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昭灭蜀后,刘禅投降放弃抵抗,为何唯独太子刘璿却要被杀掉?
相关推荐
-
蜀汉灭亡后场面到底有多惨烈?两大名将被灭门,皇帝受辱太子被杀
公元263年秋,曹魏权臣司马昭令大将钟会.邓艾.诸葛绪三路大军伐蜀,后钟会将诸葛绪军队吞并,变成了钟会和邓艾两路伐蜀邓艾另辟蹊径,在钟会和蜀汉大将军姜维在剑阁对峙僵持不下的时候,邓艾另辟蹊径,从阴平进 ...
-
姜维一计害三贤,至死忠于蜀汉;卫瓘称病骗钟会,三杰尽丧其手
决定反叛之后,钟会闻听邓艾因破城之功而变的骄横,但骄狂的邓艾依然保持着极为出色的战略眼光,他建议司马昭应该趁着魏军灭蜀的声势,乘势攻吴,魏军挟大胜之威定能成功. 退而求次可经营蜀中,收整归降的蜀兵,筹 ...
-
蜀汉灭亡前后,除姜维被杀外,至少还有多少重要蜀将死去?
公元263年,邓艾.钟会.诸葛绪三路大军发动灭蜀之战,最终邓艾偷渡阴平,直达蜀汉腹地江油,血战绵竹击杀诸葛瞻父子,到达成都城下,逼降后主刘禅.在剑阁的姜维听从刘禅圣旨,随后向钟会假投降.公元264年, ...
-
刘禅投降的2年后,乱军屠戮蜀汉百官,为什么诸葛亮的后代幸免?
蜀汉众臣是在刘禅的带领下投降的,明明应该受到优待,为什么会有大批的官员连同家眷被杀呢?要怪就怪钟会和姜维啊! 公元262年,一份来自蜀汉的情报让司马昭决意出兵伐蜀.蜀汉内乱,姜维避祸沓中,为了自保,姜 ...
-
作为灭蜀之战的两大功臣,邓艾和钟会为啥会被司马昭无情杀害?
三国末期,司马昭见蜀汉内部不和,派兵攻伐蜀国.邓艾和诸葛绪负责围攻姜维,钟会负责进攻汉中.实际上在战前司马昭根本没有想到,能这么快速的灭亡蜀汉,大家想象的都是最多击败蜀军,占领汉中.哪曾想,邓艾兵行险 ...
-
灭蜀功臣邓艾被杀的真正原因是什么?他的结局警示了一个什么道理
公元263年,司马昭派出18万魏军南下攻打蜀汉,主帅是钟会,副将是邓艾与诸葛绪,以规模来看,魏军数量几乎是蜀汉全国总兵力的两倍,这无疑是一场灭国大战,魏军兵分数路,直扑蜀汉,而蜀汉似乎并没有做好防备的 ...
-
钟会灭蜀后必定会反?其实这三个人早有预料,难怪司马昭留了一手
东汉末年,军阀林立,而且都还各自打着"小算盘",所以军阀之间战争不断,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三国形势渐趋明朗.三国时期,虽然蜀国和吴国都分别进行了多次北伐,但终究不能奈何实力雄厚的魏国 ...
-
司马昭伐蜀,刘禅若不举城投降的话,姜维真的能保住蜀汉江山吗?
蜀国人才凋零,贤臣和大将已去其三,没有新鲜血液注入,姜维已然独木难支.伴随着五虎上将的逝去,中流砥柱的诸葛亮也已病死,但靠一个姜维苦苦支持,灭亡也只是个时间问题,而对面的魏国的司马懿也在诸葛亮死后一命 ...
-
邓艾灭蜀后在刘禅床下发现一物,才明白为何诸葛亮救不了蜀国
提起刘禅,大家就会拿他和刘备进行对比,一个是亡国之君,一个是创业之主,辅佐两人的谋士还是同一个人诸葛亮,人们将蜀汉灭亡的过错都推到了竖白旗投降的刘禅身上.蜀汉的灭亡,虽然跟刘禅宠信宦官有关,但最根本的 ...
-
蜀国山高路远,司马家族为何先灭蜀后灭吴?
魏蜀吴三国斗了好几十年,最后被司马家族窃取了胜利果实.司马家族建立了晋朝,并完成了统一的任务,将蜀国和吴国全部荡平了. 但是在征讨蜀国和吴国的顺序上,司马家族采取了一个让我们不太理解的方式,它们先消灭 ...
-
秦国灭蜀后利用蜀地粮草灭了六国都不缺粮,为何诸葛亮总缺粮?
一直以来大家都以为四川是"天府之国",成都平原被认为是传统的产粮区,这是写在历史教科书上的. 根据史书记载,秦国在吞并巴国和蜀国后,设立蜀郡,公元前256年任命李冰为蜀郡太守,李冰 ...
-
司马昭灭蜀之后十六年,司马炎才再度伐吴,为何魏晋迟迟不伐吴
公元263年,邓艾偷袭阴平,兵临成都城下,刘禅率众投降,蜀国正式灭亡. 公元279年,晋武帝司马炎以贾充都督,六路大军南征东吴,第二年东吴正式灭亡. 历史上,夷陵之战后,孙权与刘备幡然醒悟,东吴与蜀国 ...
-
魏灭蜀后,东吴是如何独自面对魏(晋)16年,主要干了三件事
公元263年8月,司马昭掌控的曹魏,为了消除弑杀魏帝曹髦的影响,同时为了建立功业加快篡位步伐,命令钟会.邓艾率领18万大军攻伐蜀汉,仅仅几个月后,邓艾率军偷渡阴平,突破绵竹,直接率军进入成都,逼降了蜀 ...
-
三国后期钟会灭蜀后,真的必须造司马家的反吗?其实真是最优解
导读 三国后期人才凋零的很厉害,钟会作为后三国时代少有的文武全才,参与了灭蜀事业,一举将曹魏心腹大患蜀汉的国祚彻底终结,但是在这之后,历史却极为吊诡的给大家开了个玩笑--完成了灭蜀大功的钟会和蜀汉大将 ...
-
成家:秦灭蜀后,蜀地第一个割据政权,仅存在12个年头
自公元前316年,古蜀国被秦军灭亡之后,四川盆地沦为秦国下属蜀郡,而后,李冰入蜀,兴修水利工程,蜀地从此沃野千里,成为有名的天府之国,也是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的主要粮食供应区. 成都作为秦国蜀郡郡守驻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