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论笔记分享(六)

第五讲 魏晋风度与文学自觉(一)
魏晋时期中国古代文论的重要概念、范畴、命题、审美形态已经定型,后来的文论只是阐释和发展。此时出现了许多系统性的文论文章。多以评点的方式,如《诗品》品评人物与诗歌高下的方式呈现作品。
问题(1):为何魏晋时期文艺理论以评点为主要方式?
问题(2):如何理解魏晋时期的文学自觉?
关于魏晋风度的几种观点:
魏晋风度是基于人类最基本的生命意识和观照(李泽厚、刘成纪)
魏晋风度是一种超越(冯友兰)
魏晋风度是一种建构内在行为风范、生存范式上的人格美(余英时)
魏晋风度意味着觉醒、解放与自由(宗白华、张岱年)
魏晋风度是一种诗化的、审美的人生(陈洪、宁稼雨)
魏晋风度是一种在中国文化意识史上有着悠久而广泛影响的精神境界
一、魏晋风度的时空问题
问题:魏晋风度及玄学是全国性还是地域性的?——地域性(至少在曹魏和西晋时期是地域性的思想和行为风格)
(一)空间地域上
1、唐长孺引用《世说新语》南人之学与北人之学的说法:
褚季野(褚襄)语孙安国云:“北人学问,渊综广博。”孙答曰:“南人学问,清通简要。”
唐长孺《魏晋南北朝史论丛》
2、东晋僧人支道林:“北人看书,如显处视月;南人学问,如牖中窥目。”(北人追求知识的广度,渊博性和广博性的知识;南人追求知识的深度,对意义深刻性的挖掘。)
南人——清通简要——强调思想性——魏晋经学:新经学(强调对经典文旨的把握:经典背后的核心思想是什么——王弼采用注释的方式建构出新的思想——代表的是真正的魏晋风度)
北人——渊综广博——强调知识性——汉代经学:旧经学(强调名物度数、训诂,重视考证挖掘)
汤用彤《魏晋玄学论稿》:南——荆州学风(楚地、河南)——魏晋时期成为了全国时期的学风
(二)时间年代上
第一种观点认为,魏晋风度,即以魏晋为界。(鲁迅、罗宗强《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
第二种观点时限上稍长:魏晋+刘宋。(李泽厚《魏晋风度》)
第三种观点是把汉末魏晋南北朝都概括进来。(刘师培、冯友兰、宗白华)
一般观点——一般说魏晋风度指的是曹魏和西晋(风格较为明显,体现了明确的思想风貌。东晋以后虽然成为全国性的学风,但没有出现新的内容)
二、魏晋士大夫的特征
门阀士族:财富和地位上有着极其尊贵的地位;时代和文化精髓的集中展现。
1、魏晋士大夫:集所有现世优势(中国古代唯一的一个占据所有优势的阶层)
(1)社会财富的拥有者——石崇和王恺
(2)政治权力的拥有者——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王与马共天下)
(3)文化资本的拥有者(颜延之文坛盟主)
(4)社会关注的焦点(媒体关注的明星)——名士们看到了流言、舆论的影响力,他们的一举一动会成为民间效仿的对象,因此有作秀的意味。(看杀卫玠)
——文的自觉?人的自觉?
2、魏晋士大夫:放弃政治追求
有能力的人、有力量的人完全放弃政治追求——士大夫缺乏承担意识
原因:(1)汉末建安年间,前面有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影响的焦虑。
(2)当时没有任何有价值的政治选择
三、魏晋思想的两条线索

(一)鲁迅的线索——药与酒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嗑药和喝酒的是两批人,两批人背后代表了两种对待人生的思想状态,这是魏晋风度的两种状态)《而已集》1927
1、药的线索:五石散(寒食散)——极为注重自己仪表——尊重礼法
(1)善玄谈(2)美姿仪(3)性自喜
2、酒的线索:竹林七贤(刘伶、阮籍)——是极为激烈情感表达的人——不拘礼法(鲁迅认为这些人才是最尊重礼法的,正因如此,他们不能接受礼的形式化)
(1)纵酒酣饮,以放达为欢
(2)不拘礼法,以自然为乐
(3)好言老庄,以齐物为心
(4)弹琴咏诗,以和声为至
问题:为什么会产生这样二分的风格?如何用更深的精神来概括这两种风度?
(二)王瑶的线索——时间与死亡
王瑶《中古文学史论》
1、对时间、对死亡的敏感——原因:敏感到了时间、死
——药是为了保持形体,是为了克服死亡的
——酒是为了逃避死亡,是为了逃避痛苦的
——问题:时间与死亡对于魏晋士大夫而言到底意味着什么?
阮籍《咏怀诗·十九》“丘墓蔽山冈,万代同一时”
《列子·杨朱》“十年亦死,百年亦死,仁圣亦死,凶愚亦死。生则尧舜,死则腐骨;生则桀纣,死则腐骨。腐骨一矣,熟知其异?”
(1)死亡是人生的绝对否定性环节——消磨了一切差异——美好也就不再可能(以酒来逃避,类似尼采的“酒神精神”)——在死亡面前一切礼法所规定的等级制度被平夷了
(2)“药”的精神体现的是一种客体化原则——维持个体差异——跟礼的原则有关系
2、《礼记·乐记》“礼别异,乐合同”。(药和酒是两种不同的人生取向,是对人生问题的两种回应)
药——礼的精神(礼别异)——日神精神——词与物的关联——玄学名理
酒——乐的精神(乐和同)——酒神精神——诗性的思考风格、语言的自由——才性名理
3、为何会有这种二分?
(1)选官制度:
汉初——四个途径:皇族、军功、财产(捐官)、杂途
董仲舒时期:乡举里选(举茂才、举孝廉)
曹魏:唯才是举、九品中正
(2)时代风气:人物理论(品评人物)
① 人物理论:刘邵《人物志》(九品中正所用)
中和之性——淡而无味——圣人
偏至之才——中人(一般人,偏至之才不可移转。一个人的特性不会后天改变)
木性——温直而扰毅;不够宽容
金性——刚塞而弘毅;刚健笃定,宽宏坚毅
土性——宽栗而柔立;宽宏大量,小心谨慎
偏杂之才——没有确定性格的人——小人
不可转移——把自己的风格做到极端——把自己易于表现的性情表现出来——二分的风格出现
② 清议:主要谈人物
——评价人物开始越来越重原则,越来越重那一以贯之的东西,人物细节就不重要了。(用几个词、几个字去概括人物的基本风貌,这种风气形成后还会转移到对文学作品的评价中,艺术作品也开始采用品评的方式)
——品评方式(中国画最先成熟的人物画而不是山水画也是这个原因)
(0)

相关推荐

  • 纤夫抒情诗——《魏晋风度》(外一首)

    <魏晋风度> 桃花源的土壤里 埋下一粒魏晋种子 适逢黑色气象 长出旷代风度 多么潇洒的秀士 修身八尺 眉清目秀 举手投足都是谜 手中的折扇一抖 便抖出天地悠悠 思绪接千古 可见陶潜种菊南山 ...

  • 身临其世甚烹茶(四)

    四.身临其世甚烹茶之"何世为合适" (一)"何世为合适"之魏晋风(疯)度 鲁迅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谈到了魏晋风度与五石散的很多关联 ...

  • 六部古代文论,了解中国古典文学理论的必读之书

    文论是古人关于文学的看法,包括文学本原论.文体论.文学风格论.文学创作论.文学发展观.文学鉴赏和文学批评观等各个方面. 文论分为多种,一种是系统的理论,如刘勰的<文心雕龙>:一种是夹杂在各 ...

  • 中国古代文学常识笔记分享

    中国古代文学常识笔记分享

  • 2021[古代文论]冲刺笔记!

    上篇:单选.多选.名解 一.单选题: 1.中国古代文论与中国古代长期封建社会的发展大体同步. 2.中国古代文论强调文学的社会内容及其教化作用. 3.和抽象性强的思维方式不同,中国古代早在先秦已经形成了 ...

  • 朵|《卡片笔记写作法》分享六

    书籍:<卡片笔记写作法:如何实现从阅读到写作> 作者:[德]申克·阿伦斯 笔记:临摹阿翔老师

  • 中国古代神话考(六)--中国古代神话的生死观

    远古时代,华夏先祖尚无法通过手中简单的工具与强大的自然界抗衡. 风雨雷电的惊扰,虫蛇猛兽的袭击,大火洪水的伤害,春夏秋冬的变幻,种种无法解释的事件均使人们相信万物本有性灵,人只不过是万物生灵之一,从而 ...

  • 古代修谱五法、六不书

    修谱五法 所谓五法,指的是明族属.别长少.辩同异.避名讳.参详略. 1.明族属: 礼日睦于父母之党,可谓孝矣,因而及其妻女族者,所以广爱而明有亲也. 2.别长少: 长少之别,惟在行次,故明系之上加次行 ...

  • 高建忠.读方用方笔记(六)临证谈理中丸

    我们来看一个医案,当代赵守真的<治验回忆录>的一个医案:男,50岁,性嗜酒,近月患腹痛,得呕则少安,发无定时,惟饮冷感寒即发.昨日又剧痛,遍及全腹,鸣声上下相逐,喜呕,欲饮热汤. 一个50 ...

  • 小升初提升题分享六套小升初提升题目,供家...

    小升初提升题 分享六套小升初提升题目,供家长粉丝们参考 小升初如果是想进好学校,那么数学是必然要考察的. 数学难度题目其实是基础题型上的延申,考察数学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 多经历难题的思考突破过程, ...

  • 古代治疗糖尿病的六个药方

    我国古代中医里并无糖尿病这一名称,该名称主要是现代西医检测仪器发展的结果,在工业社会中有了对人体血液尿液所含分子元素等的检测后,才出现的新名词,因为有仪器在人的尿液里检测出了葡萄糖的成分,从而将这种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