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湘云、北静王。北静王委托史湘云给贾宝玉做鞋

本次讲述史家。史湘云文思敏捷,豪爽洒脱,深受大家喜爱。为什么北静王委托史湘云给贾宝玉做鞋。

史湘云

《石头记》第五回:后面又画几缕飞云,一湾逝水。其词曰:

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

展眼吊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

乐中悲:襁褓中,父母叹双亡。纵居那绮罗丛,谁知娇养。幸生来,英雄濶大宽宏量,从未将儿女私情略萦心上。好一似,霁月光风耀玉堂。厮配得才貌仙郎,愽得个地久天长,准折得幼年时坎坷形状。终久时云散高唐,水涸湘江。这是尘寰中消长数应当,何必枉悲伤。

史湘云,人物原型是张燮。

张燮(1574-1640)字绍和,自号海滨逸史。福建龙溪人。他天资聪慧,10岁通五经,兼览史鉴百家,年轻时,文章诗歌名噪一时。张燮20岁中举后,从父亲张廷榜被无故「罢官」的一事中,深感官场竞争的剧烈。于是无心仕途,不再进京考进士走做官的路,而是定居镇江(石码镇)侍奉父亲。万历四十五年(1617)写成《东西洋考》。天启年间,何乔远荐张燮入朝编修《神宗实录》,力辞不就。著有《霏云居集》、《群玉楼集》和《东西洋考》,刊刻汉魏《七十二家文选》,黄宗羲称他为「万历间作手」。身短秀赢。不能逾中人。琅函万轴。著述满家。

张燮晚年在漳州城南的石狮岩筑「万石室」,吟啸山川,纵情林泉。张燮学界文友众多,「结纳遍海内」,与黄道周、徐霞客、陈继儒、曹学佺、徐兴公、何乔远以及书法家李宓等来往密切。黄道周《三罪四耻七不如疏》说自己:「雅尚高致、博学多通,不如华亭陈继儒、龙溪举人张燮。」

张燮居漳州,漳州别称霞城。史湘云号枕霞旧友,史湘云写诗也提到霞城漳州。

《石头记》第五十回:湘云忙联道:霞城隐赤标。

《石头记》第七十八回:发轫乎霞城,还旌乎玄圃。

史湘云思路敏捷,张燮的著作流传到现在也还有四大本。

史湘云、张燮都爱好喝酒,史湘云不注重保养。

枕霞阁中十二钗

张燮与蒋孟育、高克正等结玄云社;又结社霞中,有「十三子」之目;又有芝山「七子」之称。

《石头记》第三十八回:己双:看他忽用贾母数语,闲闲又补出此书之前,似已有一部十二钗的一般,令人遥忆不能一见。馀则将欲补出枕霞阁中十二钗来,定不又添一部新书。

枕霞阁中十二钗,指霞中社“霞中十三子”张燮等人。霞城是福建漳州的别称。霞中社是明朝末年漳州的地方文学社团,成员为张燮加上十二个人,合称霞中十三子。霞中十三子具体是,林茂桂、张燮、蒋孟育、陈翼飞、郑怀魁、高克正、汪有洵、陈范、吴宷、徐銮、戴燝、张廷榜、郑爵魁。

万历三十一年癸卯(1603),曹学佺、徐兴公、林古度三人同游漳州,加入霞中社,和张燮等人聚会。

襁褓之间父母违

“襁褓之间父母违”,指张燮之子张于垒、徐兴公的儿子徐陆都已经小有名气,都是早逝,对张燮、徐兴公打击很大。二人同病相怜,互相有诗哀悼。

史湘云捡到贾宝玉丢失的金麒麟,指徐兴公死了儿子徐陆。麒麟经常用来称赞别人的儿子。史湘云有金麒麟,贾宝玉有金麒麟,但是体积要大一些,徐兴公的儿子徐陆的年纪比张于垒稍大几岁。

《石头记》第三十一回:林黛玉听了道:「他不会说话,他的金麒麟也会说话。」

林黛玉说,金麒麟会说话,可见金麒麟是人不是物。

《石头记》第三十一回:刚到蔷薇架下,湘云道:「你瞧那是谁吊的首饰?金愰愰的在那里。」翠缕听了,忙赶上拾在手里,攥着笑道:「可分出阴阳来了。」说着先拿史湘云的麒麟瞧,史湘云要他拣的瞧。湘云举目一验,却是文彩辉煌的一个金麒麟。比自己配的又大又好。史湘云听了,方知是他的失落了,便笑问道:「你多咱又有个金麒麟了?」宝玉道:「前儿好容易得的呢,不知是多咱晚丢了,我也糊涂了。」史湘云笑道:「幸而是个顽意儿,如今还是这样慌张。」说着将手一撒,笑道:「你瞧瞧,可是这个不是?」宝玉一见,由不得欢喜非常,因说道:「可不是他是谁?」

张于垒(1610-1627),字凯甫,张燮子。卒年十八。

徐陆(1590-1616),字存羽。徐兴公长子。卒年二十七岁。

池显方《晃岩集》二奇童传:张名于垒,字凯甫,龙溪人,孝廉绍和先生燮季郎也。孕时,园产芝。生数月,保母指壁间字示之辄笑,遇啼以字示之辄止。稍解语则习字;五岁读遍《论语》、《周易》;七岁通古文。每夜必录《世说》并诸史数十则诵之。九岁能作大书。十岁泛涉《四部》,下笔滔滔,观者咋舌。十二岁不从塾师,惟就学于父。凡孝廉所诠选诸编佐十之三,自是学益进、吟益工。十四岁刻《麟角初编集》。甲子,随孝廉远游。至会城,南中丞邀与同席。体素弱。以第三名入泮。朝诵帖括,夕录古文,入帷制义、出门赋诗,殆无暇晷,而体愈羸甚。医者云:“宜屏绝墨庄、罢弃一切。“始辍吟而取宇内名山记阅之,以当卧游。丁卯腊月翛然而逝,年仅十八。漳人哀而祠之。

陈衎《徐存羽墓志铭》:存羽生而颖异,甫能言即好笔墨,不与诸凡儿伍。五岁就外傅,诵《孝经》、《论语》如旧习。十一岁作举子业,御气铸格,掞藻摛华,揣摩圣贤大旨,必研几极深而后已,一时名宿皆为声地。弱冠,闽邑侯徐公凤翔首拔第一,太守喻公政以与兴公有旧好,避嫌姑置第二。益攻苦,杜门却扫,穷日夜伊吾,凝尘满席,澹如也。然再试再不第,郁伊不自得矣。丙辰春,兴公暴得疾,庸医误下药,遂殆。存羽彷徨惊悸,浃旬食不下咽,衣不解带,匍伏床榻,侍汤药,洗厕牏,备尽诚敬。中夜必祷天,愿以身代父。盖自往岁思母之痛,摧心伤臆,已入膏肓。至是积忧积劳,病作弗支。然犹强起视父,遂气绝。

万历四十四年丙辰(1616),徐兴公生了一场重病,庸医误下药,徐陆日夜照顾,过于操劳而死。

北静王委托史湘云给贾宝玉做鞋

《石头记》弟三十二回:袭人笑道:「你又糊涂了。你难道不知道?我们这屋里针线,是不要那些针线上的人做的。」史湘云听了,便知是宝玉的鞋了,因笑道:「既这么说,我就替你做做罢。只是一件,你的我才做,别人的我可不能。」袭人笑道:「又来了,我是个什么?就烦你做鞋了。实告诉你,可不是我的,你别管是谁的,横竖我领情就是。」史湘云道:「论理,你的东西也不知烦我做了多少,今儿我到不做了的原故,你必定也知道。」

史湘云、贾探春曾经分别给贾宝玉做鞋。做鞋其实是作序。

南居益资助刻印徐兴公的《鳌峰集》。张燮应南居益的要求,代替南居益给徐兴公的《鳌峰集》作序。

张燮刻印汉魏六朝《七十二家集》,徐兴公有协作参与。

史湘云爱着男装,当时有个伶姬苏湘云也爱着男装。

徐兴公《鳌峰集》伶姬苏湘云善作男剧陈伯儒有诗赠之戏和一首。

明代女性尤其是名妓偶尔着男装。名妓柳如是就经常穿着男性的服装出现在宴会上,即使在嫁给钱谦益之后,她仍然一身儒服,代表钱谦益作礼节性的拜访。名妓王微亦有红妆季布之风,酷爱旅行的她平素穿着布袍、拄着竹杖,以男性的装束云游四海。

史湘云有名士派头,显然是男的。

《石头记》一笔双歌,作者多次给出关于创作手法的暗示,风月宝鉴暗示读者《石头记》要反着看,史湘云谈阴阳,暗示书中很多人物性别是反的。

《石头记》第三十一回:翠缕道:「姑娘是阳,我就是阴。」说着,湘云拿手帕子握着嘴,呵呵的笑起来。翠缕道:「说是了,就笑的这样了。」湘云道:「很是,很是。」翠缕道:「人规矩主子为阳,奴才为阴。我连这个大道理也不懂得?」湘云笑道:「你很懂得。」

这里作者实际想表达的意思是,史湘云是男的。

史湘云的名字,出自徐兴公《听月夜闻钱叔达吹洞箫》:「盈盈少女红楼住,时把湘筠暗中度。」

史湘云已婚。万历二十一年癸巳(1593),张燮二十一岁,娶刘孺人。

“金陵一个史”,有调侃性质。

姚旅《露书》:金陵呼姓史者曰「矢」,而经史之「史」仍呼为「使」。一江宁令欲作吴语,诸生谒见,偶谈及子史,令赞之曰.,「公一肚子史。二史」作「矢」音。及出,同行嘲此生曰:「公一肚紫矢。」

北静王水溶

北静王水溶年未弱冠,生得形容秀美,情性谦和。

北静王水溶,人物原型为南居益。

北静王,南居益。北、南相反。静、居义近。王、益义近。

南居益(1566-1644),字思受,号二太、损斋。陕西渭南人。

天启三年擢右副都御史,巡抚福建。南居益、谢隆仪等人驱逐了荷兰海盗。当时荷兰海盗占据澎湖,进犯漳、泉。他们又与日本海盗及海贼李旦为伍扰乱。南居益派人招降李旦,荷兰海盗头目高文律恐惧,派使者前来讲和,南居益斩了来使,在镇海港筑城防守,荷兰海盗感到穷途无路,就乘船逃走。南居益又派人擒获盗首高文律,海患平息。

崇祯十六年,李自成陷渭南,责南氏饷百六十万。南居益父南企仲年八十三,遇害。李自成诱降南居益及南企仲子礼部主事南居业,皆不从。明年正月,贼遣兵拥之去,加炮烙。南居益、南居业二人终不屈,绝食七日而死。

北静王为什么叫水溶?

居。徐兴公想到《老子》,水居万物之下。所以北静王姓水。

水溶。徐兴公《笔精》专门做过考证,认为“溶溶”用于形容水貌是正确的,用于形容月貌是错误的。

徐兴公《笔精》溶溶雨:世传晏元献诗:「梨花院落溶溶月,栁絮池塘淡淡风。」为警句。然溶溶,水流貌,月不得名溶溶。予尝病之。近阅吴处厚《青箱杂记》云:「梨花院落溶溶雨」始知月者后人改之,雨字自妙。

《石头记》第十七回:只见水上落花愈多,其水愈清,溶溶荡荡,曲折萦迂。

南居益是徐兴公的庇护者和资助人。徐兴公的《鳌峰集》二十六卷,前五卷由南居益资助刊刻。南居益还邀请张燮代替自己为《鳌峰集》作了序。

当时主事者别驾郑某起先为了讨好南居益,对于刻印《鳌峰集》十分热心,南居益去职离开之后,郑某就冷淡拖延。徐兴公忍痛卖了良田,自费出版《鳌峰集》其馀各卷,全书才得以问世。

《石头记》第十五回:水溶说,小王虽不才,却多蒙海上众名士凡至都者,未有不另垂青,是以寒第高人颇聚。

南居益礼贤下士,十分谦逊。

池显方《晃岩集》大司空南思受赞:体貌温而不类北人, 意气重而不类今人, 风雅优而不类仕人, 韬钤娴而不类文人。真一代之杰而社稷之臣欤!朝廷报之,当凌烟麒麟;国士报之,当吞炭而漆身也。

南居益在福建期间,经常和当地名士结交,比如徐兴公、张燮等,《石头记》海上众名士即指福建名士。

《福建通志》:南公祠,在九仙山上,祀明巡抚南居益,今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