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家拳中的矛盾二争力及大筋详解

形意拳、站桩养生、太极拳、少林拳、开胯、国学文化传播

欢迎武林朋友分享转载收藏。我们一起振兴国术。

内家拳是讲究矛盾力、二争力的。所谓二争力,是人体自身同时具有方向相反的两种力。一般有上下方向的蹬撑力(挑担力、龙劲)、前后方向的前推后拉劲(腰背劲)、左右方向的开合劲、螺旋方向的拧裹劲、以及类似充足气的篮球的浑圆劲(也叫八面劲)。举正反两例子说明:我向前快速跑动冲撞面前对手,这不是二争力,双手用力往两边推是二争力;比如,左弓步前顶肘,右掌如果在胸前推左拳,就不是二争力,而左肘前顶,右肘同时后顶,就是二争力。

普通人也有二争力,二争力在力的境界上的好处是能维持人体平衡,同时便于动作迅速回收。冲撞力的人,你在他冲撞的时候拉他一下,他很容易失去平衡而倒地,所以练散打自由搏击的人踢沙袋要踢几下沙袋再空踢几下,也是为了练出踢空时的平衡,其实就是练出二争力。

而内家拳要求的是无处不二争。拳经讲的“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说的就是二争力。说到底,内家拳就是要把我们自己练成一个充足气的人形球。

当然,二争力是有层次的,大致分为肌肉力、筋骨劲、内气劲、浑元劲几个层次,这和内家拳境界划分基本一致。(内家拳后面还有个先天劲,也叫神明劲)。我们推车就是肌肉力层面的二争力,使用的是手推脚撑的肌肉对撑力。我们站桩时双臂要求内撑外抱就是筋骨层面的二争力(因为人体结构,这个动作不用筋骨用肌肉是做不出来的)。我们发人时的内劲松紧入地,就是内气劲层面的二争力(注意,不是后腿蹬地利用地面反作用力,而是火箭发射向下喷气向上飞行那种)。

二争力的最大好处,在于它的两个力是完全同步的,没有时间差,这才是武术所需要的。不然,你想像投标枪、投铅球,力是大的很,但得先有个蹬地动作,而这个蹬地动作是有一小段时间的,这在技击实战中是没有用的。为什么硬气功没什么用,因为它得先运气十几秒钟,实战中谁等你?所以,看到网上很多文章说什么松沉后腿蹬地获得地面反作用力,估计他们只能教教什么也不会的新学员。真正的内家拳不蹬地照样可以!奥秘就在于松紧入地,就在于丹田气爆!

当然,二争力还有个作用,在于它能鼓荡气血,这就是为什么一些太极拳爱好者没练过内功,五六年后,也有部分的身体气感的原因,只不过,因为没有练内功,没有打通经络周天,内气无法做到周身一气,无法强大到可以用于武功而已。但如果坚持不懈,气血慢慢壮大,理论上几十年下来也是可以自动打通经络的。

说到这里,顺便说下道家功夫的气血周天。周天分三种,意念周天、气血周天、丹道周天。意念周天见效快,但没什么用,通了以后也会合上。气血周天有一定难度,能延长寿命、肌肤细腻、自愈各种慢性病,能练出可以自己控制运用的内气。丹道周天难度非常大,主要是道家修真。本人教过气血周天,治好了别人的严重痔疮滴血、治好了高血压、肾虚、少白头等,也教出了内气劲。说明气血周天功能所言非虚。有人说,普通人经络本来就通的,不通就死了。这是有认知误区的。应该说:普通人经络是通而不畅且不强大,经络不通会得病,完全堵死人就死了。

01
'大筋'是什么?

有骨节的地方就有“大筋”,在中医上讲是对一部分肌腱和韧带这类致密结缔组织的统称。以前我们小时候喜欢玩弹弓,上面的牛皮筋,是牛筋做的,大家都知道这东西弹性很大,很有韧劲,且有句老话说,牛越老,牛筋的力量就越大,称之为“老牛筋”。

▇从科学的角度来分析,“大筋”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介于关节之间,用于固定骨关节,并且保持关节有一定弹力的肌腱韧带。

▇另一类连接“肌肉”与骨关节之间的,区别于肌肉,但又跟肌肉连为一体的物质,如“跟腱”就是其中一种。

最容易观察到的就是小腿的跟健,搞运动的人都知道,小腿部的跟腱越长,弹跳力就越好,所以选运动员时,往往会选跟腱长的,特别是短跑,跳高等,需要暴发力的项目!

02
传统武术“撑筋拔骨”

拳谱有云“三回九转是一式”,可在现实的武林当中,比招多,比套路多,比打的漂亮已经变成了一种时尚。从推广的角度来讲,无可厚非,但从个人的修为来讲,则不利于武术的发展,会导致“武”与“舞”混为一谈,失去武术的本质!

在实际的练习过程当中,如果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功夫,则要狠抓基本功,“速度与劲力”永远是决定功夫高低的基本因素,抛开功力不谈,“四两拨千斤”也只能是神话。没有速度做媒介,跟实战都扯不上边。自古至今练功夫,先练好筋骨,打扎实基础,然后再练招,才可以更务实。

拳与拳之间,招与招之间,无非就是形体表现的差异,人体的根本不会变,也不存在差异。而人体开发的指导则是动物的本能,所以传统拳多为象形拳。与其去参悟深奥无比的武学大论,不如去看动物世界,您所要的,它们身上全有。人体的直立是高级的象征,但从身体功能来讲,则是退化。

由于地球的引力,人体脊柱呈“s”形弯曲,失去了以身弓带动肢体的最科学的发力模式,变成了分散的肢节力。我们练传统内家拳,就是要重新整合人体,使人体的潜能得到重现。

所以说,练拳从整合筋骨开始,练拳的第一步也从来就是“撑筋拔骨”!

一个好的武者,一定是对自己的身体结构非常熟悉的,这样先区分而后盘练,才可以有质的改变!下面简单介绍两种常见的筋骨现象:

01

筋骨齐鸣

00:38

“筋骨齐鸣”为历代武林高手衡量功夫高低的一个必要因素!出拳出腿,抖身出尖,轰然而出,周身筋骨发出“砰、砰”的声响,仿佛武打片中配音的场景,气场十足,众人视为神奇!实际上,此为筋骨之音,关节缝隙打开的标志。

关节位于关节囊内,关节间由白色大筋所链接固定,此物质是具备弹性的,当关节缝开,则大筋拉开,产生弹力,能够起到辅助关节弹射发力的效果,使肢体瞬间如弹弓弹射弹珠般击向对方,速度快,劲力透,且由于在关节囊内,关节间的突然由开而闭,产生关节腔音。古人用之判断练功的正误,可以隔着房间就能知道练得对不对。

02

身如弹簧

关节与大筋”的关系就如同一串用橡皮筋串联起来的珠子,珠子撑开了,皮筋就崩紧了,珠子合紧了,则皮筋恢复原状,但皮筋就是皮筋,它是一直拉着的,不存在完全放松的问题,这就类似于我们要求的“彭劲”,肌肉松,但每个关节都是微撑的。所谓的“撑筋拔骨”就是在“紧”的基础上再“紧”一下,从而产生“弹力”。

各关节之间都是协同配合的,光撑开一颗珠子没用,得撑开一串,它们是一个整体。人体的关节就是一个“运动系统”,是相互牵制的,相互影响的。人体的“缩涨”是骨节的“开合”,并非单纯形体的动,我们在发每一把劲力时,所有的关节都瞬间进行了“开合”,甚至连续若干下,这就是所谓的“身如弹簧”!

03
筋膜是什么?

拳谱中有云“涨筋腾膜”,这个“筋”就是指大筋,这个“膜”则是指筋膜,大筋与筋膜之间是有区别的,但两者之间又有着很大的联系。《易筋经》中讲到“筋膜,骨外物也。筋则联络肢骸,膜则包贴骸骨。筋与膜较,膜软于筋;肉与膜较,膜劲于肉。膜居肉之内,骨之外。包骨之物也。其状若此,行此功者,必使气窜于膜间,壮其筋,合为一体,乃曰全功。”

01

骨肉分离

练拳至一定的境界,会出现骨头跟肉分离的情况,我们称之为“驳骨感”。这种状况可能在臂,也可能在背!

时长

00:53

我们观察一下猫科动物,全身的毛皮都是非常松的,一抓一大把,跟骨头是完全分离开的,甚至可以一拉很长。这种情况的出现,跟猫的筋骨的特性分不开的。猫在运动时,奔跑或者快速跃进时,前窜的具有突然性,全身筋骨的弹动发劲,使得身体骨架的运动,在大筋的驱使下,远远超过身体皮肤的运动速度,经常的加速度的运动,使得动物的皮毛变得越来越松,具备了相当的拉伸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