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建筑的古代采光方法

(本文载于《科技日报》2019年11月15日第8版,原题为《朝向+选材+结构,紫禁城里的采光“黑科技”》,有修改)

紫禁城是明清帝王执政和帝后生活的场所,其建筑集我国古代优秀文化、艺术及科技于一体。从满足帝后在建筑内部的日常活动角度而言,建筑内部采光是极其重要的保障。古代没有当今社会高科技手段的照明系统,如何最大程度地引进自然界的外部光源,则成为紫禁城建造者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我国古代工匠具有丰富的智慧,他们采取了多个科学的采光方法,满足了建筑内部的采光需求,下面对这些方法进行解读。

“坐北朝南”的布局有利于建筑采光。当建筑的门窗朝南开时,称为建筑的布局为“坐北朝南”。我国古建筑多为坐北朝南的布局,如先秦文献《诗经·小雅·斯干》记载,“哙哙其正,哕哕其冥。君子攸宁”,意思就是指只见正殿(北房)宽敞明亮,偏殿富丽堂皇,利于君王休息。紫禁城古建筑群中重要的宫殿均为坐北朝南,在建筑南侧通开门窗,北部则大部门为墙体,这种布局方式有利于建筑采光。如图1所示为太和殿南立面,共有11个开间(开间即在长度方向上的柱距),每个开间均设有隔扇门或窗。当隔扇门及窗开启时,殿外的光线很容易照射进来。其地理学的主要原因在于:我国位于北半球,在亚洲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北回归线穿过我国南部。我国绝大部分领土在北温带,在这一广大地区,太阳多从东偏南升起,从西边落下。太和殿门窗朝南,可使更多的太阳光线斜射到殿内,以获得最多的采光量,且在夏季可避免太阳直晒,在冬季有利于避免西北寒风侵袭。

图1  太和殿南立面

屋檐起翘有利于光源的引入。紫禁城古建筑屋顶檐部向外挑出(一般为柱高的1/3左右),并略带上翘的弧度,形成优美的曲线,称为挑檐做法,见图2。这种曲线形屋面檐口上翘的做法,遮蔽阳光少,有利于建筑内部的采光。紫禁城古建筑挑檐做法与现代建筑挑檐有明显区别。现代建筑一般没有大的挑檐,太阳光透过窗玻璃直接进入室内,使室内明亮,但在夏季过量光线射入室内同时会带进大量热量,导致空调能耗的上升,且因为窗口亮度较高,给室内的人们带来直接眩光和反射眩光的干扰。相比而言,紫禁城古建筑大挑檐的阻挡了大量直射光经由门窗直接直射入殿内,少部分直射光射入建筑地面,经由地面漫反射到殿内其他地方。外部直射光经过挑檐的过滤和遮挡变得柔和。不仅如此,紫禁城古建筑挑檐做法在夏天有利于避免阳光在正午时间照入室内,而在冬天正午时分阳光则恰能照入建筑最深处,以获得建筑内部最佳的采光效果。这是因为,我国地处北半球,太阳光从南向北照射。因地球的南北两极并非垂直,而是与太阳有一定的倾斜角度,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时,太阳光在南回归线与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四季阳光照射的高度角是不一样的。北京地区的太阳高度角夏季约为76度,冬季约为27度。屋檐往外挑出一定的尺寸,使得建筑外部的阳光照射达到某种特定的效果:在夏天且早上温度较低时,其照射到建筑内部,随着室外温度升高,太阳照射室内范围逐渐减小,正午时分,阳光几乎位于建筑正上方,其只能照射到檐柱外面,见图3,这样有利于避免室内光线过于强烈,且有利于避免室内过热;而在冬天早上时,阳光尚未照入室内,随着太阳角度升起,建筑内部逐渐接受光照,而到正午时分,阳光几乎正好射入了室内最内侧墙位置,见图4,这样有利于室内获得最佳的亮度,且有利于避免室内过冷。

图2   起翘的屋檐

图3  夏天正午太阳的照射范围

图4  冬天正午太阳的照射范围

建筑内部的材料可反射光源。建筑材料对光照可产生明显的影响,古人利用反射率较高的材料将光线更加有效的引入建筑内部空间。如宋代范成大著《桂海虞衡志》载有:“土人以石灰圬壁,及未干时以滑石末拂拭之,光莹如玉”,意思是在建筑室内的墙壁上抹上滑石后,墙壁会闪闪发光;清代李渔著《笠翁偶集·居室部》载有:“石灰垩壁,磨使极光,上着也;其次则用纸糊,纸糊可使屋柱窗楹共为一色”,意思是用白灰粉刷墙面,再用纸糊,通过反光作用可增加室内的光线。紫禁城宫殿建筑的采光离不开光线在建筑内部的反射,而这种反射作用主要通过墙体和地面材料进行。紫禁城建筑内部有光润如玉的金砖地面、朱红的立柱和浅黄色的墙壁,其表面均有光泽,反射率较高;而建筑内部的青绿色的顶棚表面没有光泽,反射率低。前者经光斜向照射时,给人们以质感强烈的感觉,增加了建筑内部的亮度,且由于光影效果,构件表面会出现明暗变化,显出轮廓;后者当阳光照射到其表面上时,则给人们以质感平淡的感觉,表面会反射出较浅的漫射光。另外,光线射入建筑内部后,由于顶棚的反射率低于地面和墙面的反射率,所以投入建筑内部的光线方向是由下向上的,因而建筑内部的下方有着清晰的光影(图5),便于帝后在其中的活动,而建筑内部的上方给人以柔和之感。这些来自地面的自下而上的光与来自其表面的漫射光,使得紫禁城建筑内部光线亮度适宜,达到视觉与感觉的完美相融。

图5  太阳光在太和殿金砖地面产生的反射

门窗是建筑内部采光的重要通道。紫禁城建筑的早期时期,门窗都是用纸裱糊的。宫廷里所用窗户纸质量上乘、采光及防风御寒效果好,糊饰门窗必须使用最好的高丽纸,因为这种纸张是一种用绵茧或桑皮制造的白色绵纸,这种韧皮纸制作出来之后,还会放到油里进行浸泡,一来是增加纸张的透光度,二来是能够进一步增加纸张的韧性。从清代康熙朝开始,随着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海关的开放,海上贸易得到发展,平板玻璃也随之输入我国,并开始使用于紫禁城建筑门窗上。据史料记载,为便于养心殿采光,雍正元年(1723)十月初一日,雍正下谕旨,令养心殿后寝宫“西次间后窗下一扇中心开一活窗……穿堂北边东西窗安玻璃二块”。养心殿成为紫禁城中第一个装上玻璃的宫殿。与高丽纸相比,平板玻璃不论在耐久性、透光率,还是美观上,都具有更好的效果。自此,紫禁城宫殿建筑中开始使用玻璃作为窗户的透光材料(图6)。玻璃的应用,大大地改善因紫禁城内的采光条件,更加有利于宫廷人员在建筑内部的活动。

图6  紫禁城隔扇上的玻璃

综上所述,紫禁城建筑的古代采光方式简易科学,包括建筑布局的巧妙规划,屋檐较大尺寸的出檐,建筑内部材料的合理使用,门窗的透光等方法,最大限度地将外部自然光源引入建筑内部,合理地将光线进行投射和反射,有效地满足了帝王及家族成员在建筑内部的活动需求,是古代科技在建筑中的应用,可反映古代工匠的智慧,对现代建筑的内部采光亦可提供有效参考。

(0)

相关推荐

  • 以细节解构金銮之美——评《太和殿》

    <文汇报>2021年7月24日 (星期六)第八版 以细节解构金銮之美 --评<太和殿> 淳 庆 <太和殿> 周 乾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近日,故宫博物馆研究馆 ...

  • 故宫太和殿的建筑细节与文化之美 演讲人:周乾

    . 故宫太和殿的建筑细节与文化之美 演讲人:周乾 演讲地点:国家图书馆"文津讲坛" 演讲时间:2021年7月 作者:<光明日报>( 2021年08月07日 10版) 太 ...

  • 九根筷子搭桥 木棍搭桥 廊桥 清明上河图木拱虹桥古代搭桥方法#儿童木工材料包 #亲子游戏

    九根筷子搭桥 木棍搭桥 廊桥 清明上河图木拱虹桥古代搭桥方法#儿童木工材料包 #亲子游戏

  • 5吨建筑爬架电动葫芦拆装方法

    一般爬架电动葫芦出厂的时候,各个性能和链条都是处于最佳的状态,出厂经过技师调节好的,使用的时候不会有什么问题,但是在一般使用过一时间以后就会出现各种问题,在加上如果没有定期保养,很容易出现损坏的现象, ...

  • 紫禁城建筑的色彩运用智慧

    其一,紫禁城古建筑瓦面的颜色大都是黄色的.<周易·坤>里有:"天玄而地黄."意思是宇宙是高深莫测的,并孕育着大地.由于中华传统文化中,大地是黄色的,因而用黄色来代表&q ...

  • 紫禁城建筑里常见的镇物有哪些?

    神武门唐卡,存放于神武门明间后檐檩上.唐卡特指藏传佛教或本教题材的卷轴画,作为古建镇物较为少见,故宫曾于西华门.神武门梁架内发现,均放置于紫檀木长盒内,但西华门唐卡心已无存. 清 紫檀长盒 清 神武门 ...

  • 郑连章 | 紫禁城建筑上的彩画

    中国古代建筑上的彩画,是指绘在室内外梁枋.檩桁.斗栱.天花.藻井.椽.飞头等构件上的彩色图案纹饰.彩画历史久远,具最初的功能在于保护建筑木构件,使之防腐.防虫,具有重要的实用意义.后来经过逐渐发展演变 ...

  • 新论文:结合BIM和FEMA P-58的建筑地震损失预测方法

    结合BIM和FEMA P-58的建筑地震损失预测方法 A prediction method of building seismic loss based on BIM and FEMA P-58 A ...

  • 建筑技术丨地基处理方法整理,这些要点不可不知

    地基施工时,应采取相应的地基加固方案,提高地基承载力,从而避免出现地基沉降量过大,地基不均匀沉降,膨胀土地基损坏,湿陷性黄土地基损坏,冻土地基损坏等问题.下面整理了有关地基施工的注意要点,一起来看看吧 ...

  • 图解西方建筑-古代罗马建筑-3

    万神庙剖视图 万神庙建筑还没有找到成熟的结构方法来削弱拱顶的侧推力,主要采用了材质的变化来减轻拱顶的重量,此外最重要的手段就是厚厚的墙壁.墙体采用了混凝土浇铸的方法制作而成,至顶部墙体变薄,还加入了大 ...

  • 图解西方建筑(古代罗马建筑-1

    第三章 古罗马建筑 古罗马建筑 在伟大的古希腊社会发展的同时,建筑史上另一个同样拥有伟大成就的国家-----古罗马也在蓬勃地发展着.尽管在古希腊已经取得惊人成就的时候,古罗马还只是意大利半岛上的一个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