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在替娃出头这件事上,人类父母总是会失去理智?

“狠三狠四侬不买账,那明天校门口见!”

“不是看不起你,你不来的话考虑后果。”

前段时间,新闻曝出“孩子学校有摩擦,两父亲在家长群放狠话约架,导致一名家长进医院”事件。

被U形锁敲破头的家长张某  图片来源网络

整个事件,最令人匪夷所思的就是,两个孩子早已矛盾化解并握手言和了,家长却意难平,用夸张的暴力沟通方式,自以为是地“解决”了孩子间的问题。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相继多起家长约架事件被挖了出来。

暴力,成了父母在整个事件中唯一“教”会孩子的东西。

而仔细观察,当今孩子的世界已悄然充斥着各种暴力元素。

校园霸凌低龄化、一言不合就撸袖、隐形语言家暴......

当我们控诉这个世界时,身为父母,是时候自我反省了。

01

抱怨孩子脾气大?想想自己脾气好不好

☛ “这孩子,从来就不会好好说话......”

☛ “一不顺心就发脾气,都是平时把你宠坏的!”

抱怨孩子脾气大的父母,

首先要想想自己是怎样和家里其他人相处的。

马歇尔 · 卢森堡是一名伟大又智慧的沟通专家,他和平解决过许多复杂的政治、民族和宗教纠纷。他在其著作《非暴力沟通》中说,自己的这一智慧和能力,全归功于他成长的家庭。

从卢森堡记事起,他的父母几乎从未用过指责、否定、嘲讽、说教、判断等任何暴力沟通方式去解决过问题。

父母之间总是相敬如宾、对待子女始终和颜悦色,还曾多年收留了一位莫名造访的流浪汉......温馨、包容、自由和爱始终是他们家的主旋律。

父母的言传身教让卢森堡学会了不惧冲突、和平双赢的人生智慧。

他令无数恶语相向的敌人握手言和、令支离破碎的家庭破镜重圆,最终收获了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非暴力沟通”专家称号。

为人父母,要养出高情商、会社交的孩子,首先自己在家中就要是一名“非暴力沟通”者。

夫妻之间如果平时就喜欢为生活琐碎争执、没有以爱和包容的态度彼此对待,那么孩子一定会看在眼里、学在心里。

02

父母最爱孩子,却最不愿听他说话

马歇尔 · 卢森堡在书中也指出,倾听可以防止潜在的暴力倾向,孩子同样适用。

每一个表现出强势或懦弱、倔强或古怪、甚至有暴力倾向的孩子,从小都没有得到过足够的倾听。

☛ 惹了麻烦,不分青红皂白先一顿痛批;

☛ 玩得正欢,不闻不问拖着孩子就走;

☛ 失败受挫,一句“这有什么”搪塞过去……

扪心自问,我们多多少少都曾这样对待过孩子。

当我们这样做时,已经被我们的情绪所控制,简单粗暴地行使我们的权威,暴力地获得孩子的服从。

我们是否顾及过孩子真正在想什么?

我们是否给过他们机会,

说一说那一刻内心的真实感受?

演员刘涛曾在综艺节目《萌宠小大人》里真实地诠释过一位善于倾听的妈妈形象——

当萌娃们一言不合动起手时,刘涛没有扮演“审判长”,去评一评谁对谁错,而是选择了排排坐听娃说。

“怎么了?”、“为什么?”、“你怎么想的?”、“他又会怎么想?”......

一段耐心的聊天,没有判断、没有指责、没有贴标签,甚至母亲身在其中、言语都寥寥无几。

当孩子们渐渐恢复平静,之前推搡起来的小伙伴也羞羞低下头,最后重归于好。

后来刘涛这样解释:“倾听孩子,带他们去看每个人眼中的对方,和对方眼中的自己是怎么样的,然后给对方包容和信心。”

的确,倾听代表着接纳,共情代表着理解。

在接纳中,孩子的内心是平和愉快的,

在共情中,孩子没有内在的暴力冲动。

03

父母首先要与内在的自己和解

有人说,每一个强出头的父母,内心都是一个“长不大的小孩”。

也有心理学家指出,当父母不能理智面对孩子间冲突时,他们只是看见了内心那个“不满意的自己”而已——

☛ 孩子当街哭闹、父母发飙,

其实是父母觉得身为家长,权威当众受到了挑衅;

☛ 指责孩子不和别人分享玩具,

只因为众目睽睽下失了成人之间的礼貌和面子;

☛ 看到孩子被插队,挤到了一边,

父母就懊恼“我的孩子怎么这么软弱”;

☛ 当一次游戏中,看到孩子被孤立,

就焦虑起孩子是不是不合群,将来会不会被霸凌......

父母的这些情绪,归根结底来源于对自身的无能为力——

我怎么培养出了一个这样强势的/霸道的/软弱/不争气的孩子? 

仔细想想,我们内心不和谐的声音是否早已大过了问题存在的本身?

那些与自我不能和谐相处的情绪,某一时刻就借着孩子的“冲突事件”爆发了出来。

因此,在爱孩子之前,请先爱自己,

让内心那个苛刻、沮丧、不满的声音消散。

你越能接纳自我,就越能接纳孩子;

孩子越被接纳,就越平和谦逊、快乐自由。

04

放手,孩子可以做得更好

小巫曾在她的书里写过一段关于“放手和自由”的经历,故事大致如下:

在澳洲,有一次她带着孩子在小公园玩,因为只有一只秋千,孩子们很快因为先来后到起了争执。当时她和几个妈妈坐在远处的长椅上聊天,看到孩子间一阵骚动,本能地想前去平息,结果忍住了,几位妈妈商量后决定,先观察一下,相信孩子们会自己解决。果然,没多久,远远地她们看见孩子们又恢复了之前的愉快和有序。

孩子们有自己空间和独特的交往方式,强行介入孩子的社交圈,看似快刀斩乱麻,最后只会抹杀孩子的社交能力,比如——

强势的孩子在被批评后,会压抑自己的愤怒,为之后的“暴力沟通”埋下更深的祸根;

弱势的孩子在被“出头”之后,会无形中留下“我搞不定”、“要依靠父母”的烙印,原本可以成长起来的交往能力久而久之也被抹杀。

放手,是孩子成长和发展的基石。

解放手脚的孩子,才能学会独立去奔跑;

解放心灵的孩子,才能学会勇敢去追寻。

良好的沟通,对孩子的人际交往发展不言而喻。

而父母就是这场教育中的最大影响者。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愿每个孩子都能被温柔以待,

在倾听、接纳、爱和自由中成长!

END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