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宝康·怀念掉到河里的没事的小时候

眼下,谁要是掉到河里,肯定是摊上大事了。不管是掉下去被淹的,还是跳下去救人的,都会成为焦点,广受关注。这不,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有关下水救人被誉为“见义勇为”的事例吗?但在我小时候,掉到河里可真的不是什么事儿。 我小时候生活的那个小村子,村子很小,但是真正的水乡,三面环水。我家的老房子临河而建,隔一条三块青石板铺成的路,就是一条不小的河,也就是说,出门跨两大步就是河。所有的生活与河紧密相连,因此各种与河亲密接触的事儿(包括掉到河里去)也就很平常了。
在我的印象里,最早掉到河里去,应该是在河埠头(踏道)上洗东西的时候。那时候,洗脚洗手,洗衣洗菜,反正只要是洗东西,就到河里去洗。河埠头(踏道)那些浸泡在水里的石板上布满了青苔,很滑,一不小心就会滑到河里去。在那时,这很平常,一般就扶着岸边的石头爬上岸来,或者旁边的大人一把把你拉上岸,回家换掉湿掉的衣裤就过去了。

给我记忆比较深的几次掉到河里,一次是我用扁担当船桨划小划船,离岸比较近,就用扁担插向岸边,用力一推,使小船向前,不料扁担插入岸边的石头缝里,仓促之间,扁担拔不出来,船借助惯性向前行驶,插在岸边石头缝里的扁担把坐在船尾的我带下了船而翻入水里,一开始很让我吓一跳,事后拔出扁担重新爬上船去继续划船也就没事了。
再一次,我是站在水泥船头上,手握撑竿(竹篙),颇有点威风凛凛的样子。谁料我在船头把撑竿插入前面的水中,后面摇橹的很用劲,船速有点快,而撑杆被前进的船吃住劲,我措手不及,被手中的撑杆带上,一个斤斗翻入河中,好在天气热,水又有点深,游出水面,爬上船去,捋一把水,没事。

而印象最深,且有点危险的一次是上世纪80年代初我大学毕业到绍兴城里工作后,因为当时汽车班车不多,柯桥汽车站离老家、绍兴汽车站离城里工作的单位,都有相当一段路,还不如直接骑车方便又省钱,早上起个早从老家骑往绍兴,下午请一个小时的假从绍兴骑往老家,用快两个小时骑自行车往返的。
从老家出来的路全是沿河的,一次一大早从乡下骑车往城里去上班,在一段石板路上,一不留神,自行车前轮骑进了两块石板中间的缝隙中,为了省事,我使劲把龙头一拐,想借此骑回到石板路上,不料用劲大了,连车带人一起窜到河里。好在靠岸边的河里养着茂盛的水草,人没什么伤疼,就把自行车拉上岸,看看没事,骑上车,继续往城里赶路。等我骑到,身上的衣裤已经干了,上班也没影响。真的,那时掉入河里不算什么事,水干净,掉下去吃几口水根本没关系。水乡的人,好像也不用人教,也不必大动干戈地学,在河里浸泡多了自然都会游泳,姿势好孬不管,能在河里扒拉就行。只是这一切,在今天看来都有点不大真实,好像是不可能的事。
真的,很怀念掉到河里没有事也不当回事的小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