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岁8战奥运,14 亿人怒赞:这个女人的最后一跃,震惊世界!

——凯叔

作者 | 桑榆晚


那一年,女子自由操赛场,裁判打出了体操历史上最后一个满分,10 分。
那一年,中国运动员陆莉,拿下了高低杠金牌、平衡木银牌,一时风头无两。
也是那一年,最受关注的体操团体金牌,花落刚刚解体的苏联。
那时的参赛队伍叫独联体。
时年 17 岁的丘索维金娜,就是金牌军团中的一员。

10 年磨一剑,7 岁开始学体操的丘索维金娜,初登赛场就技惊四座。


梳着齐刘海,扎着马尾辫,浓眉大眼,丘索维金娜的脸上写着稚气。

不甘平淡安逸的生活,舍不得心中的热爱,丘索维金娜结束哺乳期后,摩拳擦掌,蓄势待发。
这一复出,就拿下了亚运会两金一银的好成绩。
就在此刻,妈妈焦急地打来电话。“阿廖沙在咳血,被救护车送走了!”
没多久,确诊了,白血病。
晴天霹雳。
03
情况紧急,一刻也等不得。
把儿子送到乌兹别克斯坦最大的医院,到了那,心凉了半截!
一台治疗机器,几十个人抢着用;
一次性注射器,煮一煮又接着用;
消毒产品不够,拿漂白粉来代替。
阿廖沙用的导管甚至是全医院唯一的一根,还是丘索维金娜和丈夫“找路子”弄来的。
医生更是直言不讳:这里治不好你的儿子。

想要治病,需要好的医疗条件,还需要钱。
她们找到了德国的医院,变卖了房子、车子,倾家荡产,依旧杯水车薪。
权衡之下,她们决定分工合作——丈夫专心带娃,而丘索维金娜,开始了没日没夜的苦练。
为了参加更多的比赛,跳马,练;全能,也练!
体力不够,难度来凑。
丘索维金娜狂练被誉为“死亡穹顶”的跳马招式,一个失误,都可能摔成瘫痪。

苦练的代价是伤痛。
一次世锦赛,丘索维金娜一个纵身,双脚扭转落地。
疼痛袭来,跟腱断裂。


队友问她:“为了钱,你不要命了?”
她只回了一句:“没办法,一枚世锦赛金牌值3000欧元。”
“那些人太强大了,每个人都绝望过、战斗过。
最后都战胜了自己。
我的困境和他们相比都不值一提。
我有手有脚。
应该继续拼下去。”
汗水和泪水换来一张张参赛的入场券,她又把它们换成一枚枚沉甸甸的奖牌。
2002-2005,她拿下 2 枚世界跳马金牌,7 枚世界比赛奖牌。

《纽约客》曾问美国名将西塞娜要不要试试“丘妈绝招”,她回了一句:“我可不想死......”
作为运动员,她拼尽全力,以命相博:
“每一场我都全力以赴,摔倒了,就第一时间爬起来。”
作为母亲,她殚精竭虑,亦步亦趋:
“即使没有希望,也要让孩子记住奔跑的自己,而不是妈妈的眼泪。”
对于丘索维金娜来说,这是身为母亲的本能。
你未痊愈,我不敢老。

04
2008 年的北京,33 岁的丘索维金娜披上德国队服。
她面色沉静,目光如炬。
助跑,如子弹逃膛,嗖地一声,起跳,在空中划出一道完美的弧线,落地。
用几近完美的方式,向世人展示属于她的跳跃。那是国际体操以她名字命名的丘索维金娜跳。

一枚银牌,如释重负。
中国观众热情地为她欢呼、鼓掌、呐喊,亲切地叫她“丘妈”。
时隔 16 年站上奥运会领奖台,丘妈留下释然的泪水。
久违的奥运会奖牌,这是属于母亲的勋章。

很多人关心儿子的病情,好消息是,在北京奥运会后,阿廖沙就痊愈了!
此时的儿子已经长成了大小伙,比妈妈高一个头多。
受父母的影响,阿廖沙从小热爱足球,现在已经是一个足球专业运动员啦。

人们说,那下一次,她不会来了吧。
没想到2012伦敦奥运会,37 岁的丘索维金娜,又来了! 这一次,她不再以母亲的身份参加,而是丘索维金娜自己。
“37 岁和 41 岁,又有什么区别呢?
我该为自己而战了。”

2012年奥运后,她本来宣布周一退役,但是一觉醒来,反悔了。
丘索维金娜调皮一笑:“我说是星期一退役,但我可没说是哪年、哪月哦,我还没玩够呢!”
为母则刚的她,内心里也有一个长不大的少女~

2016 年的纽约,她索性放手一搏。
跳马决赛,她选择“死亡之跳”,难度是并列最高的 7.0,全世界只有5人成功完成过。
落地时一个小偏差,丘妈错失奖牌。
和时间的比赛中,她还在坚持。
05
丘索维金娜一边训练,一边在社交平台上分享自己的人生。
对于身份,她说:
“你可以成为妻子,也可以成为母亲,
也可以成为奥运奖牌的获得者。”
别人质疑她靠年龄博眼球,她回应:
“年龄只是一个数字,
但我唯一记得的数字,是我紧身衣的编号!”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