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D比无损音乐还好听吗?(文章最后有福利)

首先要说明一下,什么是DSD格式,什么是无损音乐格式?

DSD(Direct Stream Digital)即直接比特流数字,由0和1的脉冲占比来表达模拟量,俗称单比特。它是Sony与Philips在1996年宣布共同发展的高解析数字音响规格,用1bit比特流的方式取样,采样率2.8224MHz(CD 44.1kHz取样的64倍,即DSD64,还有DSD128,DSD256,DSD512)的高取样方式,直接把模拟音乐讯号波形以脉冲方式转变为数字讯号,以将近四倍于CD的空间,储存音乐,因此可以提供更为优秀的声音效果,例如DSD在图谱上是这样的:

DSD的图谱(需要用软件转换成WAV或者FLAC等格式才能显示)

无损音乐格式,属于PCM的阵营,PCM指由二进制组成每个样本的模拟量,俗称多比特。无损音乐指从CD上直接抓轨以数字文件格式保存到电脑的,比如WAV格式,WAV就是CD碟的数字版本,这种WAV格式就称为无损音乐格式,它是16bit的音频信号,44.1khz的取样频率,DSD从数据层面来看,无损真的是弱爆了。另外,MP3和APE等格式都是有损压缩格式,对音质都会有一定的影响。在PCM阵营中也有能对抗DSD的格式,比如24bit 96khz或者24bit192khz,甚至有24bit 352khz的音乐格式,但今天只讨论CD这种音乐格式,在图谱上是这样的:

无损音乐WAV格式的图谱,22KHZ封顶了

通过图谱对比不难看出,DSD的信息量明显大于CD很多,能获得更宽频率范围和更大的动态范围,因此理论上能够提供更多的音乐细节,实际听感可能会更好听。

但实际情况DSD真的就比无损音乐好听吗?

在测试实际听感前,先明确几件事情:

  1. 先要找到真正的DSD的资源,网上有很多假的DSD资源,尤其华语歌曲,几乎都是假的,如下图张学友的歌,全部在22khz附近一刀切了,这个可以断定基本就是用CD的资源转换成DSD的歌曲,也就是所谓的假的DSD,所以很多人会听这样的DSD歌曲,当然跟CD听起来根本没区别。

假DSD

真的DSD应该是这样的:图谱上大都能超过25khz,甚至超过30khz。

鉴别真假DSD,可以用SPEK这个小软件,DSD文件一般问dff,dsf格式需要用FOOBAR等软件转换成WAV才能在SPEK中显示图谱。

真的DSD

2 需要有一台能够硬解DSD的解码器,如果解码器不支持硬解DSD,效果会大打折扣的。当然对比2种格式的音乐都是用的同一台解码器,不然没有可比性。

3 歌曲录音的源头很重要,所以尽量选择原录音素质好的歌曲进行对比,DSD也有很多是黑胶唱片转的,有些效果就不会太好。

接下来就可以进行基本的DSD和无损音乐的业余对比了,毕竟我们不是专业严谨的测试,业余爱好者就只是为了测试能不能听出来二者的区别。

但是,实际测试结果还跟现场环境,测试设备比如功放(耳放),音响(耳机),电源等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这里我只是抛砖引玉的说一下我个人的感受:

  1. 我觉得DSD的听感普遍“圆润”,声音较为”宽松“,宽容度很大,还有很有模拟味的。但是“圆润“是相对于CD的“干硬”来说的,从CD上听,每一样乐器都要“硬”一些,可能就是所谓的数码声更重。
  2. DSD听起来更细致,给人很强的现场感,临场感,空气感。CD就要显的直白,细节刻画的没有DSD细致。
  3. DSD给人更开阔的声场,带来了更丰富的细节,但有时我会觉得CD的定位更加准确,主奏乐器和人声的效果更为突出,这很有可能是因为DSD体现了更丰富的细节元素,从而冲淡了主角的突兀感。就这点而言我还是更喜欢DSD的人声给我的感受,高音圆润,舒展,而无损音乐人声很集中,紧巴巴的。
  4. 无损音乐能表现出金属的光泽和演奏的力度,这在听独奏或独唱的时候是很诱人的,第一次听很抓耳。但同时,无损音乐也更容易出现“刺耳”的情形。

总的来说,DSD有丰富的细节和弹性,声音宽松,自然,舒展,给人很强的现场感,这是我很喜欢很着迷的。而无损音乐呢,显得很有力度和准度,比较直接。

以上是我个人对于二种格式的听觉感受对比,由于每个人的感受不同,欢迎大家也来讨论一下你们的感受。

写在最后,其实每个人听音乐的目的不同,有些人只是为了找到好听的歌曲,好听的歌曲可以忽略格式的问题 ;有些人喜欢折腾器材,高端的CD机一样能营造出DSD类似的效果;还有些人喜欢玩性能玩指标,这样来看是DSD还是无损那就不重要了,自己喜欢就好,自己觉得好就是真的好。

以上是个人的拙见,有些的不正确的地方欢迎烧友们评论指正,谢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