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池穴·针灸法

中华行医方 大医精诚心

针灸
立竿见影之针法!

风池穴出自《灵枢·热病》:“风池二”。穴在颞癫后发际陷者中,穴处凹陷似池,为治风之要穴,故名风池。穴归足少阳胆经。为交会穴之一,足少阳、阳维之会(《甲乙》,手足少附,阳维之会《聚英》)。
【定位取法】
正坐或俯伏,于项后枕骨下两侧凹陷处,当斜方肌上部与胸锁乳突肌上端之间取穴。(如下图)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和胸锁乳突肌之间十头夹肌→头半棘肌→头后大直肌与头上斜肌之间。浅层布有枕小神经和枕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深层有枕下神经等结构。
【功效】
解表散寒,清头明目,通窍安神。
【临床应用】
1.本穴功善祛风,为解表散寒之要穴,用于感冒无汗、头痛鼻塞、颈项强痛等症(祛外风),多与合谷、大椎、迎香相院以祛风散寒、解表宜肺。风热上受,寒轻热重,有汗不解,喉痛口干,咳嗽痰黄之风热证,多与鱼际、尺泽、曲池、内庭柑配以疏散风热、清肺保津。
2.穴属手足少阳、阳维之会,具有较强的清头明目之功,用于肝阳.上亢之头痛、眩晕,多与太冲、太阳等配伍;用于肝经风热之目赤疼痛、胬肉侵睛,多与晴明、合谷配伍;用于肝阳偏亢、风阳暴升之中风半身不遂、口眼歪斜,多与百会,太冲、人中、十宣等配伍(祛内风)。
3.本穴通窍安神的作用,既可用于治疗耳聋气闭、鼻渊等五官九窍之疾,又可医治失眠、健忘、精神病等胆火扰神诸症。
4.邪伏少阳、寒热往来之症疾,少阳经郁而不畅之瘿气,本穴亦为特效穴。
【刺灸法】
向对侧跟球方向斜刺,治疗感冒、高血压、动脉硬化。向鼻尖方向斜刺,治疗厥阴头痛。针尖向同侧之目外眦进针,治疗少阳头痛。透刺风府,治疗颈项强痛等。针刺深度以0.5~0.8寸为宜,不可深刺,切总急剧提插,以轻微捻转手法为妥。该穴多用泻法。艾灸3~5壮;温灸15分钟。
【预防疾病】
《达摩秘功》将此穴列为“回春法”之用两手分别揉按两侧风池36次,可祛风散寒,预防外感诸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