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阳乡镇(街道)历史文化纵横——吴宁(二)
《东阳乡镇(街道)历史文化纵横》
总策划:马樟云 严梅兰 徐松涛
吴宁之古建古迹
一、卢宅古建筑群
卢宅古建筑群是江南地区现存规模最大的明清住宅建筑群落,是融东阳木雕、石雕、砖雕、堆塑和彩绘等艺术于一体的江南士族宅第。自宋治平初迄今,东阳雅溪卢氏聚族而居七百余年。1966年前有40余座园林台榭、殿堂楼阁、32座牌坊及家庙祠宇;有“金谷朝晖”“雅溪春涨”等十景;有荷亭、雅溪、豸山、岘峰等近十处书院和藏书楼。
古建筑群核心部分肃雍堂,现存明景泰年间至民国初期的建筑20余座,集中于肃雍堂轴线两侧。肃雍堂主轴线前后九进,依次是捷报门、国光门、肃雍堂大厅、肃雍正堂、乐寿堂、世雍门楼、世雍堂、中堂、后楼。肃雍堂是国内惟一长达九进的古民居,因此世间有'北有故宫,南有肃雍'之谓。《肃雍堂记》载:“肃,肃敬也,礼之所以立也;雍,雍和也,乐之所由生也。”卢氏家族崇儒学、敦礼教、兴书院,聚姓课读,延师讲习,启蒙授业,解惑传道,是尊师重道、诗礼传家的书香门第。
1988年,卢宅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卢宅建筑营造技艺被列为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吴宁台
吴宁台位于吴宁镇东街1号原东阳市政府大院北隅,为纪念五代时御寇殉职的县令张潮而建,距今1000余年,是东阳诸胜中唯一以古邑命名的古迹。
后晋天福四年(939),张潮任东阳县令。开运二年(945),张潮与长子天贤率乡兵出城抵御括苍“魔寇”,父子于城南二十里地的南岭阵亡。开运末年(960),东阳百姓怀其德,悯其忠,于县衙之后院凿池筑台建庙,塑张潮及长子天贤之像祭祀。东西建亭,并在碑石上阴刻其功绩,碑刻今仍封存于墙内。
宋绍兴十二年(1142),县令吴炯撰《吴宁台记》,将张潮事迹奏请皇帝奖赏,宋高宗下旨,追赠张潮为太常卿,谥“忠愍”。吴宁台之名自此始。现存建筑为清同治九年(1870)重建,1959年修葺,1997年市政府再次修建,并在两侧新建花园式亭子两座。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北镇楼
北镇楼位于张国维故居东南角,张府前巷与龙井巷交界处。北镇楼其用意在镇北。因东阳在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建4大城门:“望岘门”“迎薰门”“朝京门”“通江门”。明万历二十八年,知县刘文卿迷信风水,认为城正北离山的屏障太远,如果开门则龙气泄而不聚,因塞通江门,开新安门。万历三十二年(1604),知县郭一鹗,也信风水,认为北方属水,应该用来制南方之火,可以没有门,不可没有楼。北虽有通江门,但不在正北,而且东南西皆有楼,惟此无门楼。于是在城北筑土为台,称为北台,台上建楼,台旁置小门,人们可以登城过这小门交通南北。后来为了弥补东阳旧城前高后低的地形缺失,又在北台下的黄坭街口建了骑路楼阁“北镇楼”,作为藏风纳气、利官利民的救弊补阙建筑。
北镇楼与吴宁台同处旧县衙设计的中轴线上,四壁都有洞门,规模宏敞。始建时有二层楼,重檐歇山顶,飞甍翘翼,月梁两端龙须纹呈满月状,扇形雀替雕刻的戏曲人物栩栩如生。楼内20根木柱落地,柱间构以坐凳式横木,可供行人歇脚闲坐,品茗聊天。经多次重修,现北镇楼为一层,西壁嵌着的“李侯重修北镇楼碑记”字迹已模糊。

四、张国维故居古建筑群
张国维故居古建筑群位于张府前巷的里托村,由九如堂(张府厅)、张氏宗祠、百忍堂、笃庆堂等古建筑组成。
张国维(1595—1646),字其四,号玉笥。明天启二年(1622)进士。天启四年选授广东番禺知县;崇祯七年(1634),擢右佥都御史,后升任工部右侍郎、兵部尚书。明亡后,张国维向母诀别,从容赋《绝命词》三章,投园池而死。所著《吴中水利全书》在《四库全书》有著录。
“九如堂”俗称“张府厅”,系张国维任左佥都御史期间为其母八十诞辰祝寿而建,别称“大司马第”。府第原由石牌坊、甬道、门厅、照厅、正厅、后堂等组成。在府后北门关内,有一方塘,是当年张国维从容殉义之处,后人为了纪念,更名为“靖忠塘”。“九如堂”取意《诗经·小雅·天保》中“如山如阜,如冈如陵,如川之方至,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如松柏之茂”中的“九如”。“九如堂”原匾额系张国维同榜状元文震孟(系明代书画家文征明曾孙)所题。
故居现存门厅、照厅和正厅三进。九如堂除正厅是清道光时期的原来建筑物外,门楼、照厅是东阳境内其他地方搬迁来的清代同时期建筑。经1993-2004年重修后批准为市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10月,张国维纪念馆开馆,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九如堂东侧的笃庆堂建于清同治年间,由张荣阜的曾祖父、曾任新昌书院山长,积三年束脩建成。堂内木雕装饰精美,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五、傅家巷文化街区
2021年4月,东阳市人民政府发布《傅家巷历史文化街区修建性详细规划》公告,规划傅家巷核心保护范围为:沿傅家巷东45米、西45米,南至城廓西弄至仓后弄,北至东街南侧20米的范围。
傅家巷坐落于东街花厅之东,原名“孙家巷”,由孙姓聚居。清康熙末年,傅氏一支傅奇悦从江西进贤县迁居东阳城内孙家巷,清道光年间傅奇悦曾孙傅凤岐任县署粮房总管,后又在县衙左首(今东街牌坊东南)开设“傅鼎和”绸布京广百货店,傅凤岐不仅善于经营,订立一套严格的家训店规,而且乐善好施,对乡邻多方照顾。不久家业兴旺,财源滚滚,先后建了5幢宅院,孙家巷易名为傅家巷。如今傅家巷虽数易其主,但巷西“傅家巷建筑群”几幢建筑依旧,几大园子仍能找到旧时模样。巷子中段有幢老房的砖雕门楼古朴典雅,取自《诗经》的门额题字“爰得我所”四字清晰可见。

六、城东花厅
城东花厅位于十字街之东的张宅巷弄之西侧。张宅巷弄原为南北向,南至城廓西弄,北至东街,西与傅家巷相邻,因张氏聚居而得名。该巷名现已废弃,巷得以拓宽,即今东街直通吴宁一校大门口之路段。
该路中段之西侧有一民居称“新花厅”,青石侧门的门额篆字为屈原《九歌》的“蕙蒸”。新花厅之西为“旧花厅”,新旧之分以其建造时间而命名。据旧志记载,新旧花厅均为垕堶吴氏住宅,旧花厅之营建者为魏忠贤余党,建宅后潜居此地,因厅堂雕刻华丽而名花厅,又因地处东阳古城之东而称城东花厅。

七、东花园里古建筑群
东花园里古建筑群位于十字街南段之西侧,原名黑楼巷,为明代南京兵部尚书许泓纲府第。许泓纲(1554—1638)画水紫薇山人,他的房屋梁柱全部用麻布包贴,外涂黑漆,而称黑楼,黑楼巷由此得名。许泓纲在寓所之北建花园,遍植牡丹、芙蓉、梅、兰、菊、竹,各种名贵花卉俱全,被称花园里。因与北金泽巷的西花园里在地理方位上东西对称而名“东花园里”。据传,清康熙年间,许氏后裔将此地出售给木香李氏的李日灿,另又传许氏将花园赠给李姓娘舅管理,花园里就归李姓所有。到了清道光年间,李品芳兄弟以池塘为中心建三大宅,池塘边遍植花草,花园里民间又称“花园塘”。
李品芳(1799—1881),谱名秉枢,字增美,又字润之,号春皋,晚号澹翁。十四岁入庠,清道光三年(1823)进士。钦点翰林,旋赐太子伴读。道光六年起,授翰林院编修,会试分校,礼部侍郎,国史馆分校,曾二度典试云南。十八年升阶侍讲,继迁少詹事。十九年擢从一品内阁学士衔,二十三年授大考翰詹殿廷阅卷。道光二十三年(1843)以母病为由,急流勇退,蛰居家门38载以寿终。
李品芳故居于2005年进行了大规模维修。李品芳三兄弟宅第呈“品”字形,皆为十三间头三合院。李品芳宅第居中,南向,为清代道光年间建筑;李品苏宅第西向;李品葵宅第东向。李品芳东厢房明间敞开,作通道,为宅院的正门通道,其后檐墙开设双扇大门,边框全用整块青石砌置。门额石镌“祥迎彩旭”4字。大门朝东,正对砚池。1997年,东花园里古建筑群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李品芳故居是这一古建筑群中的主要建筑。

八、西花园里古建筑群
西花园里位于北金泽巷,与东花园里相对而名。西花园之地原为“马府园”,系马之纯私家园林。马之纯(1053—1128),字师文,号野亭。弱冠登孝宗隆兴元年(1163)进士第,知徽州(今安徽省歙县),焕章阁侍制,承议郎充江南东路转运司主管文字,授朝散郎,通判静江军府事,不赴,居里潜心研究经籍、六经和诸子百家,人称茂陵先生。清时马家西花园为傅氏所取代。现西花园里古建筑群主要建筑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四本堂,是一座七正屋带四居的十一间头三合院。“四本”指孝、悌、忠、信四德,“四本堂”为傅家祖上的堂名。清末傅氏族人傅祖裘曾开设酒楼名“四本楼”。

九、吴品衍故居
吴品衍故居在东阳老市府仅百步之遥的西金泽巷。
吴品珩(1856—1927),字佩葱,号逸园,晚年号定农。巍山镇白坦人,清光绪丙戌科(1886)进士,殿试总名次为16名,系东阳人在元明清三朝600余年殿试名次最高者。他历任刑部主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湖北荆宜道台、安徽省按察使、安徽省布政使等职。辛亥革命后,任浙江省政务厅厅长、护理浙江巡按使。1915年辞职回籍。
1913年,吴品衍在西金泽巷建成四幢大小不等的宅院加一个后花园,名“逸园”,雅称“方伯第”。现留下的三幢建筑为砖木结构,南面第一幢房子是一座洋房,其次是一排东西南北对称的骑马楼。所谓“骑马楼”就是楼上能够溜马。骑马楼上的木栏杆全是罗马柱。据说有意大利建筑设计师参与设计。骑马楼之东建有一门,3块条石叠就,门额上嵌有一石,上题“逸园”。此两字在1966年被凿去,但字迹仍依稀可辨。
吴品珩故居不但融合了中西建筑文化,而且引进了北京四合院的建筑布局。抗日战争期间,“逸园”沦为日寇的特务机关所在地;解放后一度成为县大队关押犯人的地方。后来成为东阳酒厂的厂房。

十、一经堂
一经堂位于十字街与东街交界西北角的下梓城巷,为清代前期建筑,是东眷韦氏之宅第。原地名下梓城巷已弃用。“一经堂”是一幢廿七间头的民居,前后三进挟左右厢房,乾隆时期装修风格,厢房斗拱出檐,石板天井,后院自成院落。1997年为东阳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一经”之典故来源于韦孟和京兆杜陵韦氏之始祖韦贤。据史书记载,韦孟精于鲁诗,以经、诗为本教育后代。传至韦贤,五世都是邹、鲁的大儒,世称“邹鲁五儒宗”。韦贤在鲁地时就以“黃金满籝,不如一经”邹鲁之民谚教子。辞官时宣帝赐给他黄金百斤,他全数赠送给亲友邻里。《汉书·韦贤传》上有“遗子黃金满籝,不如一经”之记载。因此韦氏后裔所建祠堂,都称“一经堂”。

十一、尊经阁
尊经阁位于东阳老城区黉门广场之北,为东阳古代学宫仅存的建筑。建于宋淳熙六年(1179),由邑宰王袂始筑,称藏书阁。尊经阁屡毁屡建。明崇祯年间圮倾,明嘉靖十三年(1534)知县吴希孟复建。明嘉靖十三年(1534)知县吴希孟复建。嘉靖十五年知县王遵与邑人张大需重修,明末又毁。清顺治六年(1649)重新修葺。太平军占领东阳期间,尊经阁成为储粮之所。抗战胜利后,尊经阁有一次修葺。经文化大革命,尊经阁残破不堪。如今的尊经阁,是红椿巷区域旧城改造拆迁后,根据嘉庆六年(1801)之形制新建,为现代仿古建筑。

十二、桂坡坊
桂坡坊原是桂坡李氏为明初举人李叙而立,明万历年间迁至新安街。桂坡坊为木石混合骑路牌坊,单间单楼,1997年批准为东阳市文物保护单位。十字街区改造后,该坊原址保存。青石门额上刻录着桂坡李氏科举中举者及职官的名字,有南宋抗金殉国的李诚之、太常博士李大有、工部尚书李大同等,是东阳老城惟一留存的古牌坊。
桂坡李氏于南宋时移居东阳城内萃英坊,因东北不远处多桂花树,“以地素饶桂,桂发而子孙必应科目”,李氏分支自称“桂坡李”,涵“蟾宫折桂”之意,坊名也称“桂坡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