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士懋,不寐,
李士懋,不寐,
又称寐不安、不得卧、目不瞑等,俗以失眠称之。不寐为临床常见病,余常以酸枣仁汤、柏子仁丸、天王补心丹、朱砂安神丸等安神之方治之,无效者屡屡,有些久治不愈,甚感郁闷。临床既久,思路渐有开拓,不再囿于安神之一途。
我现在治疗不寐证,总的思辨方法可概括为四点:1.理论指导:理论渊源来自《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深入领悟经典相关论述,可拓宽思路,指导实践。
2.要胸有全局,通盘分析。
3.辨证时首分虚实。
4.以脉诊为中心的辨证论治方法。这四点,既是我对不寐证的思辨方法,也是我对所有病证的思辨方法。
一、理论指导(一)《内经》指导1.不寐属于神志的病变。心藏神,心主神志。《内经》云:“神者,正气也”;“血气者,人之神”;“神者,水谷之精气也”;“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阳气者,精则养神”;“火之精为神”;“积精全神”等。这些论述说明,神赖人身正气之奉养。凡能影响正气奉养心神的诸因素,都可造成神的功能失常而出现不寐。这些因素可概括为虚实两大类。虚者,正气亏虚,无力奉养而不寐;实者,邪扰心神而神不安,不得寐。治疗大法为虚者补之,实者泻之。2.卫气。《内经》从卫气的昼夜运行,揭示了不寐的病机。《灵枢·大惑论》:“夫卫气者,昼日常行于阳,夜行于阴,故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寤。”又云:“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 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矣。”《灵枢·邪客》:“今厥气客于五脏六腑,则卫独卫其外,行于阳,不得入于阴。行于阳则阳气盛,阳气盛则阳 陷,不得入于阴,阴虚,故目不瞑。黄帝曰:善。治之奈何?伯高曰: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调其虚实,以通其道而去其邪,饮以半夏汤一剂,阴阳已通,其卧立至。”按:卫日行于阳,夜行于阴,阴阳交谓之泰,昼精而夜瞑。若卫阳不能入于阴,则阴阳不交,阴阳不交谓之痞,则不得寐。阴阳不交,不外虚实两类。实者,阳盛不得入于阴,或厥气客于五脏六腑,邪阻阴阳不交。虚者,阴虚不能制阳,亦使阴阳不交,卫阳不得入于阴,故不寐。故总的治则为“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调其阴阳”。阴阳通,其卧立至。3.《内经》论述中,不寐证的具体原因:《素问·水热穴论》:“水病下为胕肿大腹,上为喘呼不得卧者,标本俱病。”按:此不得卧,可解为水肿上干于肺而喘,不能平卧;亦可解为水气阻隔,阴阳不交而不得寐。《素问·评热论》:“不能正偃者,胃中不和也。”按:此言胃不和则卧不安。然胃不和的因素颇多,寒热虚实皆有,胃本身的病变及其他脏腑病变干于胃者,皆可胃不和而不得卧。又云,诸水病者不得卧,水病原因亦颇广,一旦水蓄,则阻隔阴阳相交,皆可不寐。
(二)仲景论不寐
1.热扰心神不得眠。有:热扰胸膈不得眠的栀子豉汤证;阴虚水热互结之猪苓汤证;阴虚火旺的黄连阿胶汤证、百合地黄汤证;阳明腑实的承气汤证等。
2.阴盛阳虚不得眠。有:干姜附子汤证之昼日烦躁不得眠;阴盛已极而阳气外亡之通脉四逆或白通加猪胆汁汤等。
3.阴血亏不得眠。有:虚劳虚烦不得眠之酸枣仁汤;大汗后,胃中干,烦躁不得眠;咳逆上气,其脉数而有热,不得卧者。
4.痰饮阻遏不得眠。有:痰浊壅塞之皂荚丸证;肺痈,喘不得卧之葶苈大枣泻肺汤证;痰痹胸阳而咳唾短气不得卧之瓜蒌薤白半夏汤证;饮停胸膈之木防己汤证;水气凌心之真武汤、苓桂术甘汤证。
5.湿盛遏阳不得眠。有:水湿遏阳而暮躁不得眠之芪芍桂酒汤及桂枝加黄芪汤证;狐惑不得眠之甘草泻心汤证等。
6.气血郁滞不得眠。有:气血郁滞不得卧之枳实芍药散证等。
从上述经典论述来看,不寐因虚者,包括阴阳气血之虚,病位包括心经自虚及其他脏腑正虚而不能奉养。实者,乃邪扰于心而神不安,其邪包括六淫、七情、不因外因及内生之邪,病位或心经自病,或其他脏腑上扰于心。尚有虚实兼杂者,当辨虚实孰多孰少。正如景岳所云:“不寐证,虽病有不一,然唯知邪正二字则尽之矣。”治疗大法,不外虚者补之,实者泻之,使阴阳相交,自然安泰。倘能知此,则全局在胸,全盘皆活,不囿于一方一法,或几个僵死套路,圆机活法,出神入化,随心所欲不逾矩,众多方子可随手拈来,皆成治不寐之妙方。
二、首分虚实既然不寐证总的原因不外邪正两端,故辨证时首分虚实。病情简单而典型者,固然好分,但虚实兼夹及不那么典型者,辨之却难,须长期临床磨炼。
三、脉诊为中心辨证论治方法既然辨证须首分虚实,而虚实之分,要在脉之沉取有力无力,有力为实,无力为虚。作为一个中医,能分清虚实,谈何容易。有两种脉象是很容易混淆的:一种是邪气郁遏太甚,脉见沉迟涩小,状似阴脉,实非阴脉,乃邪实之甚。一种是脉弦大搏指,此为实脉,若过于实大,反是正气内虚,真气外泄,大虚之脉,须四诊合参,仔细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