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没有境界,即是最高境界

心如止水,乱则不明。很多事,你越是想去弄个清楚,反而越是困惑,心中一旦有了执念。就像线团,只会越扯越乱。凡事顺其自然就好。既来之,则安之……

凡夫有个特点,就是分别心很重、计较一切、计较所有规则。

但他自己是感觉不到的,还总是表白自己的计较,展示自己的执着,其实很多人紧抓不放的,不过是自己的执着、毛病、成见。

他总想把一些东西告诉别人,想让别人接受他的东西,甚至有种不遗余力的味道,结果弄得适得其反。其实,他传递不是智慧,而是执着。

梦圆时分,必须安住于道的智慧

不去计较,把各种才华、光明,各种了不起的事物都收敛到心里,在一动一静之中,安住于一种无我无执的境界,它就是你实现超越后的状态。

即使做了很多事,也不要认为自己做了什么,因为你无论做什么,都是个过程,很快就过去了,最大的受益者永远都不是别人,而是你自己。

就算你真的非常圆满,也不要执着,更不要觉得自己有多么了不起。

一旦执着于圆满,也就远离圆满了。把心中一切的执着、计较、概念都化解掉,像钟一样,没有人敲的时候,就静静地待着,有人敲了再应和。永远要知道自己该做什么,永远要做自己该做的事,但仍然不要张扬。

如果过去有一些让人不舒服的东西,也要学会放过,改过,抓着不放和妄想回去吃一年前那碗剩饭没有两样。

做最好的自己,才是最好的传播

千万不要觉得自己是监察史,是智者,是救世主。千万不要觉得自己是来拯救人类的,你一拯救人类,人类就把你灭掉了。

你怎么能拯救人类呢?永远要记住,你不可能拯救人类,我们每个人都是在拯救自己,永远面对自己,永远不要把自己认为好的东西强行推销给别人,要用你的行为默默地感召别人。

行为才能改变一切,所以,你只能做那个最好的自己,永远做不了最好的别人。

糊涂一些,不去思考那些不值得思考的东西,不去在乎不值得在乎的东西,慢慢让自己变得愚一些,笨一点,好好做自己真正喜欢的事,那是很舒服的状态。

没有境界的境界

当你有一天忽然进入一种境界,有智慧,却像婴儿一样无执无欲,就叫破了初关,也叫开悟、明心见性。

第二步,就要把这种境界延长,让它变成你生命的常态。完成这一步时,就进入第三步,把你对这境界的执着也扫掉。

老子就是这样,他不用装,也不用强迫自己,他始终就这么活着,就像道教里很多貌不惊人的大成就者一样。

老子的智慧就是在默默的实践中悟出来的,到了一定的程度,你就看不出他的智慧了,但他也无所谓愚痴。

他只是不执着,不去思考一些很快就会变化不值得思考的东西。这是得道者的世界观。他不在乎那些相对的、易逝的东西,一切都随便,所以,有人会觉得他“愚”。

得道者的“愚”,就像泥土一样,能生养万物,才能任人踩踏。

只管把自己变成尘埃,让人踩入泥土

永远不要觉得自己有多了不起,永远甘于处在最底层、最遭人践踏的地步,只管保持一颗婴儿一样的心,简简单单,顺应自然,又有无穷的智慧。当你到了这一步时,世人就伤害不了你。

得道者也像大地,他不择万物,甚至能藏污纳垢。大地不管净浊,它可以接受一切,白雪它也承载,狗粪它也承载,毫无怨言,也不纠结。

大地全然接受它承载的一切,把一切都化为万物的营养。得道者也是这样,就算一些世人觉得多么不好的东西,他也会接受它,然后把它化为自己的营养。

这就像王重阳祖师爷说的“根在泥里,花开虚空”。扎根在淤泥里,又要超越淤泥,从淤泥中长出自己的莲花。

当你拥有这种智慧的时候,还会出现另一种东西。比如《吕祖买药》中有这样一句话:“东风来了往西跑,西风来了往东倒,南北二风都来了,贫道无奈了往坑里跑。”这句话有点“墙头草”的感觉,其实不是这样。

看破之后的随缘,不跟世界对抗。他可以往西跑,也可以往东跑,甚至可以往坑里跳,他不在意世人笑话他,他只管守住心中的东西——大道。

在大道的观照下,他可以不在乎世人对他的评价,委屈和误会伤害不了他。所以,风往哪儿吹,他就往哪儿走,风终究会停的。这是一种智慧,它不是软弱和愚蠢。

所以,当我们安住于大道时,要尽量地随顺世间法,不要太在乎一些东西,始终要记住,一切不过都是过眼云烟而已。

(0)

相关推荐

  • 为什么说“经师易遇 人师难求”?(下)

    文/李志阳   正心正举特约作者 主播/樊浩 正心正举 智慧才是教育的目标. 爱因斯坦之所以能成为享誉世界的.卓越而智慧的科学家,我想是因为他能时时忘掉自己是一个大科学家,因为他能"忘&qu ...

  • 借至简心法解读《道德经》第一章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徼.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quo ...

  • 显密见道和证悟之智慧

    堪布阿琼在十七岁时由于念诵了一遍<大般若经>,并因而对空性之义生起了极大的欢喜心.当读到经典里面"以幻对幻起执着"等文句时,感觉一切显现均无实有,皆如梦似幻.那年的前半 ...

  • 道德经

    ​<道德经>:跨过妄念这堵"墙",才能通达不惑的境界 国学书舍 10小时前 <道德经>:跨过妄念这堵"墙",才能通达不惑的境界 一. 世 ...

  • 背不下《道德经》,至少记住这22句精华(永久收藏)

    <道德经>虽仅短短五千字,但每一句无一不精华,随便拿出一句都是至理格言,领悟其中一句的智慧都能让我们受用终身. 我们学习<道德经>,如果背不下整部经典,至少要背下以下这22句精 ...

  • 从“悟”谈起

    成佛无佛本来佛. "悟"是禅门. -- 一念净心 悟,是东方智慧的结晶,更是中华文明的立根之基. 一个字,尽显古人智慧.可遗憾的是,今人只知其用,却不明其理. 那今天这篇文章,就从 ...

  • 老子是如何从天地万物中领悟到道的?可见老子的境界和智慧有多高

    关于老子的境界和智慧这个话题,其实是一个相当严谨的学术问题,可绝对不是随便问问随便猜猜这么简单,而是必须严格按照道家的思想来理解,还必须以道家的经典来佐证. 严格来说,老子的境界和智慧,就是体现在老子 ...

  • 道德经第三十二章译文——原文对照

    开经语 道妙德善抱无得一 行善利生济世救人 虚静恬淡寂寞无为 知强守柔神定气闲 求真返朴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 道常无名玄同无碍 上德无己法雨无边 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 第三十二章 道常无名章 ...

  • 如何才能领悟老子的道并获得智慧,这四个误解必须纠正过来

    要学习道家文化,就必须正确理解老子所说的道,这肯定是学道的第一步,如果连什么是道都不清楚,那肯定是不可能学好道家文化的,也不可能通过学习而获得智慧. 道家文化所说的道,到底是个什么东东?这是每一个学习 ...

  • 修行的境界

    方仙道.黄老道和后世道教的道士历来都把修仙看作是技术问题,而后世发展起来的内丹学简直是一项通向仙人之路的大型人体生命系统工程.现实社会的人们依照内丹法诀按程序修炼自己的元精.元气.元神,从而超越现实社 ...

  • 活着的七大境界生活的最高境界是乐,学习的...

    活着的七大境界 生活的最高境界是乐, 学习的最高境界是悟, 做人的最高境界是舍, 爱情的最高境界是容, 修炼的最高境界是空, 交友的最高境界是诚, 人生的最高境界是静.

  • 仙家情感无价 修行五层境界 (出马仙文化)六百二十

    初境,相信存在另外一个世界,也感受到了,看到的只是幻想,内心世界才是真实的, 感知,感受到能量场的存在,用吸引力法则,用你的意识来创造一个你想要的人生, 不惑,对什么都没有困惑,懂得来到人间的使命,借 ...

  • 这才是修行的境界,吉林大山里一个正修炼的女尼姑,如何面对巨款

    这才是修行的境界,吉林大山里一个正修炼的女尼姑,如何面对巨款

  • 修行与境界

    修行-- 缘起.性空. 性本自空,缘生性起,缘灭性空. 妄念幻象. 美食唤醒食欲,美女唤醒性欲,钱财唤醒贪欲,攀比唤醒嫉妒,威高唤醒傲慢,追捧唤醒虚荣,违背意愿唤醒愤怒,唯懒惰是人天性. 欲望唤醒人的 ...

  • 让人大梦初醒的四句话#人生感悟 #智慧 #修行 #国学 #境界 #涨知识 #吴军读国学

    让人大梦初醒的四句话#人生感悟 #智慧 #修行 #国学 #境界 #涨知识 #吴军读国学

  • 修行“没有境界”才是最高的境界!

    大多数人有个特点,就是分别心很重.计较一切.计较所有规则. 但他自己是感觉不到的,还总是表白自己的计较,展示自己的执着,其实很多人紧抓不放的,不过是自己的执着.毛病.成见. 他总想把一些东西告诉别人, ...

  • 四个比喻说清修行的境界!

    四个比喻说清修行的境界!

  • (908)[转载]苏东坡:劳动是修行,悠闲是境界,人间有味是清欢

    原文地址:苏东坡:劳动是修行,悠闲是境界,人间有味是清欢作者:忘忧sfm - 劳动是修行 - 劳动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 古人说,"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q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