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伤寒与温病的关系,温病能不能跳出伤寒的圈子?

《内经·热论》说:“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难经·五十八难》说:“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这说明,祖国医学中的伤寒二字,有广义、狭义两种不同的涵义。广义的是包括所有的热病在内,狭义的是五种伤寒中之一。

对于《伤寒论》中所论的伤寒,究竟是广义的,还是狭义的?在中医界过去和现在,一直存在着这两种不同的争论。有的认为:《伤寒论》只是为治伤寒而设,这个伤寒,是狭义的,并不包括温病。张仲景可能还有《温病论》,但是已经散佚了,或者说仲景只长于治伤寒,而短于治温病;另一部分人则认为:《伤寒论》的伤寒,是广义的,是包括温病在内的,能治伤寒就能治温病,“后人不能出其藩篱”。这两派的争论,相持不下,一直延续到今天,还没有统一的结论。

《伤寒论》究竟是否包括了温病?能不能治温病?这个问题,应当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从《伤寒论》的内容来看,确实是包括了温病在内的各种不同的热病,但由于是历史上第一次总结,实践经验还不能说十分丰富,理论水平也不够十分完善,所以用现代眼光来看待的话,对于治疗伤寒方面,是比较完善了,而对于治疗温病方面,则不可否认是不够的。但也只能说是“不够”而已,而不能说不包括温病。譬如从方剂来看,桂枝二越婢一汤就是一张辛凉解表的方剂,温病学中的化斑汤,就是《伤寒论》中白虎汤的加味;加减复脉汤、一甲复脉汤、二甲复脉汤、三甲复脉汤、救逆汤,都是从炙甘草汤方衍化而来;增液承气汤,就是调胃承气汤去甘草加生地、元参、麦冬;坎离既济汤,就是黄连阿胶汤加生地、甘草;椒梅汤来源于乌梅丸;凉膈散来源于栀子豉汤。

至于治则方面,举例说,叶天士《外感温热篇》云:“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这实际来源于《伤寒论》中的芍药甘草汤、桂枝加附子汤和猪苓汤等。因为芍药甘草汤是养津以救阴,桂枝加附子汤是止汗以救阴,而猪苓汤是利小便以退热。这都足以说明,温病不但在方剂方面,就是理论方面,也都与《伤寒论》一脉相承。

温病学说在《伤寒论》的基础上,不但有所发展,而且还有所改进。例如表证兼有里实证的,在《伤寒论》中,先汗后下是绝对必要的,而在温病学中则可以同时表里两解。又如《伤寒论》中的阳明中风,主以栀子豉汤,而温病学中三黄石膏汤所主治的症状,实际就是《伤寒论》中的阳明中风,疗效却远比栀子豉汤为好。还有“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涩者死。”论中仍主以大承气汤作孤注一掷,而在温病学中则有大、小定风珠和增液承气汤等,都比单用大承气汤更加稳妥而可靠。这些,都足以说明,温病学是《伤寒论》的进一步发展,来源于《伤寒论》,而不同于《伤寒论》。

吴鞠通总结温病,著《温病条辨》,自称跳出伤寒圈子,可以说他确实跳出伤寒圈子了,因为在理论方面,从六经辨症改用卫、气、营、血与三焦辨证;在药物方面,从麻黄、桂枝发展到薄荷、芦根、西瓜皮等。但也可以说,他仍然没有跳出伤寒圈子,因为温病本身就包括在《伤寒论》之中。不过由于时代的继续发展,药物的继续发现,理论的继续提高,到一定程度,也和其他科学一样,分科只是其必然的结果罢了。

【文中素材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

相关推荐

  • 伤寒论的前世今生(一)

    林亿与广义伤寒论 伤寒有一道分水岭,大宋朝!汉唐伤寒是狭义伤寒为主,兼有广义伤寒,宋真宗朝林亿校书以后的宋本伤寒是纯粹的广义伤寒. 唐朝孙思邈真人晚年辑录了一本<伤寒论>,人称唐本伤寒,条 ...

  • 流行性感冒与伤寒、温病的关系

    导读:伤寒和温病是外感热病两个互补的辨证体系.根据流行性感冒 (简称 "流感") 的临床表现,可将其分为寒性流感和温热性流感两类,辨证治疗均不同. 1.外感热病与伤寒.温病 伤寒有 ...

  • 火神派,温病派,汇通派,伤寒派,金元四大医家学说,凭什么名留青史?

    医学理论的创新.医学流派的发展都有其特定的历史条件,中医人只有对宋金元时期历史.生活.政治.文化因素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才能充分把握金元医家学术流派形成的基础和原因. 金元四大家 刘完素 刘完素结合临 ...

  • 《伤寒悬解》卷十三——温病与痉病

    伤寒悬解卷十三 伤寒类证三十六章 1 伤寒类证者,温病,痉病,湿病,暑病,霍乱也.较之风寒,虽不同气,而实则同类. 温病一章 1 温病者,春时感于风露者也. 内寒里虚而有贼风,风泄皮毛,汗出而相火外泄 ...

  • 辨阳明病来路、辨阳明病与温病的关系

    三. 辨阳明病来路 <伤寒论>第179条"问曰: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何谓也?答曰: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 ...

  • 定伤寒之实,驳温病之虚

       伤寒温热之辨,历来久矣.孰不知,温病盗伤寒之实,定己之名,大己之威风.若无其父,焉得其子?诸医家只知唇舌之争,而不研数百证之辨,此皆懵懂世人也.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肿瘤科臧云彩    温病 ...

  • 《左手伤寒右手温病》之温病

    温病 温病,指感受温邪,以发热为主症,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为主要特点的急性外感热病的总称.凡是临床 上以热为特征的疾患,有上述特征的,都可以归属于温病范畴,不仅仅限于外感热病和温疫. <伤寒论& ...

  • 伤寒阳明经病和温病阳明气分病,是不是一回事?为何都用白虎汤?

    在伤寒和温病中有一个交叉的疾病,他们的症状有些类似不过少部分还是有区别,而不论是伤寒阳明病还是温病的阳明病,他们有一个时间点都会使用到一个方剂即白虎汤. 在伤寒条文中涉及到伤寒阳明经证大致为这三条即: ...

  • 温病篇:温病难愈当护心阳!

    寒温统一,纷争无益 关于外感热病的"寒温之争",数百年来聚讼纷纭.伤寒学派与温病学派在学术上的争论从未停止,医家或宗仲景或宗天士,泾渭分明. 章次公师事经方大师曹颖甫,原系经方派, ...

  • 温病‖经方治温病的辨证和治法!

    温病‖经方治温病的辨证和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