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四个商业合同的签订技巧,帮助企业节税节费【商业经营】

企业的经营离不开合同的签订,大部分企业会比较关注合同条款的合法性以及合理性,把重点落在双方的权利义务是否对等上面,少有考虑该笔交易所产生的税款。实际上,我们在签订合同之前进行一定的调整,就会给企业节省一笔客观的税款!

节税小技巧一改变合同签订的类型。

根据税法相关规定,企业提供货物或劳务的,应当缴纳增值税。但根据货物或服务的不同,增值税的税率也有差别。例如,A公司打算将新购置的仓库对外租赁,若签订租赁合同,则属于不动产租赁,需要缴纳的增值税额为9%。但如果将仓库对外租赁,并配备仓库保管人员,签订服务合同,不仅让客户的体验更好,仓库保管人员属于提供了仓库服务,仅需缴纳6%的增值税,若是简易计税,增值税的税率仅为3%。当合同的类型可左可右时,企业可选择税率较低的货物或服务类型,以缴纳更少的税款。

节税小技巧二合同明确含税金额与不含税金额。

实践中,大部分的合同价款都是最后支付的总金额,并没有把实际货款与税款分开列明。以购销合同为例,因《印花税暂行条例》规定,购销合同应按照购销金额的万分之三缴纳印花税,而计税依据为合同上的购销金额,所以若合同条款为“合同总金额为1130万元”,需缴纳的印花税为1130万元*0.03%=3390元;若合同条款为“合同不含税金额为1000万元,增值税税额130万元”,那么130万元的税款不属于合同的购销金额,就不会被纳入纳税计算的基数,需缴纳的印花税为1000万元*0.03%=3000元,相比之下节省了390元。

节税小技巧三同一合同涉及多个税率的分别记载金额

如果一个合同同时涉及多个税率,例如购买电视并配送到家的合同,又提供货物、又提供劳务的,若合同中并没有明确说明电视价格和配送服务费的金额,那么须从高适用税率;但分别写金额的,则分别核算。企业在日常经营中,涉及多个兼营业务的,需分别签订合同,或者将不同税率的货物或劳务分别记载金额。

节税小技巧四利用不确定金额递延缴纳印花税。

印花税的计税标准,是以合同金额为准。若订单式计价的框架合同,签订时合同金额不确定,可先按定额五元缴纳印花税,实际结算时再按照实际交易金额补缴印花税,从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企业资金周转的负担。


法律服务范围:

针对公司的成立与解散给予法律意见;为公司处理股权架构的设计与调整,解决公司控制权旁落的法律风险;为公司的股东会、董事会及管理层人员履行职责过程中所涉及的法律问题给予解答;协助公司的审计与财务处理解决公司潜在的会计问题;为公司的投融资项目给予法律意见;代表公司处理民商事诉讼案件。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