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什么

作者

窦小四

待  物
草木和人一样 也是有头有脸的

2003年岁终,一场大雪不期然落在了北方的大地上。

我因故又一次去拜望一位年过八旬的老奶奶,刚到村头,恰好就看到路边的场院门口,老人家从地上抱起一抱要作为柴火的干树枝,才起身,就看到了我。她笑着左右顾盼,我意会老人家是要找个合适的地方放下柴火,好来迎接我。我深知对于一个八十岁的老人,这一抱一放,是要花去她的很多力气的,所以我就赶紧跑过去扶住了老奶奶,示意她只管往前走,我在后面跟着就是了。

老人家会意,两只眼睛笑眯眯地再次瞧了瞧地上,看再有没有落下小枝,确认没有之后,就一心一意往前走了。

进了厨房,老人家躬下身,小心翼翼将那满满一怀抱树枝头朝上齐整地放置在了墙角,而不是随意地丢弃在地上。

我被这一幕深深地感动了,我就故意问老人家,我说:“奶奶,您老人家放这些树枝的时候,为什么要齐刷刷地头朝上啊?”

老奶奶语出惊人:“娃呀,这草木和人一样,也是爹娘生,父母养的,也是有头有脸的,它们和人是一样的,没有哪一个人是愿意被头朝下扔在地上的啊。这样头朝上放着,它们体面,我也体面。”

说完这句话的老奶奶,不好意思地朝我笑笑,两只手搓了搓,低下头去。

虽然并没有红晕从老人家的脸上泛出来,可是我是觉得这位已然八十三岁高龄的、缠着标准的三寸金莲的老奶奶,真真是一位大大的古色古香的美人了。

老人家生于民国九年,也就是1920年,乃是官宦家的小姐,因时代锢旧之故,虽没有读很多书,后又受时局牵累,父亲入狱,家道中落,终以成分不好而嫁于农家。境遇着实坎坷,然渗透在骨子里的良好的家风和教养,却始终未曾改变。

有人说,要看一个人是什么人,就要看她如何对待“物”,那么他如何待人,便也能由此推及。

我想我为什么年年不顾风雪,总也会千里万里去拜望一次这位老人的原因,大概就是因为她值得我尊重吧。

谦让  宽容
“六尺巷”的故事

清朝时,在安徽桐城有个一个著名的家族,父子两代为相,权势显赫,这就是张英、张廷玉父子。

张英当时在朝廷当文华殿大学士、礼部尚书。老家桐城的老宅与吴家为邻,两家府邸之间有个空地,供双方来往交通使用。后来邻居吴家建房,要占用这个通道,张家不同意,双方将官司打到县衙门。县官考虑纠纷双方都是官位显赫、名门望族,不敢轻易了断。

在这期间,张家人写了一封信,给在北京当大官的张英,要求出面干涉此事。张英收到信件后,认为应该谦让邻里,给家中写了一封信,上面只有四句话:

千里来书只为墙,
让他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
不见当年秦始皇。

家人阅罢,明白其中意思,主动让出三尺空地。吴家见状,深受感动,也出动让出三尺房基地,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六尺的巷子。两家礼让之举和张家不仗势压人的做法传为美谈。

这是一件历史往事,可是,其实这样的事情,在我的父亲身上就曾经发生过。

邻居家建房子,来寻我父亲商议,看我父亲能否高价卖出一步宽窄的地皮给他家,这样他家的新房子就能是规则的方形了。父亲笑着对他说:“爸爸『相当于叔叔,是村里对比自己长一辈的男性长辈的通称』,你能来找我给你让,是你把我当人着,好事情,修新房也是好事情,天底下的路多的很,让一步,你的路好走,我的路也好走,你放心去修。我分毫不收。”

结果是,父亲让出的我家上房后背的那一步之宽的地界,让邻居家本来要建的不规则的房子,变成了方方正正,亮亮堂堂的一排大瓦房。

邻居来答谢,说深知我家兄弟姐妹众多,都在读书,也是紧张,所以带了一万块元,算是借给我父亲供我们几个读书之用。父亲大为感动,因为他人家说的也是事实,那是二零零六年,那时候的一万,也不少了。

后来,谈及此事,父亲说:“你这个爷爷『指上文中的这个邻居』,一辈子细致,一分钱常常当二分钱用,能这样给我借一万,确实是对我太慷慨了。”

后来,这个我父亲口中给我们比的,一辈子都不怎么和人来往的爷爷,竟和我父亲成了至交。

教养和社会公德
随意从地上捡起的一片垃圾

我已经记不清时间了,只记得那一天天气特别好。才出楼门,就看到前面走着小姜校长,依旧是一身笔挺的藏青色西服,皮鞋擦的非常非常亮,板寸头理的一清二爽。因为是尊长,我便想上前去大招呼问好。

正下台阶处,却看到不远处的,并不知晓我在后面的他,弯下腰来,捡起了地上的一片纸,拿在了手里,走向了大校门左侧的垃圾桶。

我不敢打扰他了,我生怕我一出声,他如果知道我看到了他捡起垃圾这一幕,他一定会羞红了脸。真好人做好事,生怕人知道。

后来,我也学会了这样。

后来,在我的对于小姜校长的这个微小的动作的宣传和讲解里,更多的学生学会了这样。

到现在,或许到永远,小姜校长大概也都不会知道此事吧,可是,我很感恩他,他一个小小的举动,让我变成了更好的自己,也让更多的学生变成了更好的自己。

古人有所谓“言传身教”,这大概就是一个很典型的案例吧。

“量”“度”  以及内心的尺度
“其父攘羊”与“司法的公正”

“攘”者,rǎng也,侵略,偷窃的意思。攘羊,后释义为“暴露亲人的过失”

《论语·子路》记载:“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说的是一个叫直躬的人,他的父亲偷了别人家的羊,作为儿子的直躬便告发了父亲。叶公认为直躬是个正直的人,而孔子却不赞同直躬的做法,孔子说:“父亲当为儿子隐瞒,儿子当为父亲隐瞒。”

这里讲的其实是一个关于亲人之间到底该不该相互隐瞒、包庇的问题,也就是到底该不该“亲亲相隐”。

课余时间,我在不同的年级的班级上引发学生讨论过这个问题很多次。综合学生的答案和我的思考,我认为,孔子是对的,为什么呢?因为,这个世界上最残忍的事情,莫过于亲情的变冷和撕裂。

于是便有学生问我:“那,老师,正确的做法是什么呢?”

我说:“如果是我,我会先替父亲隐瞒下来,然后让父亲去把羊还给邻居,并且向邻居道歉,请他原谅。而如果邻居已经将此事告向法庭,那么我也会替父亲承担一应罪过。待时日满溢,事情了结之后,我会再选择合适的时间,婉言开释父亲偷羊之举的不妥帖。经此一番折腾,也有可能父亲会是早已悔过。这样下来,邻居没有受到损失,朝堂的公正也并没有受到事实上的伤害,犯错误的认识了并且改正了错误,并且保全了亲情没有受到任何损毁,这个结局就很好。”

可能讨论到到这里,就肯定有人站在司法的立场上怀疑孔子内心里的公正了。那么我们再来看一个故事。

《左传·昭公十四年》记载:

晋国的邢侯与雍子为封地鄐『音chù,古邑名,春秋时属晋,约在今河北省邢台市附近。』的疆界争讼,上卿韩宣子便令代理司法官叔鱼去审案。雍子为了胜诉,便把女儿献给了叔鱼,司法官叔鱼便判雍子胜而邢侯败。邢侯得知判决后,不服,一怒之下,便在朝堂上杀死了叔鱼和雍子。

韩宣子问叔鱼的哥哥叔向,这件事该怎样处理。作为晋国的执政的叔向说:“雍子献女贿赂法官;叔鱼贪美色枉法,邢侯私自杀人。根据法令,三人均该死罪。韩宣子采纳了叔向的意见。”孔子称赞叔向:“治国制刑,不隐于亲。”弟弟犯了罪,做哥哥的却不偏袒,保证了司法的公正。

读到这儿,又有人必定在说孔子“双重人格”了,怎么一会儿说应该“亲亲相隐”,一会又说“不隐于亲『亲人之间不该相互隐瞒、包庇』”呢?

在这个故事当中,我依旧认为孔子是对的。

细心的读者一定会发现,孔子在这两件貌似相同的事情上为什么持了截然不同的态度,是因为,这两件事情所涉及的“度”不一样。什么是“度”?“度”是个哲学上的概念,打个很简单的比方。以温度为例,0摄氏度以上,水就是水,而一旦温度降到了0摄氏度以下,水就变成了冰,冰看起来是水的另外一种形态,可其实,它已经不能简单的称之为水了,这就是哲学上所谓的“量变引起质变”。

孔子之所以在“其父攘羊”这件事上不赞同叶公的意见,而认为应该“子为父隐”,是因为偷盗比起杀人,其实是一件小事情,那么,为了一件小事而亲人反目,父离子散,家庭崩毁,这实在是一件不划算的事情。不划算不说,这对父子从此相互指摘,甚至仇恨的事情,这样的事情,看到乡邻的眼里,孩童的眼里,是会引起更大范围的负面效应,所以,从更大范围来说,孔子是对的。

而杀人的事情,这个恶性程度就很不一样,倘若孔子竟然能够支持“杀人者不受裁夺”,我想他也不会成为一代圣贤,而被后世万代子孙高高供奉在朝堂。

爱人 爱一切人
屋子里其实是有一台电视的

这件事情是我姐夫讲给我们听的。

是说有一次,他们在英国的时候,一大群人出去玩,回来之后都很累,就想着怎么小小的放松一下。屋里明明有个电视的,可是,十几个人,都没有一个说去把那个电视打开,甚至都没有一个人提及,说屋子里其实是有个电视的。为什么呢?因为,在他们中间,有一个姑娘,是个盲人。

于是,大家都坐着小声的说笑,其乐融融。

秋分为半
秋分者  阴阳相半  数昼夜均而寒暑平

说了这么多,我最终想说的是:文化到底是什么?

其实这是一个很温吞的话题,也就是骨骼和面目不那么棱角分明的,不那么铁画银钩一样明晰的话题。那么对于这样一个温吞话题,我只能采取讲故事,这种例证法来说清楚。

那么我是为什么会想起要说这样一个话题呢?

是因为我有个朋友,他方方面面都很有成就,事业有成,儿女双全,他做慈善,帮助人,在大多数人眼里,他都是个值得被尊重和敬仰的人。

可是,就是这样一个人,当看到我写了几十万文字的时候,就不止一次地在我面前自卑地说:“我没文化。我没文化,我是个粗人。”

那么,什么是文化?

“文化”、“有文化”表面给人的印象,都是富含褒义的短语。可是比较专业一点讲,其实“文化”是个中性词,也就是说,文化有好坏之别。

看前段时间霸座的某男,他是个博士,他有文化吗?我认为他是个“流氓”,他的行为,其实是一种“流氓文化”。

那么我想,我这位朋友的思维,其实很具有代表性,他的思维其实代表了大多数人对于文化的理解,细究起来,可能会是这样一个思维模式:文化=文凭。也就是说,大多数人对于文化的理解,必然是和一个人受过多少学校教育和拿到了什么层次的文凭划了等号。从而便把有文凭的、读了很多书的人,当成了有文化的人;把会唱歌跳舞的人认为是有文化的人;把位高权重的人称为有文化的人;把能写会画的人看做是有文化的人等等

而我的理解,文化≠文凭,文化≠学历。

当提起“文化”这两个字,我想大家一般都是从正面的角度来理解的,那么,这个正面的“文化”是什么?

我觉得龙应台在她的一篇文章中表达的非常好,她说,文化就是“独处时,一个人如何与自己相处?所有的教养、原则、规范,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他怎么样?文化其实体现在一个人如何对待他人、对待自己、如何对待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在一个文化厚实深沉的社会里,人懂得尊重自己——他不苟且,因为不苟且所以有品位;人懂得尊重别人——他不霸道,因为不霸道所以有道德;人懂得尊重自然——他不掠夺,因为不掠夺所以有永续的智能。品位、道德、智能,是文化积累的总和。

看吧,提到文凭没有?没有。

所以,评判一个人有没有文化,纵深处,其实是用他的道德和教养去界定的。

那么我想总结一下,所谓“文化”,其实是根植于一个人的基因、阅历、经验中的他的人格的一部分,是一个人对待这个世界时候内心里的一个价值尺度和取向标准;是一个人待物接人时候所体现出来的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是不需要提醒的自觉;是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是为别人着想的善良。

我前文中所提到的那个年过八旬的老奶奶的故事,六尺巷的故事,小姜校长捡起一片垃圾的故事,孔子面对“其父攘羊”以及“贿赂杀人”的事情,等等,这些故事里,其实都体现的是人的德行,教养和品性的光辉。

那么,我想提醒那些虽然读了一些书,却“霸座”、“欺凌弱小”、“没有社会公德”的这类人,应该深刻的反思一下自己,看自己到底配不配得上“文化人”这三个字。

同时,我也想鼓励那些虽然因为各种原因,没能上多少学,没能拿到国民序列的红印章的文凭的朋友们,请不要因为觉得自己“没文化”而自卑自抑。当你面对一个无助的人而伸出你的双手的时候,你就是一个有文化的人;当你看到花草行将凋谢而灌溉以水的时候,你就是个有文化的人;当你学会在矮人面前不说低话的时候,你就是个有文化的人;当你看到别人的成就、幸福而不嫉不妒,从心底里为他开心的时候,你就是个有文化的人……。

所以,所谓“有文化”,站在个体的立场上来说,它其实不是说你获得了一张纸,而是你自己,把自己活成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一个大写的、像“”的人。

最后,我想说的是,作为一个人,我们把心放正,放柔软,我们就都是“有文化”的人,世界因为这样的你、我、他,我相信,它会变得越来越和谐、美好!

往期精读:

再致清水河

我所看见的风

致春天

十九片窦小四

作者简介:

窦小四,原名窦娟霞,甘肃天水张家川马关人,80后,现居重庆,从事教育行业。生性自由闲散,无拘束,钟爱山野乡村,偶有心绪,小结成文,视爱和文字为生命。探索爱与人性的奥秘,深困其中又淡然其外,从流如水!个人微信号:13996698427

(0)

相关推荐

  • 【杨歌】忆多哥,三十年前的那只狗

    <大河健康报>:dhjkln@126.com <忆多哥,三十年前的那只狗> 作者:杨歌 曾暇想你古时得意的名由 人一出行就扛你这小不点在肩头 古人称儿为犬子 总觉是对你养尊处 ...

  • 选读•讨饭的也是人

    本文选读父亲的书<青谷穗·奶奶的故事>里的片段,最令我感动的是,在那个吃不饱穿不暖的日子里,老奶奶还能救助一个逃荒的老奶奶,这一救助就是十年,这样的事是现在人也不容易做到的,值得我们学习. ...

  • 儒、释、道三家文化的七大区别

    闲云谷 峰下闲云云上松,珍兰奇蕙伴节丛:不忍移爱进瓦罐,卷书抱坛迁谷中. 994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一.文化主旨 儒家文化--积极进取的文化 儒家倡导知识的获取和品德的培养,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文化. 道 ...

  • 欣看文化战线形势大好,还望组织队伍发展壮大

    欣看文化战线形势大好,还望组织队伍发展壮大 文/常长平 回顾以往,眼看如今,文化战线,队伍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劣变优,形势喜人.我们国家文明历史五千年来不断发展,成为世界上少有的文明大国.但是文化事 ...

  • 中国当代文化研究学者雷学刚佳作《感悟遇见》

    感悟遇见 雷学刚 人生就是一场盛大的遇见.世上的一切遇见,皆是前世今生的缘. 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爱恨情仇,皆是尘缘,均要善待.爱让我们的生命温暖和感动,情让我们陶醉友谊芬芳,恨 ...

  • 文化学者郭谦捐赠仪式在承德市举行

    文化学者郭谦捐赠仪式在承德市举行               (记者悠然)    2021年5月8号上午十点,河北承德市图书馆举办了京城著名文化学者郭谦图书.书法作品捐赠仪式.主办单位为:承德市文联, ...

  • 中华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

    在党史的学习过程中,顺带着读了一些有意思的书,得到了一些感悟: 比较<共产党宣言>和<礼记 大同篇>,似乎感觉到了一个重要的结论:马克思主义所以能在中国为民众接受.扎根并取得成 ...

  • 二十四节气:传统历法中的精髓,传统文化中的仙葩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是每个中国人都耳熟能详的<节气歌>,歌中所唱的内容就是每个中国人都应该熟记的二十四个节气名:立春. ...

  • 当文物笑起来,就笑出了国人的文化自信!

    <虎溪三笑图> 局部 宋 萧照(传) 今天是世界微笑日,"笑"是人类独特的表情,是除了说话外,人的第二种交流方式.笑有很多种,微笑.憨笑.偷笑.苦笑.假笑--历史上人们 ...

  • 《春之花》闭幕式暨秉乾国酒品鉴会,瓷酒文化赋能焕发新生机

    5月7日,为期22天的2021天智和当代中国陶瓷艺术邀请展<春之花>华丽谢幕.这22天,可谓精彩纷呈.这22天,给我们所有的传统文化爱好者带来了一场最高规格的陶瓷艺术盛宴,丰富多彩的文化艺 ...

  • ​如何让企业文化深入人心

    随着公司的不断发展,许多企业都建立了独特的企业文化和企业价值观.但是如何更好的去传播企业文化?让企业更加的深入人心呢?华恒智信分析员通过资料总结出腾讯的方法供大家参考学习. 对于腾讯来说,企业文化不仅 ...

  • 乡镇故事(二题)郭兴军 《宝鸡文化报》

    乡镇故事(二题)郭兴军 《宝鸡文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