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读家庭教育—— 2017“双节”读书记

重点读家庭教育——  2017“双节”读书记

重点读家庭教育——2017“双节”读书记

很多事情要讲究一个“缘分”的,2017“中秋节”长假前段我去龙口东海风景区一览,路上带着两本书(见下括号)。

詹姆士“思想流”学说的思路确立于其《心理学原理》,这部书显示“詹姆士是典型的非体系的心理学家。詹姆士对建立抽象的演绎体系或者封闭的理论结构缺少兴趣,在他看来那是一种思想“单薄”而非“厚实”的表现。他希望给读者提供大量有价值的材料,因此《心理学原理》“主要是大量的细节描述”,而不是一个封闭的体系。詹姆士认为:“一门科学所显示出的最健康的标志就是这种似乎未完成的样子。”詹姆士不刻意构造体系,《心理学原理》也主要由许多分散发表的论文集结而成,每一章都可以独立成篇,但是它的各章顺序并不是随意安排的。认真的读者会发现他的立场、方法和内容是系统连贯的。”(《思想流学说与詹姆士哲学》黄启祥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6月第一版,第29页)

这个做学问的方式不禁使我们联想到法律方面的英美文化特色,英美法系(也叫“海洋法系”)是判例援引法系,判例有独立性,拒绝严格体系化。这样看詹姆士的观点确实植根于英美文化的沃土之中的,或者不如说文化背景根深蒂固地影响人的学术研究,其方向和风格。

恰恰如有“天意”一样,我此行还带了同样风格的斯宾塞的著作——略早一代的英国的著名学者斯宾塞的《斯宾塞的快乐教育全书》(《斯宾塞的快乐教育全书》(英)赫伯特▪斯宾塞 著 周予同 译,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年11月第一版)

读完了这本书,轻松而又沉重,简单而又复杂,如此“分裂”的感觉近期还曾经有过,即[巴西]保罗·柯艾略的《牧羊少年的奇幻之旅》,后者更甚,使人读到的仿佛不只是一本明快的薄书,而是两本三本厚书甚至更多。

本来这个读书记是当场就可以写出来的,但是思路不愿意流畅,总有所流连,于是回来搁了几日,再次翻阅斯宾塞的书。这一回换了一个读书顺序,是在半数第十章开始,然后十一章、九章、十二章、八章……由中间依次到两端。依然读得很轻松,可见这本书的浅白;但是深刻的感觉也渐渐清晰地显露出来——直到图穷匕首见。

最近的流行语之一“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信然。国内的“好妈妈”“好爸爸”“陪孩子”等等,可以休矣。有时候鹓鶵与腐鼠的区别反倒是无人看见了,因为跨度太大,尽管同为生物。

要之。空口白话是无法执行的,还是要有具体对比,尤其是“斯宾塞家庭教育”之优异处亟待彰显,以便借鉴。

一则是胸襟、视野至大。一个号称“人类历史上第二个牛顿”“其教育思想统治美国大学达30年”的人,他的遮眼点绝对不仅仅是“高考成绩”好吧,所以他设计让侄子做的游戏也都是真正为了“快乐”,他所“尊重孩子的天性”“放手让孩子独立”的原则那是绝对没有保留,孩子的心灵是敏锐的,他们会感觉到。

二则是气度、节律宏伟。这本书并不是“即时贴”类型的,不像国内现时流行的那些——大的孩子刚刚出国读研、中的刚刚考上北大、小的甚至刚刚比小学的同龄孩子多背几百首诗、几十篇古文等等而已。斯宾塞的书是他侄子成就为植物学家之后的总结,是经过岁月扬弃的,又积淀了对其他家庭的问题的思考,有个性有共性,有可操作的普遍的爱心在里面。

三则是生命(种子)的活力。如果说以所谓“干货”来对比,斯宾塞的书反倒是单薄的,就好比国内的是大大的一个果篮,里面塞满了各式光鲜的水果(也许是打蜡的?不敢说);而斯宾塞只是一条瓜藤结着不多的大小不一的果实(还带着一些叶子)。但是,斯宾塞的瓜藤是连着根的,它在生长,它的果实能够结出种子。

总之吧,前面“对比-伤害”的意思其实几百年前就有流传了,早前的说法是“货比货该扔、人比人该死”——死倒不必,活着才有改进的机会,只是英美有那么多好东西,我们却偏偏最痴迷他们的洋快餐,可惜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