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985废物引进计划”小组的焦虑?

曹培鑫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教授

新闻回放

象牙塔里的“天之骄子”,在旁人眼里是优秀的代表,是“别人家的孩子”,但在网络上,一些名校生却自嘲为“废物”。近期,社交媒体上“985废物引进计划”小组话题屡受热议。在高考、考研中脱颖而出的某些优秀学子,进入大学后对个人发展缺乏明确规划,就业集中涌向互联网大厂、国家公务员等职业,“赛道”单一,竞争压力不断加大,客观上也容易陷入焦虑。

主持人语

作为“985废物”的同龄人和境遇相似者,三位作者选择不一样的态度对待这个大时代下的小命题。杨宇飞告诉读者,“废物”们的焦虑是一种对人生本真状态的逃避,而直面和反思更本质的人生虚无,才能领略生活的意义。李张帆号召青年更多地“向内察觉”,重新定位坐标系和评判标准,从“应该的人生”返回“真实的我”的初心。侯国棣通过对当代激烈的生存环境的关照,给予年轻人的焦虑以理解和尊重。三篇短文面对同一问题,提供了别有新意的答案。

两种焦虑 无数可能

杨宇飞(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2020级硕士研究生)

我们为何焦虑?众人纷纷奔向顶峰,前赴后继。山路拥挤,险象环生。倘若失足,则要粉身碎骨;一步落后,便再难以追及。我们总算考入了不错的大学,可越往上,路途越险。

这就是我们的焦虑吗?这就是我们本该拥有的人生吗?哲学家海德格尔或许早有答案,他让我们看到生存和焦虑的另一种状态——他把我们带回“本真”,带回到那个支撑又限定我们的最本己的存在。对每一个本真的我来说,人生不过百年,过后便是无尽的虚无和永恒的黑暗。在这个意义上,对“无”的焦虑正是我们最本真的情感。我们都是孤独的存在者,都要独自面对各自生命的结尾。每个人的生命都像虚无之海上的一座孤岛,我们无法逃避,只得独守寂寥。

正是在这样一个决定性的刹那,我们得以豁然领悟:那古往今来为无数人追求的自由和无限,恰恰源于我们独自面对的虚无。“无”与“无限”,正是一体两面。在死亡这一无法逃避的命运之外,有无数的可能性得以展开。我们独自面对无限可能,独自作出抉择,这决择可以很小,可以微不足道,但也可以是即刻拿起桌边那本搁置已久的书,重新翻开,慢慢品读。

说到底,平日里我们所谓的焦虑,可能不过是一时安逸的借口罢了。我们按部就班,井井有条地活在别人的轨道里。虚无被它遮蔽,无数的可能被它遮蔽。我们让渡了选择的权力;我们忘了,命运原本属于我们自己。

让我们从那寄身于人群的所谓“焦虑”中走出来吧,去面对我们各自本真的焦虑。人生从来就不是一座孤峰,而是无边无垠的绿野。它有无数座山峰、无数片草地、无数的鲜花在开放,四季常新。无论你在哪儿,无论你如何度日,重要的只在于这是你的选择,无愧于自己人生的选择。

真实的自我不在别处

李张帆(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2020级硕士研究生)

“985废物”们往往将自己界定为失学失业的失败者,其中大部分远达不到失学失业的地步。为此,我们不得不重新剖析失败的标准,而无处不在的是“他人的注视”。这些“失败者”只是没有那么优秀的成绩,没有在毕业之后顺利找到得体的工作,没能在“应该”的年龄拥有“应该”拥有的东西。此时,越来越多他人灼灼的目光,彻底把那个脆弱的“我”击碎了。

哲学家罗素在《幸福之路》里说,“不幸福的最大原因是自我沉溺”。这似乎恰好响应了下面这个问题:他人真的有那么重要吗?或者说他人真的关注“我”吗?我们往往沉溺于他人注视下的自我,而忘记甚至故意忽略最真实的自我。反过来,如果“985废物”首先学会爱真实的自己,摆脱对远在别处的自我的沉溺,幸福便会悄然而至。另外,需要警惕的是,学者韩炳哲在《倦怠社会》一书中提醒,当代社会已从福柯意义的“规训社会”过渡到“功绩社会”。随之而来的便是,“他人的注视”逐渐内化成“自我的注视”。也就是说,“985废物”可能彻底丢失了真正的自我,在单一的成功标准中不断沉沦。因此,发现真实的自我,追求真实的生活,便显得尤为重要。赋予每一天的生活以意义,在绵延不断的生命之流中寻找完整的自我,忘却所谓的意义,让自己成为生活本身,当下乃至未来的生活便会绽放出更多彩的花。

拒绝过度焦虑,正确认识自我

侯国棣(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2020级硕士研究生)

从迈入大学的那一刻起,我们无时无刻不在选择。在面对选择时,有所考量是正常的,但要把思虑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不要过度看重某一个选择,患得患失,而是要用辩证的、发展的眼光积极看待人生。无论是求学阶段还是进入职场,乐观积极的心态和开阔的眼界都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面对选择:不一样的道路有不一样的风景,我们曾以为的“弯路”,也许会带来不一样的认知、不一样的收获。

同样,人生价值的实现有多种多样的方式,不是只有高分和金钱才是成功的标志,被称为“优秀”也不等于绝对的成功。我们不要一味沉迷于竞争,应该正视内心需求,为自己找到合理的发展目标。如果暂时找不到具体目标,可以从留意生活中每一个感兴趣的细节开始,从微小的喜好开始发掘,也许可以开辟一片新的天地。也可以多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应用所学知识服务社会,找到学业与社会的连接点,更好地认识人生价值。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我们应当更客观地认识自我,不要过分贬低自己的价值。“985废物引进计划”也许是一种自嘲的表达,但这些讨论背后折射出的焦虑情绪、残酷的竞争现象等不容忽视。我们的挫败感往往来自身边同伴的优秀表现,但跳出挫败感来看,能与优秀的同伴为伍,说明你也同样优秀。我们没必要执念于某一次竞争,不要沉溺于失落的情绪,可以多与他人沟通、做一些评估,找到并改进自己的不足,把不愿面对的失败作为宝贵的人生经历,这样美好的人生或许就不请自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