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讲评】5分钟掌握人像拍摄角度选择 第1398讲?


一、人像拍摄的角度指什么?
你拍摄人像时是最常拍摄的是模特的正面吗?还是拍摄侧颜?是高角度拍摄还是低角度拍摄?你可能没意识到,这些都是人像拍摄的角度。摄影中的“角度”本质上是摄影的一种表现手法,简单理解就是拍摄时照相机所处的方位。

注意,是相机所处的方位,而不是模特,方位是相对的,但照片是拍摄者呈现的,所以我们都是以摄影师为基准。另外,这个方位只有两个字,但却包含了三个内涵!也就是说,拍摄角度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


1.拍摄距离
距离是远近的问题,即单反相机到被摄物体的远近,拍摄距离决定最终照片上景物范围的大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景别。

具体到人像拍摄,那就是全身照、半身照、特写等。实际拍摄中,可以通过拍摄距离来控制画面的内容,比如想交代环境背景等信息,那拍摄人像时就会用全景或大全景,而当背景杂乱时,常用半身照或特写来简化不必要的元素,让人物更加突出。


当然,有经验的玩家都知道,距离一方面靠焦距来控制,另一方面全靠走位来实现。

2.拍摄方向
方向是一个位置的问题,就是单反相机位于被摄物体的正面、侧面抑或背面,方向主要是决定被摄主体和场景的关系,也就是主体形象及背景变化两个方面。


拍摄方向的选择,一方面是为了营造新奇感,另一方面可以避免一定的缺陷。

比如说,你天天拍摄正脸觉得太单调,那可以尝试拍摄侧颜,发现不一样的魅力;或者你觉得自己身形优美,露脸太抢眼,则可以拍摄侧身来表现;当然,如果夏天拍摄半天妆花了,就可以拍摄背影来避免尴尬。

3.拍摄高度
高度是一个垂直高低的问题,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俯、仰、平等角度的变化。高度的选择主要是为了平中出奇,当然也有弥补不足的好处,因为,高度的选择可以直观改变被摄主体在场景中的高低。


这个大家都懂,仰拍人像大腿1米8,俯拍人像小矮人,其中血泪,拍摄过的小伙伴都明白。


二、人像拍摄角度选择技巧
从拍摄角度概念不难明白,思考人像拍摄的角度,一定是从距离、方向以及高度三方面来考虑的,只有通过这三方面的综合考虑,才能够让你拍摄的角度恰到好处。

但你有没有发现,即便明白了这些拍摄人像时还是然并卵!哈哈哈,毒法师不会告诉你,这些只是基础要诀,思路决定出路,实际拍摄中掌握选角度的思路才是王道!

毒法师这里分享三个思路以供参考:
1.发挥拍摄者的能动性
网上曾经一度流行摄影师的奇葩拍摄姿势,虽归调侃,但也无不透露出摄影师的艰辛,哦不对,是选择角度的可能。

行走坐卧、前后高低,面对一个场景,只有尝试过各种姿势,才能够发现和别人不一样的角度,你拍摄出来的照片才能独具一格。这也就是为什么有时候蹭拍的人出片效果反而更好,因为蹭拍就只能发挥角度的作用了嘛。

发挥拍摄者的能动性,就是摄影师不断走位,通过距离、方向和高度的思考发现最佳拍摄角度(单反摄影控:smmapp),摄影师动起来寻找角度,对构图的影响和环境信息的表现影响非常大。


因为摄影师动起来,才能够搭景、借景寻找更多的构图可能,同时,只有通过走位才能够全方位掌握模特在场景中的最佳存在关系,让背景烘托人像,凸显人物视觉感。

2.考虑被摄者的外形特征
人像拍摄,当然“人”的表现是最重要的,所以除了考虑拍摄者的能动性外,也要掌握被摄者的外形特征。

一个人的美是多样性的,可能是身形好、气质佳、颜值高,也可能是眼睛大、鼻子翘亦或者是酒窝甜。而且,眼睛下的视觉美和镜头下的美也不一定完全一样。所以,拍摄时必须仔细观察被摄人物的外形特征,要通过独特角度发现模特镜头下最美丽的一面(单反摄影控:smmapp)。

比如有的人额头太大或者是脸型比较宽,那么最好不要选择正面拍摄,或者是通过道具、造型进行修饰后再拍摄。比如有的人身材曲线比较明显,拍摄时可以改变姿势,多拍摄侧身照。再比如有的人个子不高,那么可以拍摄坐姿或是卧姿,或者机位不要过高,而且可以多考虑拍摄小景别的照片。


毒法师上面说方位是相对的,也就是角度是相对的,根据实际场景(单反摄影控:smmapp),除了摄影师走位来选择角度,还可以改变被摄者造型或者Pose来得到改变角度的效果。

3.注重光影的表现效果
人物在场景中的塑造离不开光影,把一个人拍胖了、拍的不像本人了,很大程度上是光影的把握不到位,拍摄人像,光影也会影响到角度的选择。

光线的不同人的视觉感受是有差异的,常见的布光有顺光、逆光、侧光、侧逆光、顶光、脚底光等,光线的角度会带来阴影的不同,进而会影响到人物的视觉感受。顶光和脚光是拍摄人像的忌讳,拍摄时常选择顺光或侧光的角度,这样人物的五官和形体看起来更加立体,人物形象的表现力比较好。

逆光的角度主要是追求一种意境美,身形好的小伙伴不妨多尝试这种角度,因为逆光可以呈现身体轮廓。所以在选择角度时(单反摄影控:smmapp),一定不要忽视光线的因素,尤其是在户外拍摄,光线无法控制,更需要恰当的角度来捕捉最美的瞬间。


刚开始拿起相机拍摄的照片不是过爆就是欠爆,在直方图中表现为整体向左或者向右测堆积,波峰出现在偏左测或者偏右测!

一、为什么要学会看直方图?
直方图是照片拍摄后,检验照片整体效果的利器,摄影师在拍照中通常会说一句话:宁可欠爆,也不要过爆,这是因为现在数码相机的宽容度水准,多数欠爆的照片都可以通过后期来实现。但是照片过爆的话,很多细节的缺失,也就无法通过后期进行补救,因为这部分过爆的数据在相机系统中记录是缺失的!
二、怎么看直方图?
直方图怎么看,观看直方图分为2个层次,一个是照片由暗到明的明暗过渡关系,一个是照片由暗到明中红、绿、蓝三色的分布。
明暗关系就是直方图中除了红绿蓝所显示的那个部分,它通常反应的是照片明暗存在的占比关系,直方图显示从左到右代表照片中由暗到明的过渡,左边极限为黑色,右边极限为死白,中间部分为灰调。大家可以看看下图,从左到右由暗到明过渡,是相对完美的明暗过渡直方图!
一张理想状态下的照片通常在直方图中表现为左右两侧少而中间灰调多,理解照片中明暗层次和色彩层次就很容易对照片进行二次色彩调整。
下图就是相对完美的明暗过渡直方图。

在直方图中你会看到R(红)、G(绿)、B(蓝)色光三原色,它们不同于色彩的三原色,色光三原色是构成照片色彩的基础,同时在整个中包括后期调色中都要见到它们。
大家可以看看下图,在照片直方图中存在红绿蓝三色区域,蓝色在左侧居多,绿色在暗部到中间的区域,红色多在中间到右侧的区域,由明暗关系叠加可以知道,蓝色在暗部,绿色在暗部到中间调的区域,而红色则在中间调到高光的区域暗部只有小部分。

这里可能有人注意到了青色和黄色区域,这2种颜色是有蓝绿和红绿色叠加形成的,也就是这部分区域属于两种色光共同存在的区域,大家可以看看下图就明白了!
直方图在相机或者LR、PS显示多有不同,在看直方图的时候,看到图中看不懂的情况,只要记得在直方图中只显示红、绿、蓝通常用色彩显示,那么剩下的一个部分就是明暗关系。

三、直方图有什么用?
对于数码相机曝光而言,利用直方图来“向右曝光”算是拍摄的一个大致原则,原理就是在照片不过度曝光的前提之下,将相机里面的数码像素都尽可能的接受更多的光线信息,这样后期在调整照片的时候,光线和色彩的调整空间就会相对较大。
四、直方图小知识
1、直方图显示照片中明暗过渡关系
2、直方图显示照片中红绿蓝三色存在的区域
3、直方图左侧为色黑,右侧为死白
4、色光三原色为红绿蓝,其他色彩可以由三原色不同的叠加变换形成
五、直方图里面的误解
1、直方图的峰值位置分布/形状并不反应照片是否正确曝光,要根据照片的内容和意境来决定。
2、它仅仅是感光原件上每个像素不同的曝光程度和像素数量制作出来的统计图而已。
3、在不过爆的前提下,尽量把图像信息向直方图的右边推进,直方图越向右,记录色调的信息就越多。


1、工具栏(相同快捷键,按住Shift +对应快捷键 更换)

移动工具 V
矩形选框工具 M
椭圆选框工具 M
单行选框工具
单列选框工具
套索工具 L
多边形套索工具 L
磁性套索工具 L
快速选择工具 W
魔棒工具 W
吸管工具 I
3D 材质吸管工具 I
颜色取样器工具 I
标尺工具 I
注释工具 I
计数工具 I
裁剪工具 C
透视裁剪工具 C
切片工具 C
切片选择工具 C
污点修复画笔工具 J
修复画笔工具 J
修补工具 J
内容感知移动工具 J
红眼工具 J
画笔工具 B
铅笔工具 B
颜色替换工具 B
混合器画笔工具 B
仿制图章工具 S
图案图章工具 S
历史记录画笔工具 Y
历史记录艺术画笔工具 Y
橡皮擦工具 E
背景橡皮擦工具 E
魔术橡皮擦工具 E
渐变工具 G
油漆桶工具 G
3D 材质拖放工具 G
模糊工具
锐化工具
涂抹工具
减淡工具 O
加深工具 O
海绵工具 O
钢笔工具 P
自由钢笔工具 P
添加锚点工具
删除锚点工具
转换点工具
横排文字工具 T
直排文字工具 T
横排文字蒙版工具 T
直排文字蒙版工具 T
路径选择工具 A
直接选择工具 A
矩形工具 U
圆角矩形工具 U
椭圆工具 U
多边形工具 U
直线工具 U
自定形状工具 U
抓手工具 H
旋转视图工具 R
缩放工具 Z
目标调整工具
默认前景色/背景色 D
前景色/背景色互换 X
切换标准/快速蒙版模式 Q
切换屏幕模式 F
切换保留透明区域 /
减小画笔大小 [
增加画笔大小 ]
(放大或缩小像素,必须当前有正在使用的工具)
切换画笔样式 往前选 ,
切换画笔样式 往后选 .
(英文输入法状态下)
临时使用移动工具 Ctrl
临时使用吸色工具 Alt
临时使用抓手工具 空格
(临时工具使用时,按住相应快捷键,再拖动鼠标即可)
2.文件栏

新建文件...Ctrl+N
用默认设置创建新文件 Ctrl + Alt + N
打开已有的图像 Ctrl + O
打开为...Alt+Shift+Ctrl+O
关闭Ctrl+W
关闭全部Alt+Ctrl+W
关闭并转到 Bridge...Shift+Ctrl+W
存储Ctrl+S
存储为...Shift+Ctrl+S、Alt+Ctrl+S
存储为 Web 所用格式...Alt+Shift+Ctrl+S
恢复F12
文件简介...Alt+Shift+Ctrl+I
打印...Ctrl+P
打印一份Alt+Shift+Ctrl+P
退出Ctrl+Q
3.编辑栏

还原/重做Ctrl+Z
前进一步Shift+Ctrl+Z
后退一步Alt+Ctrl+Z
渐隐...Shift+Ctrl+F
剪切Ctrl+X、F2
拷贝Ctrl+C、F3
合并拷贝Shift+Ctrl+C
粘贴Ctrl+V、F4
将剪贴板的内容粘到选框中 Shift+Ctrl+V
贴入Alt+Shift+Ctrl+V
填充...Shift+F5、Shift + BackSpace
用背景色填充所选区域或整个图层 Ctrl + BackSpace 或Ctrl + Del
用前景色填充所选区域或整个图层 Alt + BackSpace 或Alt + Del
从历史记录中填充 Alt + Ctrl + Backspace
内容识别比例Alt+Shift+Ctrl+C
自由变换Ctrl+T
变换>再次Shift+Ctrl+T
再次变换并建立一个副本 Ctrl + Shift + Alt + T
应用自由变换(在自由变换模式下) Enter
从中心或对称点开始变换 (在自由变换模式下) Alt
限制(在自由变换模式下) Shift
扭曲(在自由变换模式下) Ctrl
取消变形(在自由变换模式下) Esc
颜色设置...Shift+Ctrl+K
键盘快捷键...Alt+Shift+Ctrl+K
菜单...Alt+Shift+Ctrl+M
首选项>常规...Ctrl+K
4.图像栏

色阶...Ctrl+L
自动调整色阶 Ctrl + Shift + L
曲线...Ctrl+M
色相/饱和度...Ctrl+U
色彩平衡...Ctrl+B
黑白...Alt+Shift+Ctrl+B
去色Shift+Ctrl+U
自动对比度Alt+Shift+Ctrl+L
自动颜色Shift+Ctrl+B
图像大小...Alt+Ctrl+I
画布大小...Alt+Ctrl+C
5.图层栏

新建图层...Shift+Ctrl+N
以默认选项建立一个新的图层 Ctrl + Alt + Shift + N
通过拷贝的图层Ctrl+J
通过剪切的图层Shift+Ctrl+J
创建/释放剪贴蒙版Alt+Ctrl+G
图层编组Ctrl+G
取消图层编组Shift+Ctrl+G
置为顶层Shift+Ctrl+]
将当前层上移一层Ctrl+]
将当前层下移一层Ctrl+[
将当前层移到最下面 Ctrl + Shift + [
将当前层移到最上面 Ctrl + Shift + ]
置为底层Shift+Ctrl+[
合并图层Ctrl+E
合并可见图层Shift+Ctrl+E
盖印或盖印联接图层 Ctrl + Alt + E
盖印可见图层Ctrl + Alt + Shift + E
选中下一个图层 Alt + [
选中上一个图层 Alt + ]
选中底部图层 Shift + Alt + [
选中顶部图层 Shift + Alt + ]
调整当前图层的透明度(当前工具为无数字参数的,如移动工具) 0至9
保留当前图层的透明区域(开关) /
投影效果(在”效果”对话框中) Ctrl + 1
内阴影效果(在”效果”对话框中) Ctrl+ 2
F1 -帮助
F2 -剪切
F3 -拷贝
F4-粘贴
F5-隐藏/显示画笔面板
F6-隐藏/显示颜色面板
F7-隐藏/显示图层面板
F8-隐藏/显示信息面板
F9-隐藏/显示动作面板
F12-恢复
Shift+f5-填充
Shift+f6-羽化
Shift+f7-选择→反选
ctrl+h-隐藏选定区域
ctrl+d-取消选定区域
ctrl+w-关闭文件
ctrl+Q-退出ps
6.选择栏

全部Ctrl+A
取消选择Ctrl+D
重新选择Shift+Ctrl+D
反向Shift+Ctrl+I、Shift+F7
所有图层Alt+Ctrl+A
查找图层Alt+Shift+Ctrl+F
调整蒙版...Alt+Ctrl+R
羽化...Shift+F6
羽化选择 Ctrl + Alt + D
7.滤镜栏
再操作一次上次滤镜Ctrl+F
自适应广角...Shift+Ctrl+A
镜头校正...Shift+Ctrl+R
液化...Shift+Ctrl+X
消失点...Alt+Ctrl+V
退去上次所做滤镜的效果 Ctrl + Shift + F
重复上次所做的滤镜(可调参数) Ctrl+ Alt + F
选择工具(在“3D变化”滤镜中) V
立方体工具(在“3D变化”滤镜中) M
球体工具(在“3D变化”滤镜中) N
柱体工具(在“3D变化”滤镜中) C
轨迹球(在“3D变化”滤镜中) R
全景相机工具(在“3D变化”滤镜中) 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