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好玩】探讨│关于《故都的秋》的几个问题的思考

本文选用照片均来自百度搜索

温馨提示:全文共约2000字,阅读大概需要3分钟。

如果您感兴趣,请长按下方二维码,感谢您的关注!

【怎样理解“话凉”的悲凉意味?】

“一层秋雨一层凉”,“层”似乎更让人感受到悲凉的层层堆积。秋风秋雨愁煞人。是秋雨触动了人们心头的悲伤和忧愁,触发了他们的苍凉无奈之情。是啊,天气转凉,一年将尽,人到中年,光阴几何,那种沧桑,那种无奈,都在天气转凉,一年将尽的氛围中。作者并未刻意去写,没有悲凉的标志,但悲凉的气氛始终笼罩着,正应了辛弃疾的那句话“而今识得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写秋果的部分是怎么体现故都的深沉秋味的?】

很明显,相比于其他内容,这一部分似乎并不能突出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也说明,只是用“清、静、悲凉”来概括故都的秋似乎不那么恰当,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作者究竟喜欢怎样的故都的秋。“特别地来的清,来的静,来得悲凉”,别忘了“特别地”三个字,“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说明作者也喜欢别的地方的秋天,只不过更喜欢故都的秋,主要原因便在于这“特别地”,那又是怎样的秋天呢?与江南之秋的对比中,我们就可以明了:故都的秋让他“看的饱,尝的透,赏玩的十足”,“色彩浓,回味永”,可见吸引郁达夫的,是故都深沉的秋味,透彻的秋味,而不仅仅是“清、静、悲凉”。

“北方的果树,到秋来,也是一种奇景。第一是枣子树;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它都会一株株地长大起来。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等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起来了,北方便是尘沙灰土的世界,只有这枣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国的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没有的Golden Days。”

枣子树生长在故都的每个角落,到秋的全盛时期,满城都是淡绿微黄的颜色;在故都尘沙灰土的世界,故都秋天的深沉意味都悬挂在满城每一处的果树上,真正是金秋时节!写秋果的部分正好体现了深沉的彻底的故都的秋味。

【破屋、街道、家里、桥头、屋角墙头茅房边,都是稀松平常的地方,为什么作者只写这些平常的地方,而抛开那些名胜?】

首先,体现了视角的独特性;也许已经有很多人写过“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了。

其次,细微之处更显深刻。写名胜固然可以体现故都的秋的特点,但总觉得不能体现秋味的浓烈和透彻,而这些稀松平常的地方都有浓浓的秋意,那么其他地方就不用多言了,自然更能体现出故都的秋的深沉和透彻。

再次,就是作者个人的主观因素。第一,跟旧中国时代环境的黑暗有关,这导致他思想苦闷,逃避现实;第二,也跟作家个人气质的抑郁善感有关。郁达夫早年(三岁)丧父,在日本十年的异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第三,还跟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有关。在杭州期间,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学”。因此,上述主客观两方面的因素,就决定了作家会选什么样的景来抒什么样的情。

【作者喜欢的故都的秋是“特别地来的清,来的静,来得悲凉”的,该怎样理解?】

作者的喜欢是带有明显的个性色彩的,那么喜欢这样的故都的秋的作者大概是个怎样的人呢?“租一椽破屋”说明他的生活较为窘迫,“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说明他生活的混沌,人生的迷茫失意。由此可见,作者写故都的秋,不仅仅是表达他对故都的秋的向往和热爱之情,还把自己的人生经历,人生感受融入其中。

郁达夫三岁丧父,17岁留学日本,呆了9年,受尽歧视、冷遇和屈辱,激起了他强烈而深沉的爱国热情,“眼看到祖国的陆沉,身受到异乡的屈辱,与夫所思所感,所经历的一切,剔刮起来,没有一点不是失望,没有一点不是忧伤,同初丧了夫主的少妇一样,毫无力气,毫无勇毅……”。

除此之外,似乎还有更深的意思。我们来读读倒数第三段。归结为一句话“秋之于人,何尝有国别,更何尝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就觉得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深了”。放之当时,为什么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的深呢?作者所处的中国经历了怎么的灾难啊,身处其中的人们,怎不会带有着浓浓的悲凉?

本文写于1934年,据《故都日记》,8月16日,应《人间世》社编辑催稿,17日晨起,写了《故都的秋》。可见,这篇文章是急就章。但是发表之后,却引发了广泛的共鸣,可见,作者写出了那一个时代的人们的共同的心理。

由此可见,作者之所以喜欢这“清、静、悲凉”的故都的秋,可归结为四个方面:
其一,与故都秋天景物本身的特征有关。
其二,与旧中国黑暗的时代环境有关。
其三,与作家个人抑郁善感的气质有关。
其四,与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有关。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