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 227 睚眦必报——范雎开启了复仇之旅
在太史公司马迁他老人家写的《史记·范雎蔡泽列传》当中说:“范雎此人一饭之德必偿,睚眦(yá zì)之怨必报”,这里的“睚眦”这两个字说的就是瞪大两个眼睛,意思就是说:别人瞪他一眼,这样的仇,他也要报的。太史公这么写,意思就是范雎此人有恩必报,但是也心胸狭隘,一丁点儿的东西都要计较。在这里太史公为范雎发明了一个成语叫“睚眦必报”,用来形容一个人心胸非常狭窄。范雎对于他的仇人魏齐,大概就是睚眦必报了。

既然自己的身份已经被说破了,范雎就不能再是张禄了,范雎接下来第一时间就去请示秦王,同时也向秦王诉说了自己过去种种的不幸遭遇,这一个举措非常必要,因为秦王和范雎一样,也是一个恩怨必报的人。从那以后,范雎就可以以秦国相国的身份,报自己的私仇了,所谓“背靠大树好乘凉”,后面有秦王给他撑腰做主,这一点显然秦王也是知道的。不过,相比于上一任的秦国的相国魏冉打着国家的旗号,偷偷摸摸地为自己谋私利圈土地,范雎显然要高明一些了。
对于须贾来说,那是苍天有眼呐,因为他知道自己可以离开秦国了,就是因为一念之间,顺手拿了一件衣服给别人披上,就换来了自己的命。人的运气真像演戏一样
--喜怒无常啊。有了这样一次经历,就不知道须贾先生能否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好人必有好报”。也许从此须贾就下定决心了,重生之后一定要多多行善积德。
不过,这没算完,范雎还有事情要做,在须贾重生之前,他专门设宴在相府给魏国的使者饯行,宴会摆得那叫一个豪华奢侈,各国驻秦国使馆办事处的高官们也通通被请来列席。很明显,这是一个非常高规格的待遇,须贾感动得都不知道说什么好了。和别的正常男人一样,须贾也是非常要面子的人,看见范雎不计前嫌,为自己举行如此盛大的隆重的送别派对,那叫一感动啊,眼泪鼻涕都快一起掉下来了。不过,宴会开始之后,须贾就没那么感动了,反倒是变得有点冲动了,想自杀的冲动。
其他的宾客,范雎都安排在堂上就座,唯独须贾一个人坐在堂下,更要命的是,范雎派了两个受过黥刑的人来伺候他。什么叫“黥刑”呢,这个“黥”字就是黑色的“黑”加个北京的“京”。所谓的“黥刑”,那就是在犯人的脸上刻字,以示惩戒,拿到现在来说那就是两个劳改犯。在当时劳改犯通常要被做几件事情的,第一被斩掉左边的脚趾,脸上黥字,就是刻字,然后剃去胡须头发,弄得人不人鬼不鬼的,也有种说法叫这些人为城旦,城市的“城”,花旦的“旦”,必须到工地里接受劳改的,比如修修城墙、修修仓库之类的,当然这指的男性的劳改犯;女性的劳改犯么,也没那么大的体力劳动,她们主要负责舂米,就是把米给碾碎的意思。
至于陪须贾吃饭的这两位脸上刻什么字,到现在已经无据可考了,大约也就是我是小偷啊、我是流氓啊之类的字眼吧。被这样两个人夹在中间用餐,须贾的心情肯定好不到哪里去。不过,这还没算完,更不愉快的事情还在后面呢。很快须贾惊奇地发现自己面前餐具里装着的不是人吃的东西,没错,这些东西根本就不可能给人吃,是给牲口吃的。大概是那两个伺候须贾吃饭的劳改犯,他们罪行比较轻,所以专门被派到宫里边来干事,负责在宫廷喂马的,他们俩兴高采烈地就把给马吃的马料和豆拌在一块儿,左右夹着须贾硬塞到他嘴里,喂他吃。

在当时吃饭很有讲究,尤其是这种国宴,比如说吃饭的时候不要搓手。这个好理解,你试想一下:如果和一个哥们儿吃饭,吃饭之前他拼命搓手,估计这兄弟不是乞丐,也是给饿了好半天了。另外,吃饭的时候不要啃骨头,这个好理解,大堂之上,人人都是有身份的人,啃骨头那不成狗了。说到狗,剩下的骨头也不能扔给狗吃,在朝廷之上,国家的狗也是很有面子的,他不能吃你扔来的骨头。另外,不能专门盯着同一道菜吃,这样做并不能显示你品味独特,反而说明你没见过世面,没吃过别的好东西;另外,像是吃过的鱼肉,剩下不要的不能随便丢弃,当然也不能打包就走,得放回主人家给你的餐具当中去;还有,吃小米饭的时候不能用筷子,得用手抓,但是手抓也有艺术,不能把抓到的饭捏成一个团。想象一下:如果一个人吃饭的时候把黄色的小米饭捏成了一长条圆圆的东西,这估计塞到嘴里,会令到很多人感觉到呕吐的冲动。
古人还很喜欢喝羹,羹有两种:一种是纯的肉羹;另外一种是里面加了菜的。如果吃到这种东西的时候,就得把菜捞出来细嚼一番。如果羹的味道不够浓,也不能随便地放调味品,如果客人真这么做了,主人家就会立刻过来抱歉说自己不会烹调,肉羹做得味道不好;如果吃到的是肉羹或是肉酱,你千万不能大口大口地喝,如果是这样的话,主人也会过来抱歉,说自己备办的不够,饿着客人您了,搞得您只能喝肉酱来解馋了。另外,吃卤的肉的时候,是可以用牙去咬断的,因为卤肉比较容易咬断;但如果吃肉干的时候,请千万不要尝试用牙去咬断它,要用手撕开它。想象一下:假如一个宾客正用自己的牙齿和肉干搏斗的时候,主人家问了一个问题,你必须张嘴回答的时候,嘴一张,话还没说呢,肉干“吧唧”一声掉地上了,当时的那一副场景,估计那宾客想死的心都有了。
其他的规矩包括像是吃烤肉的时候,不能一大块整个塞到自己嘴里,另外不能当众剔牙等等...林林总总相当的多。这规矩跟今天吃西餐一样,非常的繁复,这也说明中国古人在用餐的规矩上,是相当的讲究的。可惜到了现在,这些规矩渐渐都失传了,现在我们周边的人,吃饭讲这些规矩的真是不多见了。先别说到大排档去了,就算到宾馆酒楼吃饭,也会经常见到一些人稀里糊涂地大声喝汤,唧唧歪歪地大声说笑,嘴里还嚼着东西呢,就敢张嘴对你说,靠得近一点的,脸上都能被他喷上一脸的饭粒,此情此景真是痛快啊,当然是你痛苦,他快乐。
堂上的宾客恭恭敬敬地遵守这些古人吃饭礼仪,而在堂下的须贾正用自己的双手抓着马料吃,相比之下,真是一个天、一个地,一个是人、一个是鬼。此时此刻的须贾嘴里塞满了马料,眼里呛满了泪水,对着喂他吃的两个哥们儿说:“伙计,我那什么...牙口不好,不是你们喂的马,请各位担待一下,慢点喂,我都快塞不下去了,嚼不动了。”那两位劳改犯才不管这么多呢,相国早已吩咐下来了:只要他没叫停,就绝对不能停止喂马,不对,是停止喂须贾。所以,这两位兄弟,他们的爱还是如同潮水一样,用马料将须贾包围,一边喂须贾吃马料,一边还亲切和蔼地对须贾说:“吃,你快给我吃下去,这料子可是好料子,一般牲口咱还不喂它呢。”须贾这叫一郁闷呐,我这就不明白了:既然已经宽恕我了,干嘛还要当众羞辱我,这还不如让我去死啊。其实须贾没想明白的是,这已经不是一个个人恩怨的问题了,这已经升级到政治斗争了。
大堂之上,范雎远远地看到须贾的狼狈相,让手下转告须贾说,“我虽饶你不死,但是心里还有小不平,可以用酒消之,但是这世间依然有大不平,非利剑不能消除。你回去告诉魏王,立刻!马上!送魏齐的人头来,否则我将亲率秦国大兵血洗大梁。”听到这话,须贾的目光呆滞了,他终于知道自己以前的这个手下,现在秦国的相国范雎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了。既然范雎已经决定这么做了,事情就不可逆转了。
等吃饱了马料,丢够了面子,须贾终于捡回了一条活命,回到魏国,并把这个喜讯传给了魏国人民的好相国,当初曾经非常体贴周到地痛扁范雎,并在他身上亲切地撒尿的魏齐先生。毫无疑问,魏齐被吓得屁滚尿流。根据须贾从秦国带回的最新消息,赫赫有名的秦国的相国张禄竟然就是当年的范雎。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魏齐把他那一颗不太灵光的脑袋挠了许久,才隐约地想起好像N年之前,自己确实是将一个叛国贼扔到了茅坑里的,而没想到几年以后,这个叛国贼居然当了秦国的丞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大秦国第二把交椅上坐着的那个人,没想到这个人辉煌的起点居然是自己家的茅厕。想到这儿,魏齐哭了,一转眼他又笑了,是啊,有的时候命运真的就是这样不可捉摸,造物弄人呢!魏齐是魏国的相国,范雎是秦国的相国,在职位上、名义上是平级的,但事到如今,秦国的相国居然向魏国的大王下了通牒,要把自己手下的相国的脑袋快递给秦国,不然的话,呵呵……唉,同样是做相国,相国和相国之间的差距咋就这么大呢!
可能您会在想:这一趟来,须贾就是来发明成语“平步青云”,然后吃个绿头大苍蝇就回去了?也不能这么说,这趟须贾没算白来。在外交上,须贾起码表达了魏国心甘情愿当小弟的心愿,再一次充满情意地表达了魏国愿意侍奉秦国的请和的愿望,而且须贾回去魏国以后,也没敢隐瞒消息包庇魏齐。看到魏国似乎还很会做人,于是秦国就收了他当自己的小弟,暂时中止了对魏国的进攻。
从这个角度讲,范雎对于生自己养自己的父母之邦,也算是这样了。而韩国没有这么好的运气,没有须贾这样不要脸的人才,而且韩国离秦国更加近,是范雎的主张的进攻重点,所以脏水就基本上泼到韩国身上,秦国继续谋划发兵攻韩。在这件事的第二年,秦国就拿下了韩国的少曲、高平,这两个地方都在现在太行山以南,而且在这个过程当中,魏王还打算帮着秦国去打韩国呢,只不过被他的弟弟信陵君给劝住了。虽说如此,魏王的这种不惜牺牲自己和牺牲自己的邻邦的精神还是深深地打动了秦王,精神可嘉!所以,秦昭襄王直到他去世都没再打魏国,魏国从此踏踏实实地安心做小弟,享受了一段难得的和平时光了。
文案初校:雨滴
文案修订:Steph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