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燥)〔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原文69
相关推荐
-
赵永山伤寒讲义・大柴胡汤
一六二.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 本条方证与第63条相同,唯诱因不同.经方之治在于观其脉证,审其如何逆于应有之"元真通畅"而施治.故原始 ...
-
六十九
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69) 这条论述误汗,或误下后,阳虚烦躁的证治. "发汗",言外之意有表证."若下之",是或者下之," ...
-
三部六病解读《伤寒论》(五)_
三部六病解读<伤寒论>(五)(2008-03-21 12:11:21) 转载▼标签: 健康第二节 太阴病类证一.理中汤证1.理中汤主证原文: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 ...
-
茯苓四逆汤原文用法用量与原方组成注解
茯苓四逆汤 <伤寒论> [原文用法与原方用量]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伤寒论:69)茯苓四逆汤方茯苓四两人参一两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甘草二两(炙)干姜一 ...
-
陈慎吾讲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治第十三
212.厥阴消渴证 [原文]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即吐蛔,下之不肯止. [讲义] 见<伤寒论>334节. 213.虚劳脉浮迟 [原文] 寸口脉浮而迟,浮即为 ...
-
《群星闪耀》之二十四“孔子”(下)/ 作者:石岗 /播读:静华(第1407期)
本篇精彩: 孔子一生的最高理想,就是建立"大同世界",在"大同世界"里,天下的人,不仅仅爱自己的家人,也爱天下每一个人.老年人有人养,壮年人都能发挥自己的才能, ...
-
第四十四节 肖形下穴歌
在风水界流传着关于呼形喝象的说法,尤其很多古代名墓都有一个漂亮的肖形名字,如猛虎出岫.老牛出栏.鲤鱼吐珠.狸猫捉鼠等.所以产生了肖形下穴的理论. 呼形喝象的作用:山川河流皆是天地自然造化而成,也可以说 ...
-
吴汉卿,十四经筋 脊柱相关病九大诊疗区”。
吴汉卿,教授.主任医师,水针刀技术与中医筋骨三针疗法发明人,太极龙关针法第五代传承人,提出了"人体软组织立体三角平衡原理学说",总结创新了"十四经筋-肌筋膜动力区带与阴阳 ...
-
【每日诗话】周冠钧|零落读诗一十四篇(下)
8.诗贵有脉络,有法度,叙事.写景.言情.感怀,安排谨然,风神自佳.至于善用比兴,也当自整体观之,不可唐突. 欧翁有诗<招许主客>: 欲将何物招嘉客,惟有新秋一味凉. 更扫广庭宽百亩,少容 ...
-
『金匮要略』(十六)呕吐哕下利病方→《外台》黄芩汤
黄芩汤方能益气,参姜桂夏枣成剂: 干呕痛利脉细数,温中清热善降逆. 组成:黄芩.人参.干姜.桂枝.半夏.大枣. 功效:益气温中,降逆清热. 主治:干呕,下利溏薄清稀,腹中疼痛,肛门灼热,舌质淡,苔黄腻 ...
-
『金匮要略』(十六)呕吐哕下利病方→诃梨勒散
诃梨勒散举中气,固摄功专脱肛痢: 或兼矢气又遗尿,药味精当法颇奇. 组成:诃梨勒. 功效:升举中气,固脱止利. 主治:中气下陷泻利证.症见久痢脱肛,或兼矢气,或遗尿,四肢困乏,倦怠,或健忘,精神低沉, ...
-
『金匮要略』(十六)呕吐哕下利病方→紫参汤
紫参汤中入甘草,清热止痛下利保: 里急后重胸腹痛,方到擒来无烦恼. 组成:紫参.甘草. 功效:清热止利止痛. 主治:大肠热毒下利证.症见下利,里急后重,利下脓血便,肛门灼热,腹痛,或胸痛,舌红,苔黄, ...
-
『金匮要略』(十六)呕吐哕下利病方→通脉四逆汤
通脉四逆附草姜,大温救逆并回阳: 真寒假热利清谷,脉微肢厥速速尝. 组成:附子.干姜.炙甘草. 功效:回阳救逆. 主治:阳气衰亡.阴寒内盛证.症见下利清谷,手足厥逆,面色赤,额间汗出若有热,不恶寒,脉 ...
-
『金匮要略』(十六)呕吐哕下利病方→栀子豉汤
栀子豉汤除热烦,善消利后不得眠: 心濡脉数苔黄腻,苦痛轻解展笑颜. 组成:栀子.香豉. 功效:清热除烦. 主治:热扰胸膈证.症见心中烦,甚则心中懊恼,卧起不安,或胸中室闷,舌红,苔黄,脉数. 临床运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