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坛泰斗艾青的出生地畈田蒋村
诗坛泰斗艾青的出生地畈田蒋村
刘鑫
畈田蒋村位于金东区傅村镇北部,距傅村镇驻地1.5公里,全村建成区总面积8.37公顷,现有农户520户,人口1230人,耕地面积1500亩,工农业总产值1500多万元,人均收入12000元。
畈田蒋村历史悠久,村祖蒋伯成于明朝初年由义乌山塘村择居此地,以地形和姓氏为村名——畈田蒋,系诗坛泰斗艾青的出生地。村内共有明清特色古建筑群36幢。建筑群中广泛应用木雕艺术,梁、枋、牛腿、雀替、天花、门窗等所见之处无处不雕,在我国古建筑中独树一帜,极具保护利用价值。艾青故居于2006年3月被列入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蒋氏祖先在明朝洪武年间由义乌迁徙而来,畈田蒋村所在地是个风水宝地,东面潜溪环绕,南面大道穿过,西面良田万亩,北面乔山为屏。畈田蒋村自古以来人才辈出,勤劳聪慧,到清光绪年间,有富余大户三十多家,村民置田产方圆二十里,染坊、酱坊林立,当时被称为“财主村”。
蒋氏宗祠位于傅村镇畈田蒋村村口,始建于康熙4年(1665),但在1974年毁于文革浩劫。它位于穿村而过的"孝溪"公路旁,祠堂建得宏伟庄严,门前蹲了一对石狮子,左右各立有高大旗杆。大门上方挂着门匾,上书"蒋氏宗祠"四个浑厚苍劲的金字,是蒋介石的孙子蒋孝严先生亲笔所题。左右门柱上写着"村聚太和春溪水畈田同蕴藉,祠笼宵汉瑞天光云影共徘徊"。
走进祠堂,只见大厅正中上方挂着巨大横匾,上面写着"钦赐蒋可大—开国元勋",匾下是他的画像,这是畈田村历史出的最大的官,因战功卓著,被明代朱元璋封为大元帅。
据村谱记载,蒋氏世居湖州安吉,唐末有守善公迁来婺州,是为浦阳蒋氏之始祖。历八世有蒋弥远者,由进士仕青田县尉,于南宋绍兴年间迁水阁遂占籍为浦江人。又历六世到了元代,族中岀了个名蒋镛,字可大的,领岁荐曾为兰溪州孔目。他目睹当时的社会动荡和人民的疾苦,毅然揭竿而起,率乡勇上嵩山结寨自保。明太祖朱元璋下江南,携子归附,献策辕门,命讨长枪军有功,授浦江翼右副元帥之职。
现在的宗祠由蒋氏族人集资180万元在原址上重建,占地640平方米,坐南朝北,平面布局呈长方形,为三进五开间,天井格局,宗祠建筑风格为典型的徽派建筑,门口为抱鼓石一对,八字门。
宗祠楹联有:
一心思敬思哀齐宜思其居处嗜好;百礼成终成始祭贵成乃色笑形容。
思木有本思水有源孝思尚期永念;成德惟宗成功惟祖观成宜戒惰容。
睹霜露而思祖德;感水木以成孝心。
举目思宗功祖德;存心成孝子慈孙。
鹿鹤堂是畈田蒋村幸免于战火和动荡的为数不多的,保存完好的古建筑之一。该建筑有150多年的历史。大门内正对的墙体上写着福字,因为礻部结构像一头鹿,而右边田字以上部分则是一只仙鹤,合起来称“鹤鹿同福”,“鹿鹤堂”由此而来。
艾青故居建于光绪年间,坐北朝南,是一座五开两厢的楼屋,日军侵华期间大部分建筑被焚毁,抗战胜利后得以修复,艾青故居牌匾由原浙江省生长刘枫题写,2005年被省政府授予省级文保单位。
礼耕堂由艾青祖父蒋文蓬排行第三的兄弟蒋文采建于光绪年间,建筑分为上下两层,占地面积720平方米。中间是半露天开放式的厅堂,两边各三房,楼上有粮仓、储物间、杂物间、长工房。蒋文采取厅堂名为礼,又选其一子名字中的耕字,叫礼耕堂,也应了艾青故居门口“耕读家风”之意。
红屋,又名中龙堂,有艾青堂兄弟蒋祖义建于民国时期,分为上下两层,楼底为中堂和天井,二楼为起居室和东西厢房,占地面积540平方米。
十八间建于明末清初,目前保存完好,是由艾青祖父的堂兄弟蒋景考建成。蒋景考是当时孝顺一带最大酱坊股东,富甲一方。【九间】
九间是一处清代砖木结构建筑,坐东朝西,占地271.8平方米。三合院式,呈长方形,左右厢房,屋顶硬山顶。正屋七间。门口上方书有“榆桑丽景”字样。
艾青故居位于傅村镇畈田蒋村,是我国现代的著名诗人。故居坐北朝南,平面布局为四合院形式,主体建筑为一进堂楼,左右两侧为厢房,厢房后侧山墙之间做回廊围合,形成封闭式院落,占地面积200平方米。
艾青故居对研究艾青怎样从一个普通的平民成为诗坛泰斗的历程具有重要价值。60年代初故居中间部分由当时的艾青伯母陈氏卖给同村的蒋光斗,1980年初东厢小房也卖给了蒋光斗,现故居由蒋光斗家看管。艾青逝世后,故居陈列艾青照片与简介,对游人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