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将轶事二则(资治通鉴卷二一六之十一)
相关推荐
-
知人知面不知心,看安禄山在李隆基面前的表扬,才知道啥叫人心难测
安禄山被任命为平卢节度使后,到长安谢恩,李隆基看着个胡人来了,很高兴道,对他说:"帮你引荐一下太子."没想到的是,安禄山却不愿意见皇太子,还十分不屑道:"太子算什么东西! ...
-
安禄山的屌丝逆袭
提起安禄山,有点儿历史知识的都知道,他是安史之乱的始作俑者,他亲手点燃了历时八年安史之乱的战火.不仅葬送了大唐的开元盛世,也成为了大唐由盛转衰的分水岭. 安禄山是杂胡,非要给他归类应该是粟特人,安禄山 ...
-
杨贵妃安禄山一待一整晚,各种风言风语流传,李隆基为什么不在乎
有人说:我想每个有点血气的男人运动这样的事情都不可能无动于衷吧,何况是一代帝皇,虽然李隆基执政后期显得昏聩,但也不是一个软弱的君主,也不可能打碎了牙齿往肚子里咽.野史上的很多事情也可能是空穴来风,安禄 ...
-
“河北胡化导致了安史之乱”的观点是错误的吗?
這當然是一個錯誤觀點. 每当讨论安史之乱这一改变中国历史走向的重大事件时,总会有人咬牙切齿地引用陈寅恪的"河北胡化"论:大意是出自陈寅恪的<唐代政治史述论稿>,陈寅恪基 ...
-
裴行俭轶事(资治通鉴卷二〇二之十一)
永隆元年三月,裴行俭于黑山大败突厥兵,并擒获他们的酋长奉职:可汗泥熟匐也被部下杀死后,割下脑袋向唐军投降. 当初,裴行俭进军到朔州时曾对他的下属说:"用兵之道,安抚士卒要出于诚心诚意,对付敌 ...
-
唐高宗、李世勣轶事(资治通鉴卷二〇一之十一)
李世勣受命领兵出征,他想让他的女婿京兆人杜怀恭同行,以便建功立业.杜怀恭不愿去,他先是以家境贫寒为理由推辞,李世勣答应资助他:杜怀恭又以缺乏奴仆马匹为理由推辞,李世勣又答应自己为他提供.杜怀恭找不到其 ...
-
轶事二则(资治通鉴卷二一六之十四)
其一:有人劝陕郡进士张彖去拜见杨国忠,并对他说:"您如果去拜见他,马上就可以得到富贵啦.(见之,富贵立可图.)"张彖答道:"诸位把杨右相当成泰山来依靠,但我却认为他不过是 ...
-
轶事二则(资治通鉴卷二〇七之十一)
左台中丞桓彦范.右台中丞东光县人袁恕己共同举荐太子詹事司直阳峤为御史.杨再思问道:"阳峤不愿意担任这种专门负责弹劾他人的职务怎么办?(峤不乐搏击之任如何?)"桓彦范说:" ...
-
轶事二则之二(资治通鉴卷二〇八之十一)
神龙二年冬十月丙辰(十六日),唐中宗任命蒲州刺史窦从一为雍州刺史.窦从一是窦德玄的儿子,原名窦怀贞,为避韦皇后之父韦玄贞的名讳改名为窦从一.窦从一一向阿谀依附权贵.太平公主曾和佛寺为争夺一座利用水力加 ...
-
以胡为将(资治通鉴卷二一六之二)
从唐朝建立以来,边防将帅用的都是忠厚名臣,而且不让长时间在外带兵,同是不让朝中重臣遥领边帅之位,一名将领也仅任一镇之职,不让同时兼管数镇.边帅取得显赫战功后,往往也能入朝担任宰相.当时四方夷族的将领, ...
-
姚元崇说武皇(资治通鉴卷二〇六之六)
有一天,武则天对身边的大臣们说:"最近一个时期以来周兴和来俊臣审理案件,经常牵连到朝中大臣,说他们参与谋反:国家有固定的法律,朕又怎么能违背!有时候我也怀疑一些案子的真实性,并为此指派亲信大 ...
-
胁从之人,请悉原之(资治通鉴卷二〇六之五)
神功元年六月辛卯(二十七日),契丹刚刚平定,武皇下令,命河内王武懿宗.娄师德及魏州刺史狄仁杰分几路到黄河以北各地安抚百姓.河内王武懿宗所到之处使用严刑峻法,百姓凡曾经被迫跟从契丹而后又回来的,武懿宗都 ...
-
孙万荣之死(资治通鉴卷二〇六之四)
神功元年六月甲午(三十日),契丹孙万荣被家奴杀死. 孙万荣打败唐将王孝杰后,在柳城西北四百里处凭借险要地势筑城,留下老弱.妇女和所缴获的武器资财,派他的妹夫乙冤羽驻守.自己则继续率领精兵侵扰幽州地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