厥阴、少阴、太阴,三阴辩证提纲

楼主 宇宙旋风 2014-10-16 08:50:40 苏-虎锅(498503636) 2014-10-16 7:39:25
【原文】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326)

【注释】

1,气上撞心;此处的心,泛指心胸部位。气上撞心,指病人自觉有气向心胸部冲逆。
2,心中疼热;胃脘部疼痛,伴有灼热感。
3。食则吐蛔;即进食后会吐出蛔虫。

【提要】

论厥阴病上热下寒证的提纲。

【解析】

肝为风木之脏,内寄相火,木能疏土,参与消化。病入厥阴则木火上炎,疏泄失常,因而发生上热下寒的胃肠证候。一方面木火燔炽,津液被耗,肝胃阴伤,所以消渴;肝气横逆,所以气上撞心;肝胃热而阴伤,所以心中疼热,嘈杂易饥。

一方面肝木乘脾,脾虚不能运化,所以不能食;如果肠中素有蛔虫,脾虚肠寒则蛔不安而上泛,进食是随食气而吐出。

若误用下法,必致中气更伤,下寒更甚,从而发生下利不止的变证。

综上,是证上热(肝胃有热)下寒(脾肠虚寒),只是厥阴病中的一种证型,故本条所述仅是厥阴病上热下寒证的主要脉证。

对于厥阴病上热下寒证的治疗,后世医家多以清上温下,土木两调为法,乌梅丸为代表方。

【南陈北刘有关论述】

陈亦人:

就具体证情来看,实际是肝邪乘脾犯胃而致的胃热脾寒证。

肝为风木之脏,内寄相火,主疏泄,病则木火燔灼,耗伤胃津,所以消渴;

肝气横逆,所以气上撞心,心中疼热而似饥;此为上热。

同时肝邪乘脾,脾虚失运,所以饥而不欲饮食。

因脾虚肠寒,如果素有蛔虫,蛔闻食臭则窜动而上出于口,所以食则吐蛔,此为下寒。

把肝胃气逆的上热证,当作阳明实证而误用苦寒攻下之剂,不但上热不能消除,相反会使中气损伤,下寒更加严重,因而发生下利不止的变证。(《伤寒论译释》)
苏-虎锅(498503636) 2014-10-16 7:49:27
【原文】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281)

【注释】

1,脉微细:微指脉搏轻微无力,多为阳气不足;细是脉的形态细小,多为营血不足。此微细并提,以微为主,且微脉必兼细,细脉则不兼微,为少阴阳虚之证。
2,但欲寐:指精神萎顿,迷迷糊糊似睡非睡的状态。

【提要】

论少阴病虚寒证的主要脉证。

【解析】

少阴属心,肾两脏,病则心,肾两虚,阳气虚衰,无力鼓动血行,则脉微;阴血不足,脉道不充,则脉细。诚然,脉微与脉细分言,微为阳虚,细为血少,然此则微细并提,则以微为主。

且“微脉,极细而软,或欲绝,若有若无”,“细脉,小大于微,常有,但细耳”,可见微脉大多极细,主要揭示阳气虚衰。

心肾阳虚,阴寒内盛,神失所养,故见但欲寐。

但欲寐是精神萎靡不振,神志恍惚而呈似睡非睡的状态,它与邪去神恬的嗜卧,高热神昏的嗜卧都迥然不同,切勿误认。

从脉证合参的角度分析,此之“脉微细,但欲寐”旨在揭示少阴阳虚的主要特征,不论什么病,只要见到“脉微细,但欲寐”,就表明少阴之阳已虚。因此,作为少阴病虚寒证的提纲,颇有意义。

【南陈北刘有关论述】

陈亦人:

脉微与脉细分言,微为阳虚,细为血少。微与细并提,则以脉微为主,因为微脉必然兼细,而细脉不一定兼微。(《高等中医药院校教学参考丛书·伤寒论》)
苏-虎锅(498503636) 2014-10-16 8:01:00
【原文】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注释】

1,自利:不因攻下而出现大便稀溏甚或夹有粘冻的症候。
2,胸下结硬:胃脘部痞结胀硬。

【提要】

论太阴虚寒证的辨证提纲。

【解析】

脾主运化,喜温燥而恶寒湿,当外受寒邪或内伤生冷,脾阳伤而运化失职,寒湿停滞,胃肠气机不畅,则腹满时痛;脾伤而升降之机失常,浊阴上逆则吐,清阳下陷则利;脾失健运,食入不能运化,势必腹满益甚,因而食不下。自利益甚,是与食不下相较而言,时腹自痛乃少阴虚寒腹痛的特点。证属虚寒,误用下法,则中阳更伤,中气虚而不运,故胸下结硬。

本条是太阴病脾虚寒证的典型证候,故为太阴病的审证提纲。不论外感,杂病,只要具有上述证候,就可确诊为太阴病虚寒证。

【南陈北刘有关论述】

刘渡舟:太阴虚寒性腹痛当注意与阳明腑实证腹痛的鉴别;实证腹满痛,大便燥结,其腹痛常随大便通畅而减。太阴虚寒性腹痛,并不因下利而减轻,反而下利愈重,这反映了太阴虚寒证的特点。(《伤寒论讲解》)
苏-虎锅(498503636) 2014-10-16 8:05:30
【原文】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注释】

1,自利:不因攻下而出现大便稀溏甚或夹有粘冻的症候。
2,胸下结硬:胃脘部痞结胀硬。

【提要】

论太阴虚寒证的辨证提纲。

【解析】

脾主运化,喜温燥而恶寒湿,当外受寒邪或内伤生冷,脾阳伤而运化失职,寒湿停滞,胃肠气机不畅,则腹满时痛;脾伤而升降之机失常,浊阴上逆则吐,清阳下陷则利;脾失健运,食入不能运化,势必腹满益甚,因而食不下。自利益甚,是与食不下相较而言,时腹自痛乃太阴虚寒腹痛的特点。证属虚寒,误用下法,则中阳更伤,中气虚而不运,故胸下结硬。

本条是太阴病脾虚寒证的典型证候,故为太阴病的审证提纲。不论外感,杂病,只要具有上述证候,就可确诊为太阴病虚寒证。

【南陈北刘有关论述】

刘渡舟:太阴虚寒性腹痛当注意与阳明腑实证腹痛的鉴别;实证腹满痛,大便燥结,其腹痛常随大便通畅而减。太阴虚寒性腹痛,并不因下利而减轻,反而下利愈重,这反映了太阴虚寒证的特点。(《伤寒论讲解》)
苏-虎锅(498503636) 2014-10-16 8:07:12
时腹自痛乃太阴虚寒腹痛的特点。

(0)

相关推荐

  • 2021-01-03

    来源  佳明经方日记 我将<三指弹>与<濒湖脉诀>合一,用三指弹的四纲体系识别脉象,用濒湖脉诀的主病决断. 微脉与细脉是不是阴与阳对立? 一般认为微脉与细脉是一类,这是从虚角度 ...

  • 小儿药证直诀<3>

    2007-04-12 124 复禾健康医生组 七七.龟胸龟背 肺热胀满,攻於胸鬲,即成龟胸,又乳母多食五辛,亦成,儿生下,客风入脊,逐於骨髓,即成龟背,治之以龟尿点节骨,取尿之法,当莲叶安龟在上,後用 ...

  • 5.31气腹痛.肠郁.肠痹

    5.31气腹痛 又名小肠痛.气结腹痛.气滞腹痛.绞肠痧.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胃肠痉挛. 辩证论治 一.寒滞胃肠证:197.正气天香散 加吴萸.良姜等. 二.寒滞肝脉证:909.暖肝煎 加减. 三. ...

  • 白通汤治疗少阴太阴合病的腹泻 – 经方派

    高某,男,53岁,朋友,2019年11月17日13:00就诊. 主诉:昨夜忽然水样便5,6次. 现症:水样便5,6次,晨起利止,体温37.8℃,恶寒,身疼,乏力,不渴 面暗, 眼窝塌陷. 舌脉:舌淡红 ...

  • 真武汤能解太阳太阴合病,也能解少阴太阴合病

    作者:朱宏光 真武汤:茯苓,芍药,生姜(切)各三两,白术二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真武汤所对应人体状态:身体通达性不好,水液工作不正常,身体力量不足. 82条: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 ...

  • 头痛、厥阴头痛,三阴头痛之一!医生提醒您一定要看这个视频!

    头痛、厥阴头痛,三阴头痛之一!医生提醒您一定要看这个视频!

  • 白通汤治疗少阴太阴合病的腹泻

    高某,男,53岁,朋友,2019年11月17日13:00就诊. 主诉:昨夜忽然水样便5,6次. 现症:水样便5,6次,晨起利止,体温37.8℃,恶寒,身疼,乏力,不渴 面暗, 眼窝塌陷. 舌脉:舌淡红 ...

  • 胡希恕:六经辩证提纲精华 | 养阳医斋

    <伤寒论>的学习一定要提纲掣领, 在六经辨证体系中,如何理解六经呢?以下是胡希恕老先生对此的理解,都是干货哦!? 一.六经提纲 第1条(<伤寒论>赵开美本序号,以下同):&qu ...

  • 少阴太阴合病

    刘某,女,18岁,2019年11月21日初诊.咽痛伴头痛1周.患者正上高中三年级,学习紧张,精神压力较大,体质虚弱,经常感冒.1周前感冒,咽痛.头痛,头孢类抗生素等药静点3天,又服用了牛黄解毒片.双黄 ...

  • 【六经三阳三阴病提纲】背诵

    一.太阳纲 脉浮.头项强痛.恶寒发热.呕逆--风寒束表 发热恶风寒.头身痛腰痛骨节疼痛.无汗而喘逆,脉浮紧 发热恶寒或恶风.头痛项强.有汗.鼻鸣干呕,脉浮弱 二.少阴纲 脉微细,但欲寐--真阳不足.水 ...

  • 黄帝内针:手足三阴经之太阴、少阴、厥阴同气

    熟悉了手足三阳经络同气,再来看手足三阴经络同气,那就简单多了.还是先回顾一下<黄帝内针>是怎么谈手足三阴经络同气的. 手足太阴经络同气的对应关系,第一个对应是腕对应踝,手太阴经在腕是太渊穴 ...

  • 张仲景六经辩证中顺序: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

    东汉张仲景于公元三世纪初撰医学名著<伤寒杂病论>.该书在流传过程中,经后人整理编纂将其中外感热病内容结集为<伤寒论>.另一部分主要论述内科杂病. <伤寒论>全书重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