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氏菌病传统治疗方案可引起患者发生药物性肝损伤
2021年5月10日,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病原生物学系沈弢课题组团队在Frontiers in Pharmacology上发表题为“The Characteristics, Prevalence, and Risk Factors of Drug-Induced Liver Injury Among Brucellosis Inpatients in Xinjiang, China”的论文,首次对我国布鲁氏菌病住院治疗患者中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病情况以及相关危险因素进行了分析。
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规定管理的乙类人畜共患传染病,在我国新疆、宁夏、甘肃和内蒙古在内的几大牧区发病率较高,人主要通过接触病畜及其产品或污染物被感染,感染后出现的发热、乏力和全身性关节疼痛等临床症状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劳动能力和生存质量。目前尚未有国际认可的人布病疫苗,我国和国际上对于布病的临床治疗方案均推荐使用以利福平为主的多药联合治疗方案,利福平在结核患者中引起药物性肝损伤(DILI)的风险已被大量报道,但接受利福平治疗的布病患者发生药物性肝损伤的情况还未有研究,此外,在布病治疗中常用的存在肝损伤风险的广谱抗菌药、非甾体解热镇痛药以及中草药也在广泛使用,分析布病治疗中出现DILI的概率、临床特征和诱发的药物类型对于优化布病治疗方案以减少药物治疗对患者不必要的损害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该研究是该团队和新疆沙湾县人民医院共同合作完成,该团队的新疆籍硕士研究生马尔马尔﹒托乎塔尔别克和硕士研究生李欣洁为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
文献来源:
Tuohutaerbieke M, Li X, Yin Y, et al. The Characteristics, Prevalence, and Risk Factors of Drug-Induced Liver Injury Among Brucellosis Inpatients in Xinjiang, China. Front Pharmacol. 2021;12:657805. Published 2021 May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