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德有血性,道家的德很高明,两家在“德”上共同点让人意外

我国自古以来,都比较重视“德”,而在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关于“德”的议论也相对丰富,毕竟先秦以后大抵以儒家为主导思想,“德”更多表现在社会伦理上。

在这里,要讲清楚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中的“德”,就需要理解一下先秦时期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之“德”,以及先秦时期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之“德”。

理解儒家思想的“德”与道家思想的“德”,就切忌停留在对二学派关于“德”之议论的字面含义上,这样我们的思维可能会被局限。

其实,理解儒家思想的“德”,以社会伦理为一个思考角度切入会比较好,下文将从儒家“以直抱怨,以德报德”来彰显儒家以“仁义”为核心的道德伦理方面的“德”。

而理解道家思想中的“德”,就要从道家思想特色入手,或者缩小范围,从道家的“自然观”入手,我们可以理解“德”的深刻含义,老子的“德”,就个人积累与理解来看,觉得还是理解为“德性”,引申为万物的特性会比较好。当然,这是个人的一点小看法,大家可以当个参考。

1、儒家的血性:以直抱怨,以德报德

几千年前,孔子曾经就如何对待“德”和“怨”发表过自己的看法,在《论语》一书中,记录着这样一段经典的对话: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

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这句话是说,有人问孔子,以德报怨成不成?孔子毫不客气地回怼:“面对'怨’都不计前嫌报之以德,那么面对他人的'德’,又该拿什么去回报?”然后孔子义正言辞说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说:“对待'怨’要公正无私,该惩罚就惩罚,对待有德之人,才能报之以德。”

孔子这句话血性十足,也表现了他对于“德”的看法。很明显,孔子的“德”与“怨”相对,而儒家自古以来就以维护社会礼仪制度为己任。什么样的行为被称为“怨”?就是不顾礼法,以伤人利己的方式,谋求利益甚至去损伤他人的行为,我们都可以看成是“怨”。

而“德”无疑就是遵守礼法,讲求仁义的体现了。孔子思想中,心中怀“仁”的人大抵是将心比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存在,而“义”则更多表现在人面对利的时候,不会以牟利为中心,而是讲求有所为有所不为,自觉去为当为之事,就如孟子“舍生取义”、“舍利取义”的大丈夫精神一般。

所以,儒家思想的“德”结合儒家积极入世之维护礼仪制度的特色来看,从社会伦理方面理解更加准确一些,因此儒家思想的“德”也比较好理解,大概意思就是我们通常认为的那衍生“善”的“德”,具体化一下,可以看成是孔孟提倡的“仁义”等观念。

2、道家的高明:万事万物的“德性”

都说道家思想出世意味浓郁,但是与佛家思想比起来,道家思想还不能称为绝对地“出世”,道家老子是以出世的姿态,说着看似出世,而又暗含入世意义的“理”。

纵观《老子》这本书,我们能够发现老子的核心论点都落在“道”上,而这个“道”无疑是精妙的,它让万物之所以是万物,赋予万物“德”来畜养成就万物。

在《老子》一书的“养德第五十一”记录着这样一段议论: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这句话背后的哲理精妙非常,我们先看看这句话的意思。老子这是在说,“道”产生了万物,“德”畜养了万物,物理形成了万物的样子,形势完成了万物的过程,因此万物没有不尊道而贵德的。

结合老子的自然观,从形而上的角度来理解,老子这无疑是在告诉我们,“道”生养了万物,而“万物”在“道”的作用下表现出得以畜养自己的“德”。万物也要依靠这个“德”,按照“道”的轨迹繁衍生息,这是万物生长变化的“抽象表达”。

举个例子,花草树木、世间万物能够出现,在于“道”的作用,而花能够与草和树以及世间万物区分开,则是下落到“花”之上的“道”表现出了“花”独有的“德”所致。在这种“德”的作用下,花开花败,一切井然有序,而花只能是花,草只能是草。或者再通俗一些,这里表现在花上的“德”,我们可以理解为“花”的特性。

“道”生成“万物”,让万物得以拥有让自己之所以是自己的“德”,所以万物要遵“道”而行,只有这样才能生生不息。而万物之所以能够区别于万物,则在于“道”落在不同事物上表现出的“德”不同,而这个别具特色的“德”背后,则象征性表现了万物获得畜养的方法,比如人要吃肉、大米获得能量,而花花草草需要阳光雨露等等合成养分继而得以生长,这某种意义上,也是因为人与花花草草的“德”不一样。花草可以违背获取阳光雨露的“德”而生长吗?不能的,所以,万物也“贵德”。

以上是老子思想中关于“德”形而上的解读,但是老子一书中,其实也有不少地方表达的“德”,和儒家思想中的“德”,有些相似。

比如在老子的“任契第七十九”就有其关于“德”和“怨”的看法,这里的“德”,与“怨”相对,形而下的意味浓郁,和儒家伦理上的“德”有相似之处,甚至可以说是近乎一致。

在《老子》一书中,老子是这么说的:

以怨报德,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

这句话的意思很明确,老子是说,面对怨恨,报之以德,虽然可以调和一部分怨恨,但是还是会有余怨,这不是妥善的处理办法。

从这种角度上说,不仅孔子反对以德报怨,老子也是反对的,二位先贤的观点是一致的。而这里的“德”与“怨”相对,无疑入世意义浓郁,更多是代表社会伦理中的高尚德行。

3、小总结:儒家社会伦理之“德”与道家“德”的两层含义

最后,为了理清思路,我们可以做个小总结,这里趁热打铁,先来谈谈道家的“德”。道家思想的“德”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意思,当“德”成为“道”的“衍生物”时,这里的“德”更像是“德性”,是万物从“道”那里获得的那可以畜养自己区别于他物的“特性”。而当老子的“德”与“怨”相对的时候,就颇具形而下意味,属于社会伦理中与恶之“怨”相对的善之“德”。

儒家思想的德就比较好理解了,只不过这里还是要强调,儒家可不是任人揉捏的软柿子,也不讲求什么“以德报怨”,这一点孔子、老子的观点是一致的,都认为以德报怨不能解决问题,而孔子更是直接反驳了“以德报怨”的错误做法,指出要以直抱怨,以德报德。所以,孔子思想里的“德”比较好理解,就是以儒家积极入世的“仁义”思想为核心之具有善之属性的“德”。

文:颜小二述哲文
图:网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