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心理学家费洛伊德说:“母亲在家庭教育中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母亲焦虑,则全家焦虑。”成人身上所有的心理变化,都是幼儿时期的心理变化演变而来,妈妈在孩子的成长中扮演着“重要的他人”的角色。如果妈妈温柔大气,那么孩子的童年就幸福健康;假如妈妈严厉、苛责,那么孩子的一生都会有痛苦。以Susan For word为代表的心理学家认为:有这样一种人,一旦成为母亲,就会很长时间对子女持续性的发泄,并以此为快乐。这样的妈妈被称为“有毒”的父母,它会一直“危害”孩子的成长,给孩子造成长期的心理问题。
特别是这两种妈妈,真的“有毒”。
控制欲极强的妈妈
杨紫在《听见她说》中饰演的小雨,是一个被妈妈爱到窒息的女孩。高考过后,小雨选择了一所离妈妈最远的学校,却依然没有逃离掌控。妈妈每天打电话监控着,一旦她不接,妈妈也会通过她的同学找到她。小雨倍感疲惫,她哭着说:“我真的很后悔出生,特别想回到26年前,杀死自己。”许多父母喜欢把“自以为是的爱”投射在孩子身上,用各种方式约束孩子,企图达到自己的目标。家长的控制欲过强,对孩子幸福感造成的负面影响,竟然与痛失至亲,对人们产生的负面影响程度相近。爱如果不能得体退出,就会变成控制,它会慢慢掏空孩子的需求,令他压抑、痛苦,最后慢慢被逼疯。一个孩子高考考了638分,离北京大学录取分数线只差30分,父母却指责他:
“你看,我平时叫你小心点,结果你还是这么大意……”
父母这样的话,让孩子觉得自己是一个失败的人,高考成绩出来不到一周,他就精神分裂了。爱控制的妈妈,早就将爱变成了冷漠和“暴击”,它只会把孩子变得不堪一击。孩子要的爱不是控制,而是“我需要的时候你在,不需要的时候你在我身后”。一个17岁的女孩在眼科急诊检查眼睛时,发现右眼视网膜脱落,视力仅为0.1。原来,一个月前女孩和妈妈因为一点小事发生了争吵,妈妈一气之下用充电器砸到了女孩的眼睛。女孩的眼睛因此越来越模糊,因为赌气,一直没告诉妈妈,直到一个月以后已经看不见东西了,才发现事情的严重性。世界上最没用的三种教育方法是:讲道理、发脾气、刻意感动。一生气就大吼大叫,重则打骂,妈妈看似在教育孩子,实际上在发泄自己的不满情绪。全国有超过89%的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都吼过孩子,年龄越低、学历越低的父母更容易情绪失控。母亲作为孩子最亲密的抚养者,一旦情绪失控,会给孩子留下严重的心理阴影,最后让孩子感到迷茫和害怕。易怒的父母养出来的孩子,那么长大以后的孩子会怎样?当我长大成人时早已遍体鳞伤,害怕妈妈的坏脾气,却又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了她那样的人。害怕犯错、害怕被指责,一点小事就会开始波动,成年之后变得自卑懦弱,会为了一点小事就给别人道歉。渴望被爱,又害怕被伤害,因为自己总是被先放弃的那个。
著名心理学家萨提亚说:与愤怒相伴的情感通常是伤害和恐惧。妈妈的愤怒发泄出来那一刻,看似轻松,带给孩子的却是满身的创伤。情绪好的妈妈让孩子感到快乐、自信,是促使孩子进步的推动器;妈妈情绪不好,会让孩子感到郁闷、自卑,促使孩子消沉,学业止步不前的导火索。
妈妈的易怒特质,是孩子性格形成的底色。
教育孩子,是妈妈一生最重要的“事业”,可是很多妈妈却难做好一个母亲。给的爱太满让孩子感到窒息,对孩子太过宽容又会变得懒散堕落。著名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提出过一个育儿理论:Good enough mother,叫足够好的妈妈,即“60分妈妈”。指父母与孩子之间,给予的爱不会太多,也不会太少,把关注和爱控制在60分。给孩子的爱不能太满,正所谓“水满则溢,月盈则亏”;但也不能太少,否则孩子没有安全感。实验者给孩子制造了一个透明的玻璃来模拟万丈深渊的“视觉悬崖”。妈妈会有不同的情绪和表现,以此来测试孩子对困难的反应。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妈妈的情绪,是推动孩子前进的动力。当情绪来临时,可以选择转移注意力;或是默数12秒,让情绪冷静下来。当我们对孩子发火之后,要敢于承认“妈妈刚才发脾气了,是不对的”,用拥抱安抚孩子“妈妈爱你”。情绪过后,要心平气和地与孩子谈一谈,试图让孩子成为问题的解决者。父母的第一个任务是和孩子亲密,呵护孩子的成长;第二个任务是和孩子分离,促进孩子成长。妈妈在孩子的依恋关系中占有很重要的作用,这种依恋关系包括“爱”,也包括“分离”。在节目《理想家》中,伊能静提到儿子18岁生日那一年不想和她过了,想和朋友在一起,她没有拒绝。她说,以前儿子总会黏着她,还会和她分享心事,但是现在她要放手,于是她写给儿子的生日祝福这样说:
“妈妈对你最大的爱,就是得体的退出,只要你需要,我永远在你身后。”
我们给孩子的爱不是“我能为你做什么”,而是“我不为你做什么”。要做到及时牵手,适时放手;既要让孩子感受到温暖,又能给他自由。不久前孙俪发了一条微博,她说:无意间发现等等不开心,并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于是孙俪请来了心理咨询师金老师来开导孩子,通过和孩子们画画,聊天发现: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你不需要和别人比较,如果以后有人拿你和别人比较,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就直接问爸爸妈妈。”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长轨迹,无论他是否完美,亦或是好坏,我们都应该接纳孩子,而不是总陷入“你让我不满意”的负面情绪中。父母把关注点放在自己身上,把焦虑转换成自我成长,用言行影响孩子。别拿孩子比较,看到孩子身上的优点,而不要拿缺点去比较别人的优点。妈妈不仅仅是赋予孩子生命,她更是孩子生命最重要的底色。若妈妈温柔以待,孩子的内心便灿若星光;若母亲苛责、严厉,孩子就会害怕和恐惧,并用一生去寻找。
*来源:萨提亚育儿(ID: satiryuer),传播萨提亚、NLP、催眠、家排、NLP教练技术、亲密关系等实用心理学,与大师相遇,让心理学快速改变你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