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材生直言“我不想上班”,在深圳街头流浪丨社会真的会吃人吗?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高材生,是指通过努力在某些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的人。一般社会意义上的“高材生”,则专门指学习成绩突出的学生。
根据这两方面的定义,我们把“高材生”分为两种:
第一种,天赋异禀本身就有才智才干,并且通过自身努力已经成长为某个领域中的人“材”;
第二种,则不一定多有“才”,也不完全比他人更多天赋,但是通过自身努力,在社会某个领域里,成长为有用的,不可或缺的人才。
一、“高材生”与“高才生”有明显区别
如前所说,大众日常口中的“高材生”,往往与学习成绩、自身奋斗有关。而且,一定是经过自身努力取得了优异成绩的,且已经成“材”。
而“高才生”,则明显展示出了智商、聪明才智或天赋上的优势,只不过,当前还没有取得什么突出的成绩,还处于学习阶段,没有做出什么突出的事迹,专指在校学生,尤其大学生。
因此,“高才生”一定是智商超群的有“才”之人,但还没有成“材”或成为社会栋梁;而“高材生”或许有“才”,也可能许无“才”,但是从学历学位上而言,已经可以代表自己是一种人“材”。
时下,很多人都称名牌大学毕业却找不到工作的人,为某高材生。言下之意即:有学历无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差,简直说不好到底是有才还是没有才。
因为学习能力好而进入了众人都非常认可的大学,但毕业后竟然找不到施展自己才华的工作,或没有工作单位愿意要他们,这种情况则说明要么会学习而无工作能力,要么自己懒又不上进高不成低不就,人生观、世界观成问题,对社会现实认识不清。
此前新闻报道过一个江西考生上完大学后,没工作几年就开始了自己的流浪汉生活。在深圳,他白天溜马路,啥也不干只找吃喝;晚上累了就睡在公园里。家人托人找过他,也想让他回到江西老家干农活起码有饭吃,有家人照顾。
可他回去之后又重新出走,继续在街头流浪。爱心志愿者屡屡帮助他,开解他,他都接受衣食住行帮助,但说到让他回归社会去工作,他却说:“我不想上班”

为什么一个人们口中的“高材生”,会以这种不同寻常的方式生活呢?社会真的会吃人吗?
很多人揣测,原因不外乎如下:
1. 社会适应性差,第一份工作就与用人单位产生矛盾,负气不干,此后再也没有进入过单位工作,很可能产生了心理隐疾。
2. 心理脆弱,太自尊敏感。鉴于第一份工作就闹得十分不快,因此心理上对于工作和工作中的压力、人际关系产生了不良应激反应,且一直没能痊愈。
3. 出身农家,家庭给予的情感支撑和心理纾解比较欠缺,因而在精神上、心理上有明显的发育滞后现象。
我们首先来说一下心理脆弱这个问题,因为,除了他之外,这是在很多人成长过程中都会出现的心理问题。但是显然,通常我们并不清楚脆弱本身,也是一种心理疾病。因为,它在心理学上的专业学名,叫做“心理承受力”。
所谓心理承受能力,是指个体对因为逆境所引发的心理压力、负性情绪的承受与调节能力。而这一调节能力,主要聚焦于个体对逆境的适应力、容忍力、耐力、战胜力的强弱。
一个拥有良好心理素质的人,其心理承受能力通常也不会太差。而“心理承受力”通常是由生活进入到心理领域的。
从狭义的角度看,也就是从生理心理学的角度看,个体的心理承受力与其先天的神经特征有关。
按照古典心理学家巴甫洛夫的观点,一个人是坚强勇敢还是怯懦柔弱,与其大脑神经系统的耐受性大小、强弱以及兴奋和抑制之间的平衡性有密切关联。
坚强勇敢者,其大脑神经系统的耐受性、强弱以及兴奋和抑制之间的平衡性较高;而普通人的大脑神经系统的耐受性、强弱程度以及兴奋和抑制之间的平衡性则相对较为平和,不那么强烈。
因此,日常生活中,我们会明显发现有的人耐受性高、兴奋和抑制平衡,所以他们通常能够承受生活中的较大刺激,其人的心理承受力也比较强;而有的人则相反,他们似乎不能承受较大的超出常规的刺激,其人的心理承受力弱,遇事胆小怯懦容易退让服输。
从广义的角度看,个体的心理承受力,还可以理解为个体对人生挫折、对生活苦难等非自我性环境信息处理的理性程度。
心理学上的个体,在一定意义上都是我向性的。也就是说任何个体,都有自我肯定的倾向,并且总是自然地将自己的标准,作为衡量外界事物的依据。
在此前提下,如果外界事物和人没有按照自己的标准来发展或进展,个体就会对自我产生否定、排斥、怀疑、绝望、悲观的看法和情绪。
如果个体始终以绝对的我向性来支配自己,那么,他们将无法应对外界不同于自己的事情,进而出现严重的社会不适应症状,也可以说体现出心理承受力弱的特征。
相反,如果个体以可变的、自我接纳的方式去处理非我向性外界事物和人,那么他将能够很快适应社会,并在适应过程中增强自己的心理耐受力。
从这个角度而言,在现实生活中,广义上的心理承受力,比狭义上的心理承受力,对人来说更有现实意义和推动作用。
从这一理论基础上,再回头分析深圳流浪青年,我们就会发现,该男子具有典型的“我向性”行事和心理特征。大学毕业之后,他就被分配到了地级市一家国企单位。
然而,上班之后,该男子经常与单位同事闹矛盾,又认为自己的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因此产生了怀才不遇感,于是他不声不响辞职去了深圳,找了几份工作都碰壁后,干脆开始彻底流浪街头,并认为上班是对自己的一种束缚,他喜欢的是自由自在。
表面看,追求自由与上班似乎是矛盾的,但实际上,自由永远是相对的,根本没有绝对的自由。
该男子的我向性极强,而且拒绝以开放式心态融入社会而甘愿自我放逐,一方面甚为可惜也尊重他的个人选择,但是另一方面,也暴露出了他心理承受力差,自我冥顽不灵、拒绝自我挑战和改变的本质。
- The End -
作者 | 汤米
编辑 | 一粒米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Thibaut, J.W. & Kelley, H.H. (1959)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groups.New York: Wiley.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