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脉法分三层,看看你修炼到了第几层?

(0)

相关推荐

  • 伤寒脉理阐释

    伤寒脉理阐释 编辑整理   解英 原文: 下利脉沉弦者,下重:脉大者,为未止:脉微弱数者,为欲自止,虽发热不死. 讲解: 这一段一看就知道是古人从实践中得来的脉理.对于腹泻严重,腹泻不止的病人,脉并不 ...

  • 扁鹊81难经译文注解:第十四难 损至脉的病症及治法

    第十四难 损至脉的病症及治法 [原文一]      难曰:脉有损至①, I何谓也?      然:至之脉,一呼再至曰平②,三至曰离经③,四至曰夺精④,五至曰死,六至曰命绝,此至之脉也.何谓损? 一呼一 ...

  • ​十九·辨候胃气脉法

    ​十九·辨候胃气脉法 胃为水谷之海.资生之本也.故曰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胃脉六部皆有.盖六部皆有浮中沉.中即胃脉也.此处分别甚难.即于足阳明候之.使其脉中和.无过不及.急疾则为无胃气.丹溪更有候胃 ...

  • 中医脉法分三层,看看你修炼到了第几层?(附太素脉法课程)

    小编导读 在脉学的发展历史中,出现了很多学术流派,不同的派别对脉学的理解和应用各有不同,但是基本原理都是一致的,在经历过四代中医及笔者十多年的实践与探索之后,将普通脉法.太素脉法.五运六气脉法总结为赣 ...

  • 脉法大礼:中医脉法四言真诀(附:十二部简易诊脉法)脉诊

    中医四言诀之辨脉提纲 调停自气,呼吸定息,四至五至,平和之则. 三至为迟,迟则为冷:六至为数,数即热证. 转迟转冷,转数转热.迟数既明,浮沉当别, 浮沉迟数,辨内外因.外因于天,内因于人. 天有阴阳, ...

  • 中医绝技:古中医脉法,能预知疾病的脉象!

    主讲老师:张玉林 脉诊,最容易也最真实 学习脉诊,到底难在哪 追本溯源 古脉法其实更简单 古脉法与后世脉法的区别和联系

  • 脉学心法诗话——原创诗词总论中医脉法【一点资讯】

    脉象是中医四诊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比较难于掌握,一方面需要熟记背诵,熟悉各种脉象规律,比较.区分和鉴别脉象:另一方面要立足临床实践,长期摸索体会,才能做到心中明了,指下分明.本文以诗词的形式,结合学习应 ...

  • 脉法秘诀:中医脉法四言真诀

    中医号脉可以说是源远流长,从古代一直被沿用传承至现在,足以可见它的强大生命力和科学性.中医自古便有号脉这一绝学.望,闻,问,切始终以普遍应用的技巧,尤其是切脉,这是一个非常具有神奇性的技巧.中医号脉其 ...

  • 【五味日知录】中医脉法源流

    艾国医 公众号 本期知识要点: 脉管内是血 + 脉管外是气 大道至简,小术玄繁 万分难得,十分简单 真传一句话,假传万绢书 "五味日知录"每天一段干货 ○ 本文视频由五味中医编辑团 ...

  • 中医脉法从入门到熟练要怎么练

    我们的手上,以枕后高骨为关脉,前面为寸,后为尺脉,然后浮,中,沉取,左手,寸脉主心,小肠,关脉主肝胆,尺脉主膀胱,肾右手,寸脉主肺与大肠,关脉脾胃,尺脉肾与命门. 在寸,关,尺,上分寸为阳,尺为阴,浮 ...

  • 周潜川古脉法分经候脉法

    廖育群:周潜川古脉法分经候脉法 [②] (周潜川大夫报告) 一.分经候脉之由来 古人的分经候脉与现今独取寸口切脉法有很大区别.分经候脉不仅具有很多优点,而且在中医理论上也是很有根据的.王叔和的 < ...

  • 看图学中医脉法,滑脉在指下的感觉#中医 #把脉 #脉法

    看图学中医脉法,滑脉在指下的感觉#中医 #把脉 #脉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