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医疗队(之四)
文/十师48团学兵张居毅
除了看病治病,积极预防,也是我们医疗队的职责,因为当时陕北也是地方病的多发地区之一。
为此,我们在门诊量不大,病人较少的时候,陆续开始了地方病的普查。陕北地处黄土高原,当地农民祖祖辈辈都住在窑洞里,一是经济实惠,二是冬暖夏凉,尤其是陕北冬天寒冷,窑洞里烧上火炕,一家人围坐炕上,那也是其暖融融。但是常年生活在窑洞里,亦有一个极大的隐患,那就是没有窗户,空气不对流。我们在地段医院门诊接诊时就发现,胸肺及呼吸道患者所占的比例相当大,尤其多见于老弱。队委会在征求了内科张主任和放射科邵大夫的意见后,决定在地段医院邻近的新市河公社和阁楼公社开展肺结核病普查。由于胸透工作量大,邵大夫一个人忙不过来,我主动请缨,前去帮忙。记得那一日,邻近长命及赵村大队用驴车送来了几十名来普查需要胸透的妇女,由于放射科候诊的地方较小,一次只能叫进五人,其余全在外候着。当第一拨人查完后,我拿着体检表开门叫人,不禁吓了一跳。只见门外齐刷刷地跪了一大片,当时还以为出了什么事,经询问带队的妇女干部,才知道这些年纪较大的妇女都缠了足,站立不稳,那时又没有候诊椅,所以只好跪着。我真是纳闷,这古代女子缠足的习俗,虽起源于北宋,可在清初乃至民国时期就开始禁止,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更是明令不许缠足。当时在西安,缠足的小脚妇女已经看不见了,可在这黄土高原上的穷乡僻壤,这一祸害妇女上千年的陋习还在,我无法想象她们平日里如何走路?如何生活?看到她们一个个只有拳头般大小的双足,真叫人心痛无语。经一个多月的普查,这两个公社患肺结核的社员不在少数,尤其是以年龄大的缠足妇女为最,她们由于行动不便,长年待在窑洞里,自然是最大的受害者。普查结束后,内科大夫及放射科的邵大夫为此专门写过一个报告,并附上了普查的临床数据。可在那个年代,吃饱肚子是头等大事,谁还愿意拿出资金去解决窑洞的通风问题,谁还愿意花费精力去改善窑洞的空气质量,报告送上去,只能是石沉大海了。窑洞没有窗户,白天光线昏暗,晚上就更差了,当时农村电灯没有普及,家家都是煤油灯,加之卫生条件差,眼病患者也不在少数。我们这个普查小组由三人组成,眼科郑大夫是个老主治医了,临床经验丰富,护士小郗,一个贤淑文静的姑娘,知识分子家庭出身,父母都是著名的眼科医生,三人中就我一个外行。眼科普查不需要大型设备,所以我们背起简单的设备和器械,直接到生产队,上门给乡亲们服务,在普查的同时,也顺便把不少患者的眼病给治了。那天,我们在赵村大队查完了眼病,午饭后,在队部窑洞中略做休息。所谓队部,也就是一间极其普通的窑洞,里面一张大炕,上面放个炕桌。就是开会和招待来客的队部了。由于队部只有一间窑洞,所以我们三人就只能在一个炕上休息。再说了,医疗队也入乡随俗,没有太多的讲究。当然了,郑大夫睡中间,小郗及我分睡两边。由于忙了一上午,躺下不久,就睡着了。突然,我被一阵阵鼾声惊醒,睁眼一看,郑大夫坐在中间,没睡,挺大的声音正是小郗发出来的,我不禁吓了一跳,看到我惊诧的目光,郑大夫看了一眼睡梦中的小郗说:“她晚上就是这样,我们住在一个窑洞里,开始不习惯,现在已经适应了。”那年,一个二十出头的青葱小伙,正是对异性充满了好奇好感的年龄,看到一个这么文静的年轻姑娘,竟然会打呼噜,真是让人匪夷所思。正是这个文静、秀气的姑娘,后来凭着自己的努力,在加上那么一点点运气,日后终于成为了眼科医生,这大概也和她的医学世家有关吧!回西安不久,她调到红会医院,再后来听说她去了美国,仍然从事着她所热爱的医务工作。短短的一个半月,我们普查小组三人的足迹遍及了公社的各个小队,每个地方的眼病患者还真不少,尤其以妇女为多。记得我帮郑大夫抄写的调查报告中,分析原因主要是:1.窑洞光线不好,晚上妇女在煤油灯下做针线;2.做饭在窑洞,浓烟对眼睛伤害较大;3.卫生条件不好,由于缺水,除早上外,许多人一天几乎不洗手。最后进行的是妇科病的普查,我是个年轻小伙,自然没法参与,所以就不赘述了。但在普查中,我从妇科小组队友的口中,得知一位北京女知青妇女病患者的遭遇,令我印象深刻,这在后文会有所交代。当年延安地区为了解决社员看病难,各级医疗管理部门还是想了一些办法,比如说,各个生产大队都配备了赤脚医生,给乡亲们打打针,发个药,或者用针灸给大家治个头痛脑热,这在当时陕北贫穷落后,交通不便的条件下,确实给乡亲们看病提供了一定的方便。但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其主要就是赤脚医生文化程度普遍较低,有些甚至没经过培训,缺乏最基本的医学常识。我曾目睹过赤脚医生给病人打针,注射后针管、针头不消毒,用开水烫一下,给下一个病人接着打,根本不考虑交叉感染和血液病传播,看了真叫人后怕。医疗队巡回下乡,解决了农村看病的燃眉之急,但只能是一时,毕竟不是长久之计,所以县上卫生管理部门,极力建议我们为当地培养人才,留下一支不走的医疗队。队委会在请示了有关领导后,决定举办赤脚医生培训班,接下来选址、定时间、准备教材。我当年钢笔字写得还行,那是因为文革辍学在家,闲暇无事之余,跟着兄长练字,现如今正好派上用场。三夏季节,忙了一个月,谢天谢地,总算把各科的授课讲义都刻印好了。那时我正在自学医学知识,俗话说,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刻写了一个月的赤脚医生培训讲义,我感觉自己的医学知识长进不少。在当地的一所中学,培训班如期开学了,前来参加培训的人真不少,既有新市河、阁楼公社的赤脚医生,也有地段医院的医务人员。授课的老师是我们医疗队的各科医生,他们都是文革前毕业的老牌大学生,既有理论知识,又有临床实践。两个月来,赤脚医生们吃住在当地的一所中学,他们中大多都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又特别珍惜这次来之不易的机会,学习都挺努力的。通过老师悉心的言传身教,赤脚医生们都具备了一定的医学基础知识,医疗技能也有了显著地提高,就连地段医院的医生也感叹,两个月学到了不少知识。做为培训班的工作人员,我也是学员,自刻写教材至每天坚持听课,一个季度下来,我感觉自己学到了许多医学知识,不仅背熟了解剖、生理等医学基础,对各科的常见病、多发病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为日后到口腔科从事医疗工作打下了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