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科大校友在Nature发表新成果,可将电动汽车电池寿命延长至10-15年

5月12日,我校2013级本科毕业生叶露涵作为第一作者在国际顶级综合性学术期刊《Nature》发表了题为《A dynamic stability design strategy for lithium metal solid state batteries》的论文,在固态锂金属电池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论文题目截图

与传统的锂离子电池相比,固态锂金属电池由于具有高容量、高能量密度和高安全性,在相同的体积内可容纳更多的能量,并且充电时间仅占一小部分。然而,由于高电流密度下锂枝晶的形成和穿透,固态锂金属电池的稳定性一直很差。为了克服这一挑战,哈佛大学李鑫教授团队创新地设计了一种具有分级界面稳定性(对锂金属响应)层次结构的固态锂金属电池,以实现超高电流密度并防止锂枝晶的渗透。该电池可以在高电流密度(20 C)下充放电循环至少10000次,只需10-20分钟便可以充满电。这种电池技术可以将电动汽车的使用寿命延长到汽油汽车的使用寿命(10-15年),而无需更换电池。

类似BLT 三明治结构的多层电池设计

同时,本文提出了一种类似于膨胀螺丝效应的机制,即任何裂纹都由动态产生且受到良好约束的的分解产生,且该约束由分解引起的“锚定”效应所产生。

多层设计的固态电池的循环性能

叶露涵,于2013年进入电子科技大学就读于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 2016年获得年度成电杰出学生,四川省优秀毕业生。连续两年排名专业第一,三年综合素质排名专业第一,两次获得国家奖学金、唐立新奖学金、人民一等奖学金。大学期间,在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 Journal of Power Sources等国际期刊上发表SCI文章10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5篇;申请中国专利和美国专利各一项。2017年,哈佛大学全奖直博。

叶露涵在哈佛大学办公室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