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第1123期】【河南·卫辉】陈鸿溪丨家有糊涂娘

(0)

相关推荐

  • 【留住郷愁】快快回家陪老娘

    午夜醒来,就这么睡不着了. 是兴奋?是忧伤? 每隔两三天,例行长途电话,这几天,得知7o岁的老娘身体有些不好了. 她说,右手打森着(突然)半边痛,后背心也扯得痛. 打了几天针,不见效,不晓得么回事? ...

  • 祁功名作品:逆子与孝子

    诗韵依依 文学微刊 素笔为你写邂逅   素笔为己爱停留 逆子与孝子 作者|祁功名  主编|幽梦静美               公元1938年春夏之交的一个夜晚,雷公和雷婆"闹"得 ...

  • 美文悦读:许静《还想和娘牵着手》

    今天,农历10月26日,小雪天气.是娘的73岁生日. 刚才和娘视频,娘心疼地问我:"你的眼袋咋恁深?脸咋恁黄?"我苦笑了:"娘啊娘,您的女儿都多大了?"娘的手极 ...

  • 河南新乡卫辉姜太公故里

    姜太公故里位于新乡卫辉市西北十二公里处太公镇.至今太公镇境内还保留着许多姜太公的历史遗迹,其中较为著名的有:姜太公墓.每到农历八月初三姜太公诞辰之日,许多海内外后裔组成的姜氏.吕氏宗亲会都会前往姜太公 ...

  • 【非故事】清明时节

    清明节三天小长假,三芜市市府机关干部不休息,都都被加派到市区周边公墓陵园现场办公,落实文明祭拜的工作.郑向上的办公点是蓝山公墓. 干部们兵分两路,一路配合公安交警大队做好沿途交通引导和疏通工作,一路配 ...

  • 给母亲养老的弟弟

     分分钟看"裆下事",全在这里了   我弟弟独自一人照顾完全瘫痪的老娘七年半,我和大哥,二姐只是不固定的打个替班而已,我一周一次还感觉很累,有时还会和老娘发脾气,可是我弟弟几年如一 ...

  • 《炊烟有望》(长篇小说连载) 十二卷 归去来兮 拥抱夕阳永恒温暖 1

    回不去了,顾桂英的老宅,一间西屋厨房已经在一场大雨后轰然坍塌,门窗败弊,满院子的青草,还有她以前种过的治血稠的中药蒲公英. 顾桂英听均儿说,承均是给弟弟打电话知道的这种情况.从正月,顾桂英每天慢吞吞走 ...

  • 卫辉的镇国塔

       在卫辉市区建设路东望,上京港澳高速方向有一座醒目的镇国塔.    明万历十三年修建的这座镇国塔也称"灵应塔",三十多米的塔身不高也不矮,成为自高速公路进入市区干道的导引标志. ...

  • 【总第1260期】【河南·卫辉】陈鸿溪丨轮回(小小说)

      小小说:   轮回   作者/陈鸿溪     李家三媳妇彩云都快五十岁了,女儿已出嫁,儿子在省城落户,说到三媳妇对城里儿子和媳妇的好,可是在小村里非常有名. 几亩薄地的收入,除了留下三两千零花,其 ...

  • 【总第1526期】【河南丨卫辉】​陈鸿溪丨无言的火锅(小小说)

    无言的火锅(小小说)   作者/陈鸿溪     华灯初上,一家火锅店内,客人如云,彩灯闪烁,热气蒸腾,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火锅香气. "荷花厅"内,几年未见的同窗美女们,叽叽喳喳,手 ...

  • 【河南丨卫辉】陈鸿溪丨芳哥其人

    芳哥其人   作者/陈鸿溪(河南卫辉)     芳哥名字带"芳",我常常称他"芳哥".他是我的同事和朋友,是个纯爷儿们,你不要想到"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 ...

  • 【河南丨卫辉】陈鸿溪丨如此招待(小小说)

    如此招待(小小说) 作者/陈鸿溪 老周是一位六十多岁的村支书,因为脑瓜子灵活,群众基础好,组织部门就特批他延长一届退休年龄. 要说老周的能力,那还是卖盆的进街--有几套的.村里没人上访,"先 ...

  • 【河南·卫辉】​陈鸿溪丨从一介草民当“皇帝”说开去

    从一介草民当"皇帝"说开去   作者/陈鸿溪     老孔六十多岁了,初中都没有毕业,他非常反感"相面"和"风水"等一类的说教:" ...

  • 【河南丨卫辉】陈鸿溪丨当柳毅邂逅了牛郎(小小说)

    当柳毅邂逅了牛郎(小小说)   作者/陈鸿溪     题记:人性中最基本的善良,就是学会彼此自省和相互欣赏.   这天,在远离城市喧嚣的一处"农家乐"内,柳毅和牛郎不期而遇.亮明身 ...

  • 【河南丨卫辉】 陈鸿溪丨免费的午餐(小小说)

    免费的午餐(小小说)   作者/陈鸿溪     最近,局办公室的几个年轻人手头有点紧,本不宽裕的工资,除了各种还贷,好几桩婚宴.面宴的份子钱,谁的兜里比脸都干净. 这天中午即将下班,小张提议:&quo ...

  • 【河南·卫辉】陈鸿溪丨厨师三哥

      厨师三哥   作者/陈鸿溪     三表哥是厨师,却没有接受过"专业训练".何以称为"厨师"?他年轻时曾到新乡,焦作等地饭店做过几年学徒工,留心,细心让他的 ...

  • 【河南·卫辉】陈鸿溪丨石磙印记

    石磙印记   作者/陈鸿溪     几年前,看到农村街道边遗落的石磙,青年时代,"三夏"期间石磙蹍场的画面瞬间喷涌脑海. 八十年代,只有个别村有铲麦机,农民心疼那几元的收割费,收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