世,那时候我已经离开文联调往文化局工作,当我知道潘先生逝世的消息那已经是2007年的事情了。

(三)

潘先生所创作的绘画作品题材广泛,构图新颖,设色清丽,笔墨严谨。作品曾多次参加国内外美展,并累有获奖。《惊涛卷起千堆雪》、《丹鹤图》、《翠屏通途》、《山高水长》等作品先后在日本、新加坡、德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展出。《山河新装》一画由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富春江上》、《核电站雄姿》、《春绿四明山》、《黄山图》、《玉虹倒挂清冷渊》等作品被《人民日报》、香港《文汇报》和《大公报》报选刊。《云乱水光浮紫翠》、《鱼图》、《惊涛拍岸》、《梅鸽图》入选北京大型画展,并在台湾省举办了个人画展。

潘先生对中国画理论研究成绩卓著。先后在《美术研究》、《科学画报》、《江苏画刊》、《延安画报》、《西泠艺丛》等发表论文四十余篇,出版《中国山水画皴法与地质构造》等书画理论专著。

潘先生的绘画造诣不断地得到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认可。1993年,潘先生应邀随团赴香港讲学。1994年访问新加坡、泰国等地后,在杭州举办《东南亚风情汇报展》,1997年应邀访问美国,先后在芝加哥、华盛顿、费城、纽约、洛杉矶、旧金山等地进行学术交流活动,1998年赴西欧、中欧参加文化艺术交流,先后访问和考察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奥地利、比利时等国。

正当潘先生的艺术生命不断地向更高的高度攀升的时候,不幸突然降临,2003年1月16日,潘先生因病永远离开了我们。

中国美院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史论学科带头人王伯敏教授同潘景友先生是老相识了,他们同为西泠印社人。在印社的历次笔会、政协诗书画之友社的多次活动及社会慈善活动等等场合多有接触,特别是潘先生担任“杭州市黄宾虹学术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期间,常为黄宾虹的学术问题,多有请教于王老。

王老对潘先生留有十分深刻的印象,他对潘先生的刻苦勤学,锲而不舍的精神甚为钦佩。当他得知潘先生不幸离世的消息时竞一时语塞,良久,又似不相信地追问了一句:真的走了?

当他的回复得到确认以后,王先生当即提笔书写了挽联,嘱人带到告别会,悬挂于大厅上方,並嘱人送上了花圈。

2009年,潘景友先生的家属为怀念潘先生,收集、整理了潘先生的相关资料以及亲朋好友的怀念文章并把它们编辑成一本《怀念》集时,王先生还动情的为纪念专集作序一篇:

记得一九九三年冬,距今不觉十六个春秋,那时潘景友的画集快要付梓,在一个严寒的夜晚,他来到了半唐斋索我序,当时我正忙于校阅一部民族美术史的清样,出于他的诚意,我答应挤出时间给他的那本画集写了数百言,主要对他的珍惜光阴,平时锲而不舍、精勤不懈的精神表示敬佩,再就是他作画认认真真、笔无妄下、一点一拂、无不入乎规范之中。写像设色、着意形似、博得雅俗共赏,这都是潘景友的长处。作画不能求全,只要有所长、即就可取,景友诚如是也。顷者,悲景友不幸去世,读其遗作又回忆其昔日之音容笑貌不胜感慨系之。现在承其家属之嘱,撰此数十言,作为悼念。

二00九年一月王伯敏于湖上

这是王伯敏先生为潘先生的《怀念》集所写的精美短文。文章虽短,但是言辞诚恳真切,对潘先生的艺术评价也是中肯独到的,读来倍感亲切感动。悲夫!斯人已去,我们读其遗作又回忆其昔日之音容笑貌又怎么能够不胜感慨系之矣!

现在杭州刚好进入初冬的季节,冬雨菲菲,令人寒碜,但是,读着王伯敏先生的悼念文章,回忆起第一次和潘先生相遇的点点滴滴,我的心里涌动着一股暖流。都说光阴似箭,人生如梦,能够像潘先生那样,一辈子兢兢业业、锲而不舍于丹青事业,在文化艺术的苦旅中留下了自己的不朽作品,实在是令人敬佩,令人怀念。

2018年7月3日至8月5日,浙江美术馆举办了《“画颂山河”潘景友捐赠作品展》。这些作品是潘景友的家属于2016年底向浙江美术馆捐赠的画家生前创作的作品以及藏品、文献共计185件。2018年是潘景友先生病逝15周年,浙江美术馆特举办该画展以示缅怀。

我想,武义图书馆已经设立叶一苇艺术馆,还有吴远谋绘画陈列馆,吴有发绘画陈展馆。但愿以后会有一个潘景友先生的作品纪念馆。以便家乡人进一步了解潘先生的艺术创作,缅怀潘先生的艺术精神。

祝愿潘先生艺术永存!潘先生艺术精神永存!

2015年12月14日初稿于瘦石斋
2021年修改于杭州水云居

潘景友作品欣赏

作者简介:

邹伟平,中国报告文学协会会员,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金华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浙师大江南文化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出版了《俞源古村落》《汤恩伯传》等专著 。

部分图片转自六和画廊及千岛湖摄影指南

(0)

相关推荐

  • 半世纪探索 开拓水墨玄机

    画家近影 10月10日,吴东奋"从艺50周年水墨工笔花鸟画展"将在福建省画院拉开序幕.谈到当代中国画坛工笔花鸟画的创新,无论如何不能不提及吴东奋先生.此次展览正是他从艺50周年,探 ...

  • 赵兵凯先生逝世一周年 “耕心存迹”绘画小品展在天津玺朗艺术中心开幕

    8月4日,"耕心存迹--赵兵凯绘画小品展"在玺朗艺术中心开幕.     天津美术网讯 8月4日,天津市美术家协会.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主办,天津市美术家协会连环画艺委会协办,玺朗艺术 ...

  • 傅抱石字画鉴定不能如瞎子摸象

    考察了傅抱石留日期间创作的和归国后摹仿日本画家的人物故事画之后,并不能以充分实证的方式确认其对日本历史画直接的仿摹与复写. 写生也作为傅抱石从自然万物中摄取骨象与气韵.创造新皴法.新图式最重要的途径. ...

  • 中国百年巨匠传承人物——徐墨然(徐国喜)

    艺术家简介 徐墨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画艺术委员会委员,日本浅井学园大学客座教授,世界美术家协会顾问(加拿大),中国文艺家联合会副主席,国家画院山水画鹰羽皴法研究中心主任,文旅部艺术发展中心书法艺 ...

  • 【远方】北京《雪飞时节忆挚友》作者:侯秉忠 主播:青鸟

    每个人心中都潜藏着一个幻美的诗化世界,这个世界构建着一个人所有的幻梦,花是情人,风是君王,石是骨骼,水是血脉,雨是眼泪,月是思念-- [作者]  文|侯秉忠 主播|青鸟 编辑|憨憨 雪飞时节忆挚友 文 ...

  • 【诗词名家】忆雪堂历年应酬作品小辑(五)

    云帆·特别推荐 忆雪堂历年应酬作品小辑(五) 应酬诗非不能作,作宜认真也.应酬不是应付,总要有些个性方好.以赠答为例,若一首诗如通用礼品,可以赠张三,亦可以赠李四,则此种诗大可不必劳神去做.必得赠老者 ...

  • 【忆雪堂论诗】(375)

    张新海 张新海,笔名张雨村,网名紫光.1962年生,吉林长春人.工诗,尤擅五言,风格近中晚唐. 牛渚怀古 古风吹我梦,飞到木兰舟. 静渚远枫色,澄江带叶流. 空中朗然问,吾子欲何求? 一恸不能吐,如今 ...

  • 【忆雪堂论诗】(374)

    张月宇 张月宇,网名深南大道,1975年生,湖南桃江人.现居深圳. 過水鏡淵渟留別 轍合南州振玉珂,鄉關遙隔洞庭波. 九嶷山黛溪曾似,三峽風高夢若何. 浮世文章難祭鱷,傾城夜色詎成歌. 廉纖惟記虹橋雨 ...

  • 【忆雪堂论诗】(373)

    张梦机 张梦机,1941--2010,生於四川成都,祖籍湖南永绥.台湾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著有<鸥波诗话>.<师橘堂诗>.<药楼文稿>等十五种.诗宗盛唐,有少陵风骨 ...

  • 【忆雪堂论诗】(372)

    陈少平 陈少平,1965年生,广东陆丰人.其诗擅长讽喻,喜用俗语.俚语,每有奇致,在中青年作手群中可备一格. 杂诗(之一) 夷齐拦路忒痴情,仁德焉能致太平. 事不由人空禁核,邦将称霸必谈兵. 黄龙帐内 ...

  • 【忆雪堂论诗】(371)

    陈中寅 陈中寅,1955年生,湖南祁东人.高级教师.现执教于湖南衡阳市.衡阳市<雁声>诗刊副主编.有<待笛轩吟稿>. 大禹 治水长怀疏导谋,家门三过不回头. 可怜一事难歌德,夏 ...

  • 【忆雪堂论诗】(370)

    陈永正 陈永正,号沚斋,1941年生,广东茂名人.中山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著有<沚斋诗词钞>.<诗情如水>.<岭南书法史>等二 ...

  • 【忆雪堂论诗】(369)

    李东洪 李东洪,建国后出生,馀不详. 水调歌头·三十感赋 折柳送春去,杜宇正芳菲.蜀鹃啼血方苦,山雨更霏微.铁笛平生心事,三十功名尘土,簌簌落青梅.拔剑苍茫顾,密雾锁崔嵬. 弃轩冕,访诗客,共传杯.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