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作家‖【我记忆里的中秋】◆吴艳伟

作者简介
吴艳伟,笔名:清晨,高碑店市鸣鸡中学语文教师。喜欢读书,喜欢写诗,喜欢朗诵。高碑店市优秀班主任,高碑店市优秀教师,高碑店市骨干教师,高碑店市“十大推动读书人物”,高碑店市师德标兵,高碑店市“三八”红旗手。
记忆里的中秋
当路边的葱绿开始泛黄,当燥热的天气慢慢转凉,当天上的那轮满月高悬在夜空,关于中秋的记忆就在我的心里翻江倒海了。

小时候,关于中秋最深的记忆就是祖母或母亲烙的糖火烧。那个时候,也只有糖火烧是中秋节最有代表性的美食。没有电饼铛,没有烤箱,全家十几口人的饭,都在一口“八印锅”里完成。中秋节这天的早晨,母亲就早早地发上了面。快到中午的时候,祖母从阳光下的笸箩中抓两把正在晾晒着的芝麻,放到干锅里爆炒。在下锅的瞬间,芝麻们就哔哔啵啵地欢唱起来,就蹦蹦跳跳地欢跳起来,它们在黑色的烧得烫手的圆锅里跳起了一场热闹的广场舞!然而,这场广场舞是短暂的,二十几秒后,就需要把这些亿万的舞者们扫出锅底,因为只要时间稍长一点,芝麻就糊了。祖母在发好的面里揉进碱水,醒上十几分钟。又将红糖放到案板上,加些面粉(面粉不能加太多,那样就没有了红糖的香甜;也不能加太少,那样就失去了它的调和作用,做熟的糖火烧会四处流糖),用擀面杖将红糖的块块轧开,和匀。接下来把醒好的面做成大小适中的“面记”,轧成片,把和好的红糖包起来,就像包包子。再用手掌将其压扁,两侧的表皮稍稍涂上些水,把它放在炒熟晾好的芝麻上,上下粘上芝麻后,再用两手轻轻拍压。一个一个圆圆的糖火烧在“八人锅”里团团转转,锅下燃烧的玉米秸叶子,时明时暗。当糖火烧的一面烙好,翻过去烙另一面时,面粉的香脆味儿和着芝麻的香酥味儿就开始在屋子里和院子里蔓延了。劳动了一个上午的家人们回到家里,吃上几个刚出锅的糖火烧,是那个时候最幸福最享受的事了!

是啊,那个时候过中秋,正是“过大秋”,也是一年当中最忙最累的日子。全家人不是在忙着掰玉米,就是忙着刨花生,也或者忙着割大豆,也或者忙着用牛车往家拉玉米秸。记得我上初中的那几年的中秋节,吃过早饭,父亲给休息了一个晚上的牛饮上一桶水,就开始准备去地里干活的家什。套上牛车,牛车上装上扁镐(砍玉米秸),四齿镐(敲掉玉米秸根上的土),筐子(装掰玉米时落下的玉米),绳子(捆绑住装得满满的像柴垛一样的玉米秸)。我们姐弟四个和母亲坐在牛车上,一起去我家的玉米地里捆玉米秸。父亲用扁镐从土地里砍下玉米秸,我和二姐用四齿镐的镐头敲下玉米秸根上的土坷垃,母亲和大姐蹲在地上把砍倒的敲除掉根土的一铺一铺的玉米秸捆成一个一个的玉米秸个子。弟弟把落下的玉米捡起来,装进筐里。快到中午的时候,我们把一个一个玉米秸个子整齐地装在牛车上,直到把牛车装成一个“柴垛”。我家的老牛拉着“玉米秸垛”一步三摇地从地里拉到路上,从村边拉到村口,从村口拉到我家院外。我们再把一个一个小有二三十斤大有四五十斤重的玉米秸个子从牛车上卸下来,一个挨一个地排放在院子外面的树空间。等这些玉米秸晒干了,就可以用它们烧火熬粥煮饭了。

晚饭后,我们一家人坐在院子里,在皎洁的月光下,或者剥玉米,或者摘花生。父亲把收音机调到评书频道,把音量放到最大。单田芳或刘兰芳或田连元或袁阔成的说书声将全家人浑身的疲劳驱除,大家的思绪在《白眉大侠》《三国演义》《隋唐演义》《七侠五义》的故事情节中起伏跌宕。

那个时候的月亮是我的记忆中最大最圆最亮的,因为在那以后的日子里我就再也没有见过那个时候又大又圆又亮的月亮。它高高地悬挂在深邃的夜空中,它是我们夜里忙农活儿时最好的照明工具。偶尔有浮云飘过,让我联想到那是嫦娥的纱巾在迎风飞舞。那个时候没有相机,也没有手机,如果有的话,我一定要把那个最大最圆最亮的月亮拍下来,把它珍藏在相册里,而不只是浮现在我的记忆里。

那年,中秋!

那糖火烧!

那玉米秸!

那最大最圆最亮的月!

《齐鲁文学》投稿须知

1、稿件内容健康、结构完整、文笔优美、底蕴丰厚。

2、诗歌、散文、小小说、散文诗、文学评论等均在征稿之列。

3、本刊对所录用的稿件保留删改权,文责自负。来稿请附作者简介、通讯地址、联系电话及个人照片,以正文加附件形式(在其它公众号发表过的勿投本刊)。

(0)

相关推荐

  • 【传统文化】南北方小年为什么差一天?小年要吃什么?

        小年,又叫祭灶节.灶王节等,这个称呼是相对于大年(春节)而言.小年本身不是一个节日,而是人们为过春节做准备的时间.小年通常意味着年的开始,人们从这一天开始扫尘.备年货,干干净净迎接春节的到来. ...

  • 北京小吃的“大义”与“大艺”

    原标题:百年民生滋味儿--北京小吃 编者按: 2021年春天,因为国家领导人在福建沙县考察时勉励乡亲让小吃产业"在创造美好生活新征程上再领风骚",地方小吃由此引发广泛关注. 小吃不 ...

  • 芝麻酱、红糖拌一拌做火烧,酥软香甜,每层都有酱料,超级好吃

    今天用芝麻酱和红糖,给大家做一道好吃的麻酱糖火烧,外酥里软,层层分明,一口下去满嘴留香,早上来一个,一上午都顶饱.自己在家做麻酱糖火烧用料一定要足,这样做出来的火烧更香,喜欢的朋友试试看. 麻酱糖火烧 ...

  • 散文|| 记忆里的牛车

    欢迎光临冬歌文苑- 记忆里的牛车 于永三||北京 年龄逝去了,故乡的山水人物仿佛也离开了我.逝去的一切都留在我的记忆中,挥之不去!最深的是少年时代行走在蜿蜒山路上的牛车. 自从承包土地之后,我家就承包 ...

  • 30种北京特色小吃你都吃过吗?

    30种北京特色小吃你都吃过吗?

  • 河北作家‖【我的老叔莫言】◆吴艳伟

    作者简介 吴艳伟,笔名:清晨,高碑店市中学语文教师.喜欢读书,喜欢写诗,喜欢朗诵.高碑店市优秀班主任,高碑店市优秀教师,高碑店市骨干教师,高碑店市"十大推动读书人物",高碑店市师德 ...

  • 记忆里的美味 | 代艳

    更多精彩,请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凡参赛必加微信:shuai_pengju     记忆里的美味 代艳 从前的记忆,有的时候很模糊,但却会因为某个契机的诱因,引发埋藏心底的那一丝回忆! 小时候特别喜 ...

  • 吴金青 | 记忆里的那一缕“清香”

    2020"富春山居·味道山乡"杯青少年主题征文大赛获奖作品 记忆里的那一缕"清香" 二等奖作品 里嘎小学  六年级 吴金青  指导老师:杨志刚 老家的记忆对我来 ...

  • 【文艺小星星】吴美玲:留在记忆里的味道

    槐花盛开的时节,总能吃到奶奶做的槐花甜点.槐树花是奶奶从院子里的槐树上采摘的,她再亲手做成甜点,软软的,甜甜的,还飘出阵阵花的馨香. 那香味,几乎弥漫了我成长岁月里的每一个槐花飘香的春天. 槐花盛开, ...

  • 【世纪作家•诗歌】《乡愁,记忆里反复咀嚼的伤》(外一首)作者:涤露禅

    乡愁,记忆里反复咀嚼的伤 作者:涤露禅 多少回梦里渴醒,       在村头那口老井旁.       自来水清澈,       却总照不见那轮明月光. 大道载着财富与梦想,       走不出魂牵梦萦 ...

  • 【世纪作家•诗歌】梦在中秋(外一首)/文 韩艳婷(河北)

    世纪作家 梦在中秋 作者/韩艳婷(河北) 月,有些静 静的让人心净 月,有些柔 柔的让人多情 沐浴月下,想起了那首歌 月朦胧,鸟朦胧 晃然间,已成梦 光荫似箭无回程 徒增了几根白发 偷换了曾经面容 人 ...

  • 【西南作家散文】谢同飞 / 记忆里的冰糖

      记忆里的冰糖 白酒醪糟   巨   变 写给碑山之行 我如今客舍洛阳,每日饮食里喝不得面汤,只能泡燕麦聊作甜汤喝了.我自是无妨,女友却觉得泡燕麦淡寡无味,就央我去买了一袋冰糖.每顿里放锅里三五颗煮 ...

  • 【三秦文学第二届“中秋”征文98号作品】王瑞华:【记忆里的“宝塔山”】(散文)

    记忆里的"宝塔山" 文/王瑞华 每当中秋节将至,人人都满怀期待.期待在皎洁的月光里,在暗香浮动的月桂树下,爱人相聚,家人团圆,故人重逢. 与中秋节密不可分的必是那象征着团圆甜蜜美好 ...

  • 当代小作家‖【被窝里的童年】◆吴乐凯

    作者简介 吴乐凯,陕西人,宝鸡市第一中学七年级十六班学生. -作品欣赏- 被窝里的童年 五彩的人生在童年,有趣的记忆也在童年.童年多半是美好的!甜蜜的!也许就连苦涩的事回忆起来也是甜甜的. 不知有人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