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可能成功,我只会成为父母的样子”,8个贫穷孩子的一生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第77届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大奖,名叫《生于妓院》(Born Into Brothels:Calcutta's Red Light Kids),民间版本又称为:加尔各答红灯区的孩子们,小小摄影师的异想世界
影片讲述的是新闻记者泽娜,在印度加尔各答红灯区,教这些穷孩子们学习摄影的故事。在学习摄影过程中,这8个孩子的命运展现出了另一种可能。
新闻记者泽娜来到印度红灯区,原本希望拍摄一部纪录红灯区人们生活的纪录片,但警惕性重的成年人,全都避开她的镜头并拒绝在她的纪录片中出镜。
无奈之下,泽娜转而寻找其他途径。在寻找过程中,她发现红灯区里的小孩特别多。
于是,第二次重返红灯区时,泽娜随身带来了12部相机,并决定在这里组织一个摄影班,并随机挑选了8个小孩,让后来成为纪录片小主角的8个孩子,各自拿着相机去记录他们身边的世界。正是这4个男孩、3个女孩的拍摄,为整部纪录片提供了震撼而又深藏启发性的画面。
通过相机,孩子们以他们独有的视角,呈现了外界无法知晓的红灯区:拥挤人潮,流光溢彩背后,那些令人心酸而又痛楚的瞬间。
当孩子们用自己稚嫩的眼光,将红灯区的日常变成一张一张的照片后,泽娜看到了这一特殊区域内最为真实的生活场景。与此同时,她感到震惊与忧虑的,还有出生和成长在红灯区的这些孩子们的未来。
出生和成长在红灯区的这8个小孩,从出生伊始,就经历着贫穷、苦难、绝望。
纪录片拍摄完成后,泽娜思考的是,这些孩子们长大后,是否有机会挣脱与他们母亲相同的宿命,不做妓女,不当混混?她应该如何帮助他们走出这片沼泽,开始全新的人生?
影片拍摄结束后,泽娜以及其团队通过各种渠道和方法,将这8名孩子送去美国读书。期望借此机会,改变他们的人生。而这部由孩子们照片组成的纪录片,没有窥视猎奇,没有俗世悲情,最终以客观而真实的反馈与陈述,获得了第77届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
在泽娜持续数年的观察和帮助过程中,这8个孩子,最终除了阿吉和小琪之外,其他的孩子都并未改变自己的命运,并走上了原生家庭给他们搭建好的路:成为妓女或红灯区混混。
9岁的普瑞蒂步母亲的后尘,成为了一名站街妓女。她用循环的生活向外界证实了一个可怕的事实:我的原生家庭是什么 样,未来的我就是什么样儿,按照她自己的原话来说就是, “我永远不可能成功,我只可能成为我父母的样子。”
8个孩子中的阿吉,很早就失去了母亲,父亲是一名瘾君子。
阿吉祥说母亲曾告诉他:你不得不住在这里,但是你必须走出去,远离这里的世界。然而,在遇见泽娜之前,阿吉并不知道自己的未来在哪里:“在我的生活里,看不到一点希望的东西。”

琪琪的母亲有精神疾病,父亲赚不到钱想要卖掉她。在姐姐的帮助下,祺祺不得不逃离父亲与祖母相依为命。
年仅8岁的她每天早上4点起床,帮别人拖地、洗碗、买夜宵,以此补贴家用养活自己,她拼命生活着,也渴望改变生活,因为小小年纪的她,已然懂得并害怕以后自己会活得像周围的女人们一样。
红灯区里的妈妈们,接客时就一张帘子拉上掩盖一切交易;孩子们就去楼顶或巷道里玩。日常彼此之间经常用“婊子”、“贱货”、“蠢猪”等污秽言语辱骂对方,甚至是自己的孩子。
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在这些年幼的孩子们眼里,早已看不到恐惧,只剩下无奈与麻木。对于他们而言,原生家庭与环境的力量,已经让他们无力窥探更为宽广的世界,甚至不知道自己的命运还有被改变的可能。
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即使有泽娜的帮助,去了美国的寄宿学校念书,他们中也仅有两人成功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离开学校重返红灯区的孩子,有的是因为家人反对,需要他们回来赚钱;有的是因为受不了同班同学的歧视与嘲笑;有的则是因为学习太辛苦太吃力,因而自动放弃。
9岁的普瑞蒂和日后成为红灯区头牌妓女的宝贝就是如此。
她们一个觉得自己笨,主动放弃了学习。一个因为是纪录片主角而成为红灯区炙手可热的头牌,过上了丰衣足食的生活。原生家庭和环境在她们思想上的烙印,以及对她们行为意识的塑造,几乎无法完全靠外界的教育理念与正常学习环境加以改变。
当环境不那么紧迫以后,她们几乎毫无反抗地顺应了原生环境的生活,认为自己天生就是做妓女的命。
环境与家庭点点滴滴的渗透与影响之下,一个人几乎放弃了所有其他可能,逐渐走向了与父母相同的命运之路。
从这8个孩子的生活际遇来看,原生家庭对孩子们的影响既致命又深远。
但是人与这个世界的关联,肯定不止于原生家庭。一个人成长在什么环境,是人们无法选择与预料的,但是成人之后,却是有机会选择并去改变的。
尽管改变的过程必然会极端辛苦、极其困难,但只要一个人在看清自己生存环境的不堪与无法忍受之后,愿意挣脱和改变,那么,在这股清晰的自我认知意识指引下,他/她将有可能逆转命运,抵达自己想要的人生状态。
关键在于,自己是否愿意花费极大的代价和精力,去摆脱原生家庭对自己的种种束缚?想要从原生家庭中突围,人们到底应该做对哪些抉择?
首先,一旦意识到原生家庭环境对自己有所束缚与捆绑,就应该立即行动起来,不在等待中奢望空想,而是要笃定目标之后坚定不移地向目标奔去。
其次,杜绝自我怀疑。恶劣的原生家庭环境,通常会对人进行打击、辱骂,降低人对自身的认同感与尊重。而这些会造成一个人在心理上的愧疚、胆怯、低自信、低自尊。
成年后若能反观意识到自己这种低自尊不自信的状态,就应该坚决抵制这些负面情绪的左右与影响,杜绝自我怀疑,将生活重心放在当下最为重要的事情上,以坚持不懈的成功来佐证自己的实力。
然后,咨询专业机构或心理医生,以获得情绪与心理上的舒缓、支撑。

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尤其是受过原生家庭各种心理打击与辱没的人,更需要以合适的方式,去发泄自我,实现自我认知。这时候,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查看相关专业书籍非常有必要。人要先自救,才能撑到别人来救自己。
除此之外,还需要清楚自己的人生使命和价值。
每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应该有独特的体验与经历。清楚了解自己的人生使命是什么,会将一个深受原生家庭各种细碎辱没的人,从琐碎的世俗生活中脱离出来,看清自己的优势并成长为自己希望的样子。
而那个自己最希望看见与实现的样子,就是一个人最大的自我价值。
最后,竭尽所能,为社会创造价值。当一个人对他人创造了价值,这个人自然也就有所价值体现。利他,能够拯救自我。哪怕深陷原生家庭负面影响,也会在被他人需要和认可时,得到莫大的满足并深感欣慰。
太宰治在《人间失格》中说:“生而为人,我很抱歉。”这句话曾经引发许多年轻人的共鸣,因为它会让人陷入顾影自怜的“自卑舒适区”。
人年轻的时候,往往会以这种自怜当成自强的动力,但其实,这是心理与意识上都不成熟的表现。随着时间推移,经历世事之后人们会逐渐发现:与其自我怜悯,不如奋起反抗。
因为生而为人,并不是来做他人的奴隶或受其负面左右的,而是要实现自我,呈现自我主张的。若不能在内心领悟到这一点,那么,任何改变命运的机会与机遇放置在你眼前,也是枉然。
正如红灯区8个孩子中,另外5个孩子一样。
- The End -
作者 | 汤靡达
编辑 | 一粒米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1]Ryan, R. M., & Deci, E. L. (2004). Autonomy is no illusion. Handbook of experimental existential psychology, 455-481.
[2] Burns, D. D.(1999). The feeling good handbook, Rev. Plume/Penguin Books.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