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背后的历史:晋楚争霸里的夹缝生存
相关推荐
-
华夏版的第一次世界大战
公元前632年,分别以晋国和楚国为首的两方势力在城濮展开决战,结果晋军以少胜多,挫败了楚国进一步北上的意图,晋文公也由此成为继齐桓公之后的第二个霸主.城濮之战当之无愧地成为改变华夏历史进程的一战. 后 ...
-
东周列国的来历与归属
东 周 列 国 起 止 东周(前770年-前256年),中国历史上的朝代.西周覆灭后,周平王迁都洛邑(今河南省洛阳市),史称东周.东周前半期,诸侯争相称霸,称为春秋时代.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联手 ...
-
图说春秋(一)
西周之末,东周之初: 1.『烽火戏诸侯<公元前771年> 』 2.『二王并立<公元前771年> 』 3.『东周初年主要诸侯国<公元前770年> 』 说明: 1.春秋 ...
-
为何说“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为何说"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左传>:"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为何有异!王夫之:"夷狄之于华夏,所生异地.其地异,其气异矣.气异而习异. ...
-
请不要把“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样的话老是挂在嘴边
每次看到两晋南北朝.五代十国.元朝.清朝的历史文章,都会在后面的评论中看到"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敢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这样的话,然后紧跟着就会引发一片激烈的 ...
-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一文读懂中西方思维差异
关于中国文化深层结构的特点,从黑格尔到德里达,西方学界形成了一种偏见,认为中国没有理性,没有哲学.前辈中国学者在物质.制度和思想层面上都发现了中西文化存在着若干异同,但他们忽略了理性在中西文明中起到的 ...
-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历史词典解释 族类:原指同族,后指同类,同帮.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指不属于自己同类之人,和自己有着根本的利害冲突.公元前587年,鲁成公出访晋国,由于受到晋景公的慢待,回国后,打算倒向楚国.季孙行父劝 ...
-
为何我们常常有“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偏执?
电影<加勒比海盗> 古代人甚至现代人,无论是东方人还是西方人,常常不自觉地有"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偏执,也常常会有"以夏变夷"的理想.这种观念根深蒂 ...
-
老中医:用药如用兵,看准病根,精准用药要果断!优柔寡断心必乱
老中医:用药如用兵,看准病根,精准用药要果断!优柔寡断心必乱
-
黑金属摇滚与撒旦教背后的历史谜团
在世界宗教史上,有这么一只羊,它既是教派的神的化身,又是敌对教派的恶魔的化身,它的身上包含了众多的神秘学的元素,它有翅膀.有乳房.额头上带有正五角星,并以羊头的形象昭示众人. 它就是被称作羊头恶魔的巴 ...
-
心头好| 《实习生》:职场少女心电影的背后,是对“存在焦虑”的反抗
<实习生>是一部风格明亮的职场日常喜剧片,由罗伯特·德尼罗和安妮·海瑟薇主演.故事的主线讲的是一位名叫本的事业有成的商界精英在退休后重返职场,来到一家互联网商业公司担任年轻老板朱尔斯的实习 ...
-
汉字文化:“籴”和“粜”你认识吗?联想其背后的历史故事
一个汉字就是一个故事,每个汉字的背后都蕴藏着它独特的文化底蕴.本文介绍两个有意思的汉字"籴"(dí)和"粜"(tiào).这两个汉字您认识吗? 打开凤凰新闻,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