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是最好的礼物

孩子五岁,给他买了一套学认字的文具,花了999大洋,据说是日本人开发的超级好使的一套认字玩耍的玩具,买回家后,我组装了一个有点像转圈圈配套字的推拉小书,孩子蛮有兴趣的,因为左边是草莓图案,右边就是草莓两个字。我发现他很有兴趣,于是,我把玩具书拿给他,让他自己坐在那里玩,看他巴拉巴拉念着水果,我就去做饭了。后来摘韭菜,就听不到大声的认字声,我回来,发现书扔在那里,孩子举着他的玩具小手枪,一看到我,对着我,开始BIUBIUBIU.

咦,咋回事,你咋不玩了?

妈妈,你陪我玩!

这不做菜吗?我喊着他继续读,然后又开始去厨房。

后来我发现,这玩具,孩子玩的很少,然后我就去那个专卖店咨询,工作人员告诉我,你得带着孩子一起,要不孩子怎么玩?哦,听他这么一说,觉得有点道理。

这是孩子小时候,发现孩子什么时候都喜欢粘人,让陪着。

等到孩子8岁,去游泳馆学游泳,我发现,每次只要我陪着去,孩子就特别兴奋,不论是在岸上做一些辅助运动,还是跳到水下后,做各种姿势的游泳,他都力求标准和速度,而我每每看到他游的那么用力,就会竖起大拇指,或者对他投去特别专注的目光,后来有事就让孩子爸爸送孩子去,我发现没几次,孩子就对我说,老妈,还是您陪我去游泳吧。

怎么了?

老爸每次陪我去,就知道看自己手机!

哦,懂了。

爱人笑,知道了,我改。

其实孩子特别希望家长的陪伴,这种陪伴一定是有目光的关注,有一种交流,有一种期望,以及孩子对此期望的回应。

想起孩子前几天说要练吉他,但是上了初中时间真的很紧张,我建议他回家先练吉他,但是他坚持要等我们回到家,他才练,后来,想想,他一定是希望我们能听到他的琴声,突然感受到一种渴望。

当我们不在是把一件事情当做任务,纯粹是让孩子完成的话,或许孩子做的会更好。

我可以感觉到,每次听孩子弹吉他,即便有时会弹得不是很准确,但是后续的调整会很积极,整个人的情绪状态很好,那种带着向上扬起能量的张力不断持续。

其实,孩子的学习,也同样不是做很多题或者参加多少补习班就可以提高很多,如果让孩子的情绪状态非常好,另外他对自己的学习的主动认知强,最起码觉得自己好好学习要对得起父母,对得起周围对他殷切希望和关心的人,孩子的学习一般不会差到哪里去,同时这样的孩子,会因为内心充满了关心,有他人,有爱,而会始终保持一个良好的学习状态。

说到学习似乎扯的有点远了,对于每个人来说,真正的陪伴,一定是要有内心的交流的,否则只是在身边却各自做着各自的事情,那样的情况其实彼此之间是很有距离的。

所以,不论你陪伴谁,真正用心地去关注对方,用心的去交流,这胜过你带他去高级餐厅,买一个很贵的礼物,胜过世间的一切礼物。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