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鞠通宣痹汤的作用功效、适应症、临床应用、组成医案方解

豆包

上焦宣痹汤是中医方剂中的经典方剂,主要用于治疗上焦气机痹阻所致的病症,在临床上多用于湿温病(相当于现代医学中的某些感染性疾病或湿热相关疾病)引起的胸膈闷胀、气机不畅等问题。以下从方剂来源、组成、功效、主治及临床应用等方面详细介绍:

一、方剂来源

上焦宣痹汤出自清代医家吴鞠通所著的《温病条辨》,是针对 “湿温病” 中 “上焦湿痹” 证型而设,属于温病治疗中调理气机的重要方剂。

二、方剂组成

上焦宣痹汤的经典配方包含以下药材(用量为传统中医常用剂量,具体需根据患者情况调整):

  • 枇杷叶(15g)(微苦,回甘):具有清肺降气、化痰止咳的作用,能疏通上焦气机。

  • 郁金(10g)(苦辛,气芳香):行气解郁、活血止痛,可缓解胸膈气滞引起的闷胀。

  • 射干(10g):清热解毒、利咽化痰,针对上焦湿热所致的咽喉不适。

  • 白通草(6g):清热利湿、通气下乳,能引导湿邪从下焦排出。

  • 香豆豉(10g):解表除烦、宣发郁热,帮助疏散上焦郁滞的热气。

  • (气滞:气压增大,有利于祛邪外出。若没有邪气,气体自动经鼻口,皮肤,肛门排出。)

  • (郁金:活血行气,作用于心肺经。枇杷叶,苦降肺胃之气,止咳平喘,止呕;射干味苦,解毒利咽,祛痰止咳,作用域咽喉部。通草,味苦,湿热之气从小便而出。豆豉气香解表,使邪从表而散。)

以上药材配伍,共奏宣通上焦气机、清化湿热之效。

三、功效与主治

  1. 核心功效
    宣痹化湿、清热理气,重点在于疏通上焦(胸膈、肺、咽喉等部位)的气机痹阻,清除湿热之邪。

  2. 主治病症
    主要用于湿温病邪在上焦,导致气机不畅的情况,常见症状包括:

    • 胸膈闷胀、痞满不舒(感觉胸部堵塞、胀闷);

    • 咽喉不利、轻微疼痛或有痰黏滞;

    • 伴有轻微发热、口苦、舌苔黄腻等湿热表现。

四、临床应用与现代解读

  • 适用场景:现代临床中,上焦宣痹汤常用于治疗急慢性支气管炎、肺炎、咽喉炎、胃食管反流引起的胸膈不适等,尤其适用于辨证为 “上焦湿热、气机痹阻” 的患者。

  • 配伍特点:方中无峻猛之药,以轻清宣透为主,体现了吴鞠通 “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 的治疗思想,即治疗上焦病症需用轻清、宣散的药物,避免 heavy 滋腻或攻下之品阻碍气机。

五、注意事项

  1. 辨证使用:需符合 “上焦湿热、气机痹阻” 的证型,若为单纯寒证、虚证(如肺气虚、阳虚)则不宜使用。

  2. 用量调整:具体药材用量需由中医师根据患者年龄、体质、症状轻重灵活调整。

  3. 禁忌人群:孕妇、脾胃虚寒者慎用,以免药物寒凉损伤脾胃。

【来源】《温病条辨》卷一上焦篇。

【配方组成】枇杷叶二钱郁金一钱五分射干一钱白通草一钱香豆豉一钱五分

【用法】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服。

【作用与功效】解郁开痹。

【主治】太阴湿温,气分痹郁而哕。

【方解】本证因湿热痹阻肺气,上焦气机升降失调所致,故用枇杷叶清肺化痰降气,郁金开郁行气,射干清热降气消痰,通草宣通脉络,香豉能升能散,有宣通上焦之功。全方有辛开、苦降、宣通的特点,故属于“苦辛通法”。

【验案精选】

  1. 胸痹徐某,男,22岁,住深桥公社西坑大队。患者于半年前因用力过度后,发生经常咳嗽,胸背疼痛,呼吸不舒,时而太息。经县医院X光胸部透视,无明显病变。现症胸前闷痛,牵引背部及左臂,并有短气,入夜尤甚。脉象寸部沉涩,尺部缓。舌苔薄白。诊为胸中清阳不宣,阴浊凝结所致。夜属阴,阴浊盘踞胸中,故入夜则痛甚。治当轻辛宣阳,除痰降浊,取宣痹汤加味。

    处方:郁金6、枇杷叶12g,香豉6、通草6、桔梗6、沉香6、桂枝6g,白芥子4.5g,饭后服。二诊药后胸痛减轻,呼吸稍畅,咯痰较易。以前方再服2剂,胸痛完全消失,其他症状亦痊愈。[沈兆科.加味宣痹汤治疗胸痹病例介绍.福建中医药,1965,(5):34]。

    (不用射干,是因为咽喉部无症状。沉香:质重,气香,味苦辛。行气止痛,温中止呕,纳气平喘。用于胸腹胀闷疼痛,胃寒呕吐呃逆(打嗝),肾虚气逆喘急。因脉沉涩缓,为阴脉,故用阳药,桂枝,白芥子)

2.胸闷咳嗽(支气管炎)陈某,女,46岁,干部。因感胸部闷塞半年余,伴咽阻咳嗽半月来诊。患者素有慢性咽炎及支气管炎史。半年前,因受凉感冒后引发胸闷,重时胸闷如窒,并间作咳嗽,多次就诊,均诊为上感、支气管炎。曾服用多种消炎药、止咳药及三拗、桑菊类方无效。半月来胸闷渐甚,伴咽哽、咳嗽,经做心电图、胸部X光片等检查,未有异常发现。刻诊:胸闷如窒,咽部似有物作梗,稍咳,痰少白黏,纳呆恶心,头晕身重,心烦不渴,二便尚调。舌质暗红、苔粘腻淡黄,脉濡。责之湿痰内结,肺痹失展。遂拟吴氏宣痹汤加味,以期祛化湿痰、调气开结,而复肺之宣降。

处方:射干10g,郁金10g,枇杷叶10g(包),淡豆豉6g,通草3g,石菖蒲4g,茯苓10g,杏仁10g,甘草3g。药服3剂,胸渐松适,咽阻亦轻,舌苔较前薄净。5剂尽服,诸症几除,胃口亦开,咳嗽已除。后以沙参六君加紫菀、冬花辈善后。[吴难,史锁芳.吴氏宣痹汤治疗肺痹机制探讨.江苏中医,1997,18(8):32]。

3.呃逆杨某某,男,31岁,2个月前出行冒雨,衣服湿透,数日后头痛恶风,身体重痛。服解表药得汗,头痛恶风已罢,而身体重痛未除,医以为虚,投补中益气汤,次日高热口渴,复认为阳明证,先后用过白虎汤、承气汤,热亦不退,反增呃逆,更医见脉结代,用炙甘草汤而呃逆愈剧,乃邀林老诊治。切其脉濡促,舌淡红苔薄白燥,面色暗垢,身热无汗,胸闷心烦不寐,小便短少,大便不通,纳少口燥,时时呃逆,牵动全身,振动床架,此乃湿温误治,肺气为湿热之邪痹郁,清阳不展使然,遂用上焦宣痹汤宣其痹郁而透化湿热。

枇杷叶、射干各15g,枳壳、郁金、香豉各10g,通草8g,3剂。3日后复诊:症无变化,知病日久,病结尤深,非1、2剂能够通达,步上方再进3剂,汗出,吐宿食痰涎数口,呃逆减少,大便1次,脉静身凉,精神清爽,知饥索食,调理月余而安。[阮诗玮.林上卿应用上焦宣痹汤的经验.福建中医药,1992,23(4):5-6]。

4.腹痛蔡某某,女,45岁。1981年8月间住本院外科。症见右上腹部阵发性剧痛,并向腰背部反射,发作时辗转不安,不能平卧,腹胀,伴恶心呕吐,大便不通,小便短赤,舌质淡红,苔黄浊,脉细滑数。检查:体温37.5℃,心肺正常,右上腹明显压痛,腹软,肝脾未触及,肠鸣音亢进。白细胞12.3x109/L。中性粒细胞0.85,淋巴细胞0.13,嗜酸性粒细胞0.02,血淀粉酶:250单位。X线透视:见胃及结肠充气,回盲部中段见一约6cm液平面。经西医给予消炎、止痛,但酸痛未见明显缓解,腹胀加剧。曾用疏肝理气法治疗,也未见效,延至第四天,

改用加味宣痹汤(鲜枇杷叶、射干各9g,郁金、枳实、豆豉、川厚朴各6g,大黄12g,通草3g)加大腹皮、莱菔子。药后矢气频作,大便连通2次,疼痛缓解,腹胀消除,继用和胃理气化湿法以善后。[陈小钦.加味宣痹汤临床应用一得.福建中医药,1982,(6):58]

5.癃闭赵某某,男,58岁,反复咳嗽气喘3年,诊为慢支肺气肿,此次发作3个月余,西医予抗菌、止嗽定喘处理有所缓解,后又出现小便不利,水肿,用强心利尿剂,只能显效一时。近日来咳嗽加剧,小便不通,延治于林老。症见咳嗽痰喘,胸闷,呃逆不已,小便不利,小腹胀迫,声如瓮中出,口干不饮,欲大便而不后重,舌淡红,苔白厚欠润,脉濡。证属肺气痹塞,水道不通。治宜开肺宣痹,通调水道。宣痹汤加葶苈子主之。

枇杷叶30g,射干、郁金、香豉、通草、葶苈子各10g,1剂后小便3次,1000ml左右,大便1次量多,痰喘略减。继原方再进2剂,咳嗽,水肿减退,二便通利,但语音不彰,舌淡苔薄,脉和缓,守上方加人参10g,调治旬余而安。[阮诗玮.林上卿应用上焦宣痹汤的经验.福建中医药,1992,23(4):5-6]。

6.梅核气赵某某,女,40岁。丧女悲哀,忧思郁悒,肺气失于宣肃,胸膈憋闷,咽喉梗噎,状如梅核。就医服半夏厚朴汤多剂,病情不减,反增心烦、口苦、咽干之症。余诊其脉细滑,寸口滑大,苔薄黄,拟宣肺解郁,清气化痰。乃为肺气膜郁,气郁化火,灼津炼痰所致,予宣痹汤加减:鲜枇杷叶30g,广郁金、炙射干各12g,黄芩9g,通草、枳壳、桔梗各5g,3剂而愈。[李兰舫.宣痹汤临床应用两则.中医杂志,1987,(8):18]。

【临床应用与医案】

1.咽源性咳嗽总有效率80%。药用:射干6g,郁金10g,淡豆豉(牛蒡子或防风)10g、炙麻黄6g,杏仁6~10g,京半夏10g,黄芩6~10g,车前子10g,桔梗6g,甘草3g。痰多加莱菔子、葶苈子各3~6g;流涕、喷嚏、咽痛,加连翘10~15g,玄参10g;纳少,加生麦芽、生谷芽各6g。[卫利,蒋样林,苏树蓉.新制上焦宣痹汤治疗小儿咽源性咳嗽200例.辽宁中医杂志,2005,32

(9):923]。

2.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期总有效率达90%,而且能明显改善患者咳嗽、咯痰、喘息症状,其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西医治疗。方用宣痹汤合用苇茎汤:苇茎30g,射干12g,枇杷叶15g,桃仁12g,郁金15g,冬瓜仁30g,薏苡仁30g,杏仁12g,滑石15g,黄芩15g,瓜蒌15g,前胡15g,葶苈子15g。14天为1疗程。[石岫岩,吴力群,徐正莉.苇茎宣痹汤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期40例.山东中医杂志,2007,26(2):99-101]。

3.慢性肥厚型咽炎25例,痊愈20例,显效4例,无效5例。基本方:郁金、射干、枇杷叶、通草。加减:热偏重可加银花、连翘、马勃、橄榄、山豆根等。痰偏重加浙贝、橘皮、茯苓、半夏、桔梗、甘草等。湿邪郁闭为主加藿香梗、蔻仁、厚朴、茯苓、滑石等。气郁为主加合欢皮、代代花、厚朴、瓜蒌壳、橘核、陈皮等。阴津受伤加芦根、知母、天花粉、天冬、麦冬、玄参等。[姚梅龄.用宣痹汤治疗慢性肥厚型咽炎的体会.江西中医药,1980,(1):37-38]。

4.中风后呃逆有效率为84.5%。处方:代赭石30g,旋覆花9g,枇杷叶15g,香豆豉6g,党参6g,生姜9g,半夏9g,大枣9g,炙甘草6g,郁金9g,射干6g,白通草3g。7天为1个疗程。[聂文彬.旋复代赭汤合宣痹汤治疗中风后呃逆58例.中国医药导报,2009,6(7):92-93]。

5.胸胁内伤临床观察178例,全部治愈,用药3~6剂。方药组成:枇杷叶6~10g,郁金10g,射干6~10g,通草2~4g。瘀血加元胡、制乳没、泽兰、丹参、枳壳;气滞加柴胡、青陈皮、香附、厚朴、佛手;苔黄偏热,加浙贝母、桑白皮;苔白偏寒加苏子、白蔻仁;咳血加白茅根、仙鹤草。[宋治平.上焦宣痹汤治疗胸胁内伤178例疗效观察.工企医刊,1998,11*(4):68-69]。

【临证提要】本方有调气宣壅展痹之功,用于肺痹、呃逆的治疗。今认为肺痹是包括喘咳气逆、胸痞烦闷、胸胁胀闷等为主的一类临床综合征,故宣痹汤临床应用颇为广泛,包括呃逆、胸痛、喉痹、喘嗽等症,西医学之慢性咽炎、扁桃体炎、喘息性支气管炎、肺炎、食管炎、胸膜炎后遗症、胁间神经痛等病。本方治疗呃逆可加旋覆花、柿蒂等;治疗痰阻喉痹者可加厚朴、法半夏;胸痛加路路通、降香、橘络、丝瓜络;咳喘合苇茎汤、杏仁、滑石。偏于气郁上逆者加沉香、枳壳、旋覆花;挟寒痰者加桂枝、白芥子、石菖蒲;挟热痰者加瓜蒌、黄芩、黄连、半夏;血郁者加丹参、赤芍、乳香、没药。宣痹汤也可用于肠梗阻、肠粘连、肠痉挛、癃闭等下焦疾病,见腹痛、腹胀满如鼓者,此因肺主一身之气,开肺痹则下焦气滞得通,气机自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