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阳乡镇(街道)历史文化纵横——吴宁(二)

《东阳乡镇(街道)历史文化纵横》

总策划:马樟云 严梅兰 徐松涛

吴宁之古建古迹

一、卢宅古建筑群

卢宅古建筑群是江南地区现存规模最大的明清住宅建筑群落,是融东阳木雕、石雕、砖雕、堆塑和彩绘等艺术于一体的江南士族宅第。自宋治平初迄今,东阳雅溪卢氏聚族而居七百余年。1966年前有40余座园林台榭、殿堂楼阁、32座牌坊及家庙祠宇;有“金谷朝晖”“雅溪春涨”等十景;有荷亭、雅溪、豸山、岘峰等近十处书院和藏书楼。

古建筑群核心部分肃雍堂,现存明景泰年间至民国初期的建筑20余座,集中于肃雍堂轴线两侧。肃雍堂主轴线前后九进,依次是捷报门、国光门、肃雍堂大厅、肃雍正堂、乐寿堂、世雍门楼、世雍堂、中堂、后楼。肃雍堂是国内惟一长达九进的古民居,因此世间有'北有故宫,南有肃雍'之谓。《肃雍堂记》载:“肃,肃敬也,礼之所以立也;雍,雍和也,乐之所由生也。”卢氏家族崇儒学、敦礼教、兴书院,聚姓课读,延师讲习,启蒙授业,解惑传道,是尊师重道、诗礼传家的书香门第。

1988年,卢宅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卢宅建筑营造技艺被列为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吴宁台

吴宁台位于吴宁镇东街1号原东阳市政府大院北隅,为纪念五代时御寇殉职的县令张潮而建,距今1000余年,是东阳诸胜中唯一以古邑命名的古迹。

后晋天福四年(939),张潮任东阳县令。开运二年(945),张潮与长子天贤率乡兵出城抵御括苍“魔寇”,父子于城南二十里地的南岭阵亡。开运末年(960),东阳百姓怀其德,悯其忠,于县衙之后院凿池筑台建庙,塑张潮及长子天贤之像祭祀。东西建亭,并在碑石上阴刻其功绩,碑刻今仍封存于墙内。

宋绍兴十二年(1142),县令吴炯撰《吴宁台记》,将张潮事迹奏请皇帝奖赏,宋高宗下旨,追赠张潮为太常卿,谥“忠愍”。吴宁台之名自此始。现存建筑为清同治九年(1870)重建,1959年修葺,1997年市政府再次修建,并在两侧新建花园式亭子两座。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北镇楼

北镇楼位于张国维故居东南角,张府前巷与龙井巷交界处。北镇楼其用意在镇北。因东阳在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建4大城门:“望岘门”“迎薰门”“朝京门”“通江门”。明万历二十八年,知县刘文卿迷信风水,认为城正北离山的屏障太远,如果开门则龙气泄而不聚,因塞通江门,开新安门。万历三十二年(1604),知县郭一鹗,也信风水,认为北方属水,应该用来制南方之火,可以没有门,不可没有楼。北虽有通江门,但不在正北,而且东南西皆有楼,惟此无门楼。于是在城北筑土为台,称为北台,台上建楼,台旁置小门,人们可以登城过这小门交通南北。后来为了弥补东阳旧城前高后低的地形缺失,又在北台下的黄坭街口建了骑路楼阁“北镇楼”,作为藏风纳气、利官利民的救弊补阙建筑。

北镇楼与吴宁台同处旧县衙设计的中轴线上,四壁都有洞门,规模宏敞。始建时有二层楼,重檐歇山顶,飞甍翘翼,月梁两端龙须纹呈满月状,扇形雀替雕刻的戏曲人物栩栩如生。楼内20根木柱落地,柱间构以坐凳式横木,可供行人歇脚闲坐,品茗聊天。经多次重修,现北镇楼为一层,西壁嵌着的“李侯重修北镇楼碑记”字迹已模糊。

四、张国维故居古建筑群

张国维故居古建筑群位于张府前巷的里托村,由九如堂(张府厅)、张氏宗祠、百忍堂、笃庆堂等古建筑组成。

张国维(1595—1646),字其四,号玉笥。明天启二年(1622)进士。天启四年选授广东番禺知县;崇祯七年(1634),擢右佥都御史,后升任工部右侍郎、兵部尚书。明亡后,张国维向母诀别,从容赋《绝命词》三章,投园池而死。所著《吴中水利全书》在《四库全书》有著录。

“九如堂”俗称“张府厅”,系张国维任左佥都御史期间为其母八十诞辰祝寿而建,别称“大司马第”。府第原由石牌坊、甬道、门厅、照厅、正厅、后堂等组成。在府后北门关内,有一方塘,是当年张国维从容殉义之处,后人为了纪念,更名为“靖忠塘”。“九如堂”取意《诗经·小雅·天保》中“如山如阜,如冈如陵,如川之方至,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如松柏之茂”中的“九如”。“九如堂”原匾额系张国维同榜状元文震孟(系明代书画家文征明曾孙)所题。

故居现存门厅、照厅和正厅三进。九如堂除正厅是清道光时期的原来建筑物外,门楼、照厅是东阳境内其他地方搬迁来的清代同时期建筑。经1993-2004年重修后批准为市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10月,张国维纪念馆开馆,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九如堂东侧的笃庆堂建于清同治年间,由张荣阜的曾祖父、曾任新昌书院山长,积三年束脩建成。堂内木雕装饰精美,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五、傅家巷文化街区

2021年4月,东阳市人民政府发布《傅家巷历史文化街区修建性详细规划》公告,规划傅家巷核心保护范围为:沿傅家巷东45米、西45米,南至城廓西弄至仓后弄,北至东街南侧20米的范围。

傅家巷坐落于东街花厅之东,原名“孙家巷”,由孙姓聚居。清康熙末年,傅氏一支傅奇悦从江西进贤县迁居东阳城内孙家巷,清道光年间傅奇悦曾孙傅凤岐任县署粮房总管,后又在县衙左首(今东街牌坊东南)开设“傅鼎和”绸布京广百货店,傅凤岐不仅善于经营,订立一套严格的家训店规,而且乐善好施,对乡邻多方照顾。不久家业兴旺,财源滚滚,先后建了5幢宅院,孙家巷易名为傅家巷。如今傅家巷虽数易其主,但巷西“傅家巷建筑群”几幢建筑依旧,几大园子仍能找到旧时模样。巷子中段有幢老房的砖雕门楼古朴典雅,取自《诗经》的门额题字“爰得我所”四字清晰可见。

六、城东花厅

城东花厅位于十字街之东的张宅巷弄之西侧。张宅巷弄原为南北向,南至城廓西弄,北至东街,西与傅家巷相邻,因张氏聚居而得名。该巷名现已废弃,巷得以拓宽,即今东街直通吴宁一校大门口之路段。

该路中段之西侧有一民居称“新花厅”,青石侧门的门额篆字为屈原《九歌》的“蕙蒸”。新花厅之西为“旧花厅”,新旧之分以其建造时间而命名。据旧志记载,新旧花厅均为垕堶吴氏住宅,旧花厅之营建者为魏忠贤余党,建宅后潜居此地,因厅堂雕刻华丽而名花厅,又因地处东阳古城之东而称城东花厅。

七、东花园里古建筑群

东花园里古建筑群位于十字街南段之西侧,原名黑楼巷,为明代南京兵部尚书许泓纲府第。许泓纲(1554—1638)画水紫薇山人,他的房屋梁柱全部用麻布包贴,外涂黑漆,而称黑楼,黑楼巷由此得名。许泓纲在寓所之北建花园,遍植牡丹、芙蓉、梅、兰、菊、竹,各种名贵花卉俱全,被称花园里。因与北金泽巷的西花园里在地理方位上东西对称而名“东花园里”。据传,清康熙年间,许氏后裔将此地出售给木香李氏的李日灿,另又传许氏将花园赠给李姓娘舅管理,花园里就归李姓所有。到了清道光年间,李品芳兄弟以池塘为中心建三大宅,池塘边遍植花草,花园里民间又称“花园塘”。

李品芳(1799—1881),谱名秉枢,字增美,又字润之,号春皋,晚号澹翁。十四岁入庠,清道光三年(1823)进士。钦点翰林,旋赐太子伴读。道光六年起,授翰林院编修,会试分校,礼部侍郎,国史馆分校,曾二度典试云南。十八年升阶侍讲,继迁少詹事。十九年擢从一品内阁学士衔,二十三年授大考翰詹殿廷阅卷。道光二十三年(1843)以母病为由,急流勇退,蛰居家门38载以寿终。

李品芳故居于2005年进行了大规模维修。李品芳三兄弟宅第呈“品”字形,皆为十三间头三合院。李品芳宅第居中,南向,为清代道光年间建筑;李品苏宅第西向;李品葵宅第东向。李品芳东厢房明间敞开,作通道,为宅院的正门通道,其后檐墙开设双扇大门,边框全用整块青石砌置。门额石镌“祥迎彩旭”4字。大门朝东,正对砚池。1997年,东花园里古建筑群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李品芳故居是这一古建筑群中的主要建筑。

八、西花园里古建筑群

西花园里位于北金泽巷,与东花园里相对而名。西花园之地原为“马府园”,系马之纯私家园林。马之纯(1053—1128),字师文,号野亭。弱冠登孝宗隆兴元年(1163)进士第,知徽州(今安徽省歙县),焕章阁侍制,承议郎充江南东路转运司主管文字,授朝散郎,通判静江军府事,不赴,居里潜心研究经籍、六经和诸子百家,人称茂陵先生。清时马家西花园为傅氏所取代。现西花园里古建筑群主要建筑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四本堂,是一座七正屋带四居的十一间头三合院。“四本”指孝、悌、忠、信四德,“四本堂”为傅家祖上的堂名。清末傅氏族人傅祖裘曾开设酒楼名“四本楼”。

九、吴品衍故居

吴品衍故居在东阳老市府仅百步之遥的西金泽巷。

吴品珩(1856—1927),字佩葱,号逸园,晚年号定农。巍山镇白坦人,清光绪丙戌科(1886)进士,殿试总名次为16名,系东阳人在元明清三朝600余年殿试名次最高者。他历任刑部主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湖北荆宜道台、安徽省按察使、安徽省布政使等职。辛亥革命后,任浙江省政务厅厅长、护理浙江巡按使。1915年辞职回籍。

1913年,吴品衍在西金泽巷建成四幢大小不等的宅院加一个后花园,名“逸园”,雅称“方伯第”。现留下的三幢建筑为砖木结构,南面第一幢房子是一座洋房,其次是一排东西南北对称的骑马楼。所谓“骑马楼”就是楼上能够溜马。骑马楼上的木栏杆全是罗马柱。据说有意大利建筑设计师参与设计。骑马楼之东建有一门,3块条石叠就,门额上嵌有一石,上题“逸园”。此两字在1966年被凿去,但字迹仍依稀可辨。

吴品珩故居不但融合了中西建筑文化,而且引进了北京四合院的建筑布局。抗日战争期间,“逸园”沦为日寇的特务机关所在地;解放后一度成为县大队关押犯人的地方。后来成为东阳酒厂的厂房。

十、一经堂

一经堂位于十字街与东街交界西北角的下梓城巷,为清代前期建筑,是东眷韦氏之宅第。原地名下梓城巷已弃用。“一经堂”是一幢廿七间头的民居,前后三进挟左右厢房,乾隆时期装修风格,厢房斗拱出檐,石板天井,后院自成院落。1997年为东阳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一经”之典故来源于韦孟和京兆杜陵韦氏之始祖韦贤。据史书记载,韦孟精于鲁诗,以经、诗为本教育后代。传至韦贤,五世都是邹、鲁的大儒,世称“邹鲁五儒宗”。韦贤在鲁地时就以“黃金满籝,不如一经”邹鲁之民谚教子。辞官时宣帝赐给他黄金百斤,他全数赠送给亲友邻里。《汉书·韦贤传》上有“遗子黃金满籝,不如一经”之记载。因此韦氏后裔所建祠堂,都称“一经堂”。

十一、尊经阁

尊经阁位于东阳老城区黉门广场之北,为东阳古代学宫仅存的建筑。建于宋淳熙六年(1179),由邑宰王袂始筑,称藏书阁。尊经阁屡毁屡建。明崇祯年间圮倾,明嘉靖十三年(1534)知县吴希孟复建。明嘉靖十三年(1534)知县吴希孟复建。嘉靖十五年知县王遵与邑人张大需重修,明末又毁。清顺治六年(1649)重新修葺。太平军占领东阳期间,尊经阁成为储粮之所。抗战胜利后,尊经阁有一次修葺。经文化大革命,尊经阁残破不堪。如今的尊经阁,是红椿巷区域旧城改造拆迁后,根据嘉庆六年(1801)之形制新建,为现代仿古建筑。

十二、桂坡坊

桂坡坊原是桂坡李氏为明初举人李叙而立,明万历年间迁至新安街。桂坡坊为木石混合骑路牌坊,单间单楼,1997年批准为东阳市文物保护单位。十字街区改造后,该坊原址保存。青石门额上刻录着桂坡李氏科举中举者及职官的名字,有南宋抗金殉国的李诚之、太常博士李大有、工部尚书李大同等,是东阳老城惟一留存的古牌坊。

桂坡李氏于南宋时移居东阳城内萃英坊,因东北不远处多桂花树,“以地素饶桂,桂发而子孙必应科目”,李氏分支自称“桂坡李”,涵“蟾宫折桂”之意,坊名也称“桂坡坊”。

(0)

相关推荐

  • 史家庄花厅

    义乌东阳素以木雕闻名,宋时盛极一时,至明清更是登峰造极.东阳木雕构图饱满.层次分明,无论浮雕还是深雕,无不精美绝伦. 史家庄花厅为 一厅三堂结构 耗时三年完工.几乎就是东阳木雕之集大成者 花厅主人叶樟 ...

  • 【金华传统村落】东阳市六石街道吴良村

    东阳市六石街道吴良村:靠工艺发家致富 吴良村,东阳市文明单位,金华市奔小康示范村. 2019年 6月,住房城乡建设部拟将吴良村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吴良村北依笠峰(又称特笠山),南临白溪江(旧 ...

  • 边走边拍/民间故宫/东阳卢宅(组图)

    东阳卢宅,全称为卢宅明清古建筑群,位于东阳城区东侧,古称雅溪,为雅溪卢氏聚居之地,占地面积26800平方米,建筑面积16900平方米,是东阳市的国家级文保单位. 卢宅营造技艺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 ...

  • 赵汀阳:渔樵与历史 | 文化纵横

    文化纵横 11-23 20:47 ✪ 赵汀阳 |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 ✪ 张文江 | 同济大学人文学院 [导读]近期,多地纷纷迎来今冬初雪.与雪天有关的诗歌创作中,唐代柳宗元在<江雪>一 ...

  • ​陶姓起源山西说(1) ——陶姓历史文化系列篇之二

    陶姓起源山西说(1) --陶姓历史文化系列篇之二 陶华平 此文名说陶,实说尧:名探陶姓起源,实探中华文明之源.     写给对华夏文明探源,陶姓探源感兴趣的有缘人及陶氏宗亲! [特别声明] 本文以&l ...

  • ​探寻邓州历史文化名胜之一、二、三

    探寻邓州历史文化名胜之1----1邓州市古称"邓"或"穰",是河南省直管市,豫西南门户城市,是国务院确定的丹江口库区区域中心城市.邓州在历史上曾是上郡据区和军事 ...

  • 宝鸡美食历史文化底蕴之十二

    宝鸡美食的风格特征 风格是指风度格调,或含品级格局.式样规模之意.宝鸡美食根植陕西厚重的历史文化背景中的周秦饮食文化,是中国先秦饮食文明的概括.其广博深厚的内涵,描述了中国人饮食生活的基本纲纪.中国餐 ...

  • 李零:说历史比较 | 文化纵横

    2019-08-21 ✪ 李零 | 北京大学中文系 [导读]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作为中华帝国起点的秦汉和西方文明源头的罗马常常被放在一起比较,二者一东一西,时间重合,的确可以并而论之,但李零先生认为 ...

  • 邓小南:为什么内忧外患的宋朝,却是中国历史上的文明高峰?|文化纵横

    文化纵横 07-13 20:30 邓小南 |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 [导读]说起宋朝,许多人的第一印象可能是,这是一个积贫积弱的王朝.邓小南教授指出,赵宋一朝确实可用"生于忧患,长于忧患&quo ...

  • 国家历史文化名镇——广东吴阳镇

    吴阳镇属广东省湛江市吴川市辖镇,坐落于鉴江下游平原,濒临南海. 吴阳是历代吴川县城所在地.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广东省中心镇.状元故里,文物古迹众多,旅游资源丰富;2005年获"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

  • 国家历史文化名村——浙江后厚吴村

    后厚吴村位于浙江永康市南部历山脚下,村前有一座酷似屏风的巍巍青山,全村有800多户3000多人,地势开阔而平坦,前有屏风映翠,后有锦溪迂回.山清水秀,环境幽美. 该村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自宋嘉定十五年 ...

  • 历史文化故事之十 石潭村吴姓村落由来

    历史文化故事(135期) 石潭村吴姓村落由来       石潭位于歙南(原为石潭乡,现隶属霞坑镇),与北岸.昌溪同为歙县三大吴姓村落.吴姓奉周太王长子泰伯为得姓始祖,以延陵(今常州)为郡望.左台吴氏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