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的对拉弓劲与八面支撑

拳经云:“蓄劲如开弓,发劲如放箭,曲中求直,蓄而后发。”这正是一身备五弓(指身躯犹如一张弓,两手为两张弓,两足为两张弓),蓄放相间。五弓合一乃宏观所述,细微之处和练功要领还得习拳者思考研练才能获得真知。曲中求直产生劲的对拉,确立了弓架的角度。所谓开弓,“弓”可模拟为拳架的动作,外形姿势的正确与否和内功修炼是否得法,直接影响到弓劲(为了方便研讨,本文暂且称它为弓劲)的质量。太极拳从头至尾都包含着如弓状的对拉劲道,在完成一个动作时,总是上下、左右、前后进行对拉弓劲的拔长。怎样使太极拳的拳架与推手动作像拉足的弓、发放的箭,这个具有浓郁太极拳味道的问题,确实值得拳友们共同研究。笔者在此谈点个人感受,作为引玉之砖,诚望同道批评指正。

记得我学拳伊始,有一次在恩师林墨根先生的家里听他老人家给师兄师姐传授分解某些拳式动作的技击用法及练功要领时,林老师说:“单鞭掌不是重在左掌打人,而是右勾手用劲;倒撵猴不是重在左(右)掌击人,而是右(左)肘使劲;玉女穿梭亦不是重在左(右)掌按击彼方,而是在右(左)掤滚手使劲……”当时自己想了又想都搞不清楚,明明看见示范单鞭掌时是用左掌向对方胸部按击,为什么说是右勾手用劲呢?后来得到林老师多次悉心的言传身教,我才逐渐有所理解和体悟。我认为有大约四部分的对拉弓劲是较为明显的。

1.头部百会穴与会阴穴之间的对拉弓劲,“虚领顶劲”与“气沉丹田”为上下对拉,两者保持匀称。上以提顶相吸相系(提顶要领是头颈正直,不低不昂,神贯于顶,提挈全身),上体前从锁顶后大椎与裆的中心或尾椎骨上下相对连成一条中线,下以吊裆(两股用力臀部前送,裆部有向前上翻之势,就是吊裆)相随,形成上下一致的对拉弓劲,体现出分合统一的整体性。这个对拉弓劲以腰为弓,以大椎和骶骨为弓梢,腰背命门穴是“身弓”中重点的关键。人的脊柱骨占人体总长度的45%,天然形成S形的生理曲线,做好顶头悬、松胸内含和尾闾收,能使人体脊柱骨拉开,能降低人体重心,使下盘稳固。具体练法以弓步为例说明。头往前松,胸往后松;尾闾往前松,胯(前腿)往后松,要松至恰到好处。这是两个相反的对换拉弓劲,刚好形似英文字母的S。太极阴阳圆图中的阴仪与阳仪是被S分开的,正所谓“太极生两仪”。

2.肩肘、腕之间的对拉弓劲。肘为弓把,手腕和臂部为弓劲对拉,产生松肩、垂肘、松腕三者之间的弓劲对拉,也产生含胸拔背与松肩松腕之间的对拉弓劲。

识别二维码走进传武明师微课 总有您需要的!

3.胯膝、足之间的对拉弓劲。膝为弓把,胯骨与足跟为弓捎,两胯之间对拉撑圆,产生了弓劲。同样,两膝关节相反方向微屈,微向里扣内含圆,加上两足前弓后撑,产生外形屈,内中求直,形成对拉弓劲的圆裆。

4.两手与两足之间的拉弓劲。两手与两足向前后左右或上下分开,方向相反相互进行对拉弓劲的拔长,做到上下左右内外贯通一气。林墨根老师曾说过:“在练拳架或推手时,要下松涌泉,上松劳宫。”这也是一个手与足之间的对拉劲道。往下松涌泉穴,意识引导涌泉穴位贴地,这样能使下盘稳固,还能较好地产生反坐力。若下盘不大稳固,上身又怎能松得好呢?往上松至劳宫穴,能使五指自然舒伸,因此劲道能从手指畅通透出,亦能提起拳意精神;再者,劳宫穴的内气之感较强,对听劲极为有利,能灵敏感触对方来劲。

单鞭掌的动作是大家熟悉的,若练得得法时至少要产生四个对拉劲道:一是两手之间的对拉弓劲;二是两足之间的前弓后撑,裆下有桥的圆裆的对拉弓劲;三是右垂腋钩手与左足之间的对拉弓劲;四是左掌与右足的对拉弓劲。又如玉女穿梭,若练得得法时亦至少产生四个对拉弓劲:一是两手之间的对拉弓劲,二是左(右)掌与右(左)足之间的对拉弓劲,三是右(左)掤滚手与左(右)足的对拉弓劲,四是两足之间的对拉弓劲。

对拉弓劲和太极拳中的阴阳变化与放松有着很大关系。如单鞭掌,对手而言,左掌为阴,右钩手为阳。再如玉女穿梭,对手而言,左(右)掌为阴,右(左)掤滚手为阳。放松就是在不违反生理和太极拳形态特点的条件下,使全身关节松开,骨骼韧带拉长、开放、舒展,使全身有机地联系起来,更好地联结成一个整体,有放展撑开和沉重的感觉。所以说,对拉弓劲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阴阳相济与练拳求(是自然追求,而不是刻意强求)松的质量,这点要下工夫揣摩才能有感受,不同水平的练拳者有着不同层次的对拉弓劲。

我习拳一晃已经二十几年,近年体悟对拉弓劲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同道拳友都知道,“支撑八面”是传统太极拳锻炼的基本要求,不仅在推手训练中要贯彻,就是在拳架练习中也要贯彻。有了前后、左右、上下与里外的对拉弓劲,就能傲到“支撑八面”。做到“八面支撑”,就产生气势。气势的质量,具体表现为太极浑圆劲。太极浑圆劲是周身八面支撑而形成的,浑圆劲是充满内气的太极拳。太极拳练到一定程度,前拥、后撑、上领、下沉,丹田之气充盈周身,做到人身处处皆太极,平时处于松柔状态,遇到紧急情况可一触即发。

对于初学者,理解和体悟前后、左右、上下的对拉弓劲还比较容易,但理解和体悟里外的对拉弓劲就有一定难度,进一步理解和体悟八面支撑的太极浑圆劲就更难了。《太极拳经》关于十三势的论述中,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与中定合称五行或五步,从文字表面看确实只言明了前、后、左、右四个面。可是,读懂《太极拳经》不能只从文字表面理解,要深入细研理解内在奥秘,就要想办法悟透文字后面的玄机。

五行关键在中定之“中”。可以说“中”字涵盖了所有相对立之两面的内在关系。因此,五行之中位,也必然包含了上与下两面;同时,“中”还蕴涵着太极拳最为核心的两面,即里面和外面。太极拳是内家拳,内家的寓意关键就在于练拳不但要习身体的外在之动,更重要的是要求得神、意、气之中和的内在功夫。太极拳修炼中所求的是内外相融、周身协调之整体,这样的“支撑八面”才符合《太极拳经》“上下前后左右皆然,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而在内”的太极内核。一举手一投足,皆是太极状态,都要由对拉弓劲进入八面支撑。我们通过拳架与推手不断提高“支撑八面”的协调能力,就会相应提高太极浑圆劲的质量。

(本文完)
(0)

相关推荐

  • 威海玄同太极拳馆,玄同说太极:乱拳打死老师傅?其实咱一点都不乱

    乱拳打死老师傅,这句话的意思可不是随便一个愣头小伙子就能收拾老师傅. 这是在警示我们:练套路,不能被套住.被套路套住了,叫不乱.不乱可不叫太极,乱而不乱才叫太极. 乱其实是褒义的,是活:老在这是贬义的 ...

  • 太极拳的对拉弓劲与八面支撑

    <少林与太极> 作者:陈雄 拳经云:"蓄劲如开弓,发劲如放箭,曲中求直,蓄而后发."这正是一身备五弓(指身躯犹如一张弓,两手为两张弓,两足为两张弓),蓄放相间.五弓合一 ...

  • 太极拳中的对拉与弓劲

    拳经云:"蓄劲如开弓,发劲如放箭,曲中求直,蓄而后发".正是一身备五弓(指身躯犹如一张弓,两手为两张弓,两足为两张弓),蓄放相间. 五弓合一乃宏观所述,细微之处和练功要领还得习拳者 ...

  • 太极拳之立身中正 对拉成劲

    朱老师抖音号:朱学峰(zxf13701017777) 王宗岳宗师的<太极拳论>中,对形体的要求是"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匆隐勿现". 太极大家顾留馨也在他的相关 ...

  • 太极拳的松沉劲

    我师爷李雅轩先生谈到松沉时说:"只要周身松开了,气自会沉下去,日久则内劲自生,脚下也会沉稳--"无论练拳或推手,总要以脚下松沉稳固踏实为第一,否则一切全谈不到.千要紧,万要紧,是身 ...

  • 太极拳要练出复合劲,“浑身皆圆”,为你详细介绍

    接风科技关注2021-05-05 10:08执龙角,履虎尾.人来到世间,天生有股惯性.惯性来自习性,体现在身上,叫行为习惯.不经意间,一举一动,被习性控制,自己不知,却旁观者清.好比打拳,劲断了,是没 ...

  • 太极拳训练中寻找“劲点”的方法你知道哪些?

    何为太极拳的劲点呢? 简言之就是指你发力的刚落点,(刚落点可以发出来,也可以含而不发)这个落点必须符合以下条件: (一)这个刚落点是可以控制的,可以驾驭的,是力臂可达之内的任一点. (二)这个刚落点, ...

  • 太极拳的松沉劲是这样练出来的?受益匪浅!

    放松是要神松.意松.气松.形松.松的意思是松展.松柔.松沉.松通.松空.松开.而不能松懈.松瘪.一定要在静中松.在松中静,在松中沉.在沉中松,松要松得透,要一松到底.逐步达到通.空.开.通就是上下通. ...

  • 练习太极拳为什么会“断劲”?文中有解决方法

    你为什么会出现断劲问题?这个问题该怎么解决? 我们有些人在练太极拳时,时常会出现断劲的现象,这是什么原因呢?怎样来解决这些问题呢? 分析一下,断劲的原因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 思想意识没有把一套太极拳看 ...

  • 一句话解释太极拳的8种劲法与作用

    太极拳以"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等为基本方法. 太极拳分八种劲法,各有什么作用? 掤劲 八种劲法中,掤劲是八劲之本,练太极拳不能须臾离开此劲.它是弹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