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侃京剧】戏迷“挑疵”

我是一个戏迷,由于住在郊区,到剧场看戏不方便,只能从电视上过戏瘾,凡电视上播的京剧从不错过。常看也发现戏里的一些毛病,现在说一说,和大家一起商讨。

  (一)

  近日看春节特别节目清唱《赤壁之战》“壮别”一场黄盖的一个唱段,其中有一句“大丈夫岂能老死笫间”,演唱者把“床笫”的“笫”( 音子,z)唱成“床第”(音地dì)。屏幕上打的字幕也是“床第”,这是一个错误。

  “第”“笫”在读音和字形上都有明显差异,不能混淆。“第”字表示次序,如第一、第二、次第,科考得中叫及第,古时大官的宅院叫府第。“笫”字是指竹子编的席或床垫。此字多与床字组词,如“床笫之私”、“床笫之爱”等。黄盖的这句唱词是说“大丈夫应有所作为,不能老死在床上”,所以毫无疑问一定是“床笫”,而绝非“床第”。

  (二)

  前些日子看戏曲频道播放《西厢记》,佛殿那一场舞台上摆的是一个大佛龛,内有释迦牟尼像。正巧次日又播放《玉簪记》,舞台上摆的还是头一天《西厢记》用的那套大佛龛,这就错了。普救寺是佛教寺院,供释迦牟尼是正确的。陈妙常是道姑,她住的是道观,不是庵堂,不能供佛教的神像。这可能是舞美工作人员的疏忽和宗教知识缺乏所致。虽然对演员的表演没有影响,但在观众的视觉上就感到别扭。舞台饰景和道具是衬托舞台气氛、交代特定环境和情节的,如果弄得不好,就破坏了整个舞台形象的和谐。

  我还想起头几年播放《白帝城》,刘备身后的屏风上竟然写的是李白的诗句,两个时代相隔四百多年,真有点关公战秦琼的味道。

  (三)

  《穆桂英挂帅》是梅大师的杰作,现在经常在晚会上或清唱或彩唱,表演者甚多。其中“捧印”一段唱词中有一句“我一剑能挡百万兵”,屏幕上的字幕也是这八个字,但演员总是唱成“百万的兵”,加了一个“的”字。我认为这个“的”字加的有点多余,有蛇足之嫌。我试着唱不加这个“的”字,对唱腔没有丝毫影响。加了这个字对唱腔也没有起到任何好的作用,反而使这句词不顺当,语法上也不通。当年梅大师是怎么唱的我没有资料可查,但从多种唱腔集上看均未见有这个“的”字,我以为应唱“百万兵”,不应唱“百万的兵”。(梅兰芳唱“百万兵”——编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