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脓散汤
珠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莲花路门诊部 黎崇裕胡某,女,38岁,于2015年9月3日初诊主诉:右侧颈部肿块两天。患者于就诊前一天洗澡时不经意间发现右侧颈部有一个如核桃样凸出肿块,担心是恶性病变,神情甚是焦虑。刻下诊见:颈部肿块按之柔软,触之无疼痛,周边无黏连,局部皮肤无异常,大小便正常,咽部不红,舌暗红苔薄白,脉浮滑。方药:白芍15克,桔梗10克,枳实12克,甘草10克,红枣10克,生姜1片。4剂,水煎温服,日1剂,分2次服。二诊(2015年9月8日):患者复诊时欣喜来告肿块已经消除大半,守方再进3剂。按:排脓散及排脓汤首见于张仲景的《金匮要略·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有方无证,原条文为:“排脓散方:枳实十六枚,芍药六分,桔梗二分。上三味,杵为散,取鸡子黄一枚,以药散与鸡黄相等,揉和令相得,饮和服之,日一服。排脓汤方:甘草二两,桔梗三两,生姜一两,大枣十枚。上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温服五合,日再服。”由于排脓散及排脓汤两方精简药味少,往往忽视此方功效或被加减过度,失其原意,甚是可惜,其实小方完全可治大病或疑难杂症。日本医家对此二方研究颇深,如矢数道明先生总结自己及各家对此方的应用为:排脓散用于体表化脓性肿物且有疼痛,气血凝滞,炎性浸润严重,坚硬之疾患,即疖、痈、疔、淋巴结炎、蜂窝组织炎、扁桃体溃疡、齿槽脓肿、眼睑麦粒肿等浸润甚、排脓困难、全身症状不甚显著者;亦可广泛用于直肠溃疡、直肠子宫脓疡、肺坏疽、脑肿瘤、瘰疬、皮肤病、梅毒、产后诸症、唾石症等。另外矢数道明先生在其《中医诊疗要览》云:“排脓散用于患部呈半球状隆起变硬者,排脓汤用于隆起尚不显著属于初期者。”而东洞先生则认为排脓散与排脓汤合方煎剂为佳,故而笔者用于治疗无名肿块,痛或者不痛者,皆排脓散与排脓汤合用,称之为“排脓散及汤”,用药时不加鸡子黄一样可达效佳而快捷。原文发表于中国中医药报2015年9月25日学术与临床板块。经方心裁(141)排脓散(附:排脓汤)排脓散(附:排脓汤)【原文】病金疮,王不留行散主之。《金匮要略·疮痈肠痒浸淫病脉症并治第十八》(排脓散与排脓汤原文中均未提及,两方列于王不留行散之下而取名为“排脓”,因此均系治疗金疮化脓之疾的方剂。)【组成与用法】枳实十六枚 芍药六分 桔梗二分上三味,杵为散,取鸡子黄一枚,以药散与鸡黄相等,揉和令相得,饮和服之,日一服。【功效】调和气血排脓。一四O。排脓汤【组成与用法】甘草二两 桔梗三两 生姜一两 大枣十枚上四味,以水三升,煮取 一升,温服五合,日再服。【功效】益气排脓。【医案】1.带下初诊:2006年11月22日。彭某,28岁,带下量多如水2年有余,阴痒反复发作,伴小腹隐痛,腰部酸痛,月经周期基本规则,经量中等,色鲜红,一周净,纳便正常。末次月经11月12日来潮。B超检查无殊。生育史:1-0-2-1。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妇科检查:外阴无殊,阴道通畅,宫颈中度糜烂,宫体前位,正常大小,活动,质中,压痛,两侧附件压痛。西医诊断:(1)慢性子宫颈炎。(2)慢性盆腔炎。治法:清热解毒,排脓。方剂:排脓散合排脓汤加味。枳实10g 芍药10g 桔梗9g 甘草9g 生姜4片 大枣6个 贯众20g 土茯苓15g 蒲公英15g 海螵蛸20g 白芷10g 白果10g,5剂。二诊:2006年12月1日。带下消失,舌脉如上。中药守上方,续进7剂,以善后。2.带下初诊:2005年9月24日。缪某,26岁,因未避孕未孕7个月就诊,平时带下不多,色白,无异味,经期过长,须用药之后方止。妇科检查诊断为慢性盆腔炎(宫体和左侧附件压痛)。在治疗过程中已经连续使用清理湿热中药20多剂,自诉带下量多4天,如糊状,无阴痒,无臭气。舌边尖红,苔薄白,脉细。治法:清热解毒,健脾排脓。方剂:排脓散合排脓汤加味。枳实10g 生芍药10g 桔梗9g 甘草6g 生姜4片 大枣6个 贯众20g 萆薢12g 土茯苓15g 海螵蛸20g,6剂。二诊:2005年9月30日。进药一剂,覆杯带除。3.带下初诊:2005年9月13日。王某,33岁,小腹疼痛10余天,伴带下增多,色白,有异味,阴痒,咳嗽,纳差,二便正常,平时月经正常,经前小腹及腰胀。生育史:1-0-3-1。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妇科检查:外阴无殊,阴道通畅,子宫颈光滑,宫体后位,大小正常,活动,质地中等,压痛,两侧附件压痛。同时作白带解脲支原体、人型支原体以及衣原体的检测。西医诊断:慢性盆腔炎。治法:清热解毒,健脾排脓。方剂:排脓散合排脓汤加味。枳实10g 生芍药10g 桔梗9g 甘草6g 生姜4片 大枣6个 浙贝10g 皂角刺12g 贯众15g 蒲公英15g 薏苡仁30g 苍术10g 海螵蛸20g,3剂。二诊:2005年9月19日。服药之后带下迅即消失,小腹疼减轻。白带解脲支原体、人型支原体以及衣原体的检测均为阴性,舌脉如上。中药守上方续进7剂。【方剂比较】桔梗汤与排脓汤的比较:方 剂药 物 组 成桔梗汤桔梗一两甘草二两排脓汤桔梗三两甘草二两生姜一两大枣十枚排脓汤是在桔梗汤的基础上加生姜和大枣组成的,虽则如此,但是桔梗汤中甘草的分量要大于桔梗,而在排脓汤中,桔梗的分量要大于甘草,也就是说,用于利咽时,桔梗可以量少,用于排脓时,桔梗用量宜大些。排脓散与排脓汤的比较:方 剂药 物 组 成排脓散枳实芍药桔梗鸡子黄排脓汤桔梗甘草生姜大枣排脓散和排脓汤两方除了桔梗一味相同之外,其余的药物组成均异,可见桔梗是排脓散和排脓汤的主药。排脓散是由调和气血的枳实芍药散加桔梗、鸡子黄而成;排脓汤是由健脾胃的甘草、姜、枣加桔梗而成。两者功效同中有异。魏念庭分析两张药方时说:“排脓散为疮痈将成未成,治理之法也。”“排脓汤一方,尤为缓治,盖上部胸喉之间有欲成疮痈之机,即当急服也。”【按语】历代本草中屡屡言及桔梗可以排脓,如《日华子》、《本草衍义》、《珍珠囊》、《本草蒙荃》等,然所治之病多在胸咽之上,如《金匮要略》之桔梗汤即是。其实,排脓汤中就含有桔梗汤,而排脓散和排脓汤原是治疗金疮化脓的方剂,所治已不囿于咽和胸的范围。排脓散功具调和气血、排脓,排脓汤则具健脾胃排脓的作用,如果两方合用,就具有健脾胃,和气血、排脓的作用。案1、案2、案3均为带下,带下者,即《素问·痿论》所称的“白淫”。案1带多如水2载余,阴痒,腹痛腰酸,用排脓散合排脓汤健脾和气血排脓,加贯众、土茯苓、蒲公英清热解毒,佐海螵蛸、白芷、白果收敛止带。案2是在使用清理湿热药物过程中出现带下量多如糊的现象,无阴痒,无臭气,舌边尖红,证仍属湿热下注,易方为排脓散合排脓汤加贯众、萆薢、土茯苓、海螵蛸清理湿热,健脾排脓。案3伴带多色白,有异味,阴痒腹痛,纳差,属脾虚湿热下注。浙贝母《本草正》称其治“一切痈疡肿毒”,《本草求原》称其“功专解毒,兼散痰滞。” 皂角刺《本草衍义补遗》称“治痈疽已溃,能引至溃处。”故以排脓散合排脓汤为基础方,配伍浙贝、皂角刺增强排脓效果,合贯众、蒲公英增强清热解毒作用,佐以薏苡仁、苍术、海螵蛸以增强健脾止带疗效。以往我治过类似带下病症者不计其数,没有使用阴道冲洗剂和阴道栓塞剂能够达到如此迅捷疗效,确实未尝见到,其疗效如此之佳,实出于意料之外。由此可见,三案治疗之功不仅在于清热解毒,更在于排脓。排脓散和排脓汤的药物组成均不起眼,并无银、翘、地丁之属以苦寒取胜,为何能治愈类似于化脓性疾病的带下?经查核《中医方剂现代研究》,排脓散和排脓汤对白细胞移动有抑制与促进双向作用,随剂量增减而变化;用琼脂稀释法排脓散和排脓汤分别对25种和24种革兰氏阳性和阴性菌株均有抑制生长作用,但后者稍弱;用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小鼠皮肤诱发形成脓肿,再服排脓散,在感染120小时后可见各组动物脓肿面积显著缩小,表现出很强的治愈倾向,脓肿面积与对照组比差异非常显著;而排脓汤与对照组比脓肿面积仍有明显差异,脓肿周围可见充血、浸润增强,脓肿有逐渐被吸收而向愈的倾向。提出排脓汤宜在化脓性疾病的初期及缓解期使用,而排脓散则应在极期即炎症浸润现象严重时应用。此结论与邹润庵的“散之所至者深,汤之所至者浅”相近。以上三案我均用排脓散和排脓汤合治,实受启发于日本的医疗汉方制剂,他们就是将两方合并做成一种散剂,称为“排脓散及汤”。日人汤本求真氏在《皇汉医学》中提到:“现今之用之者,改为煎剂而不用卵黄耳”,我用此汤剂时,亦本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