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著名八大天主教修道院,如今时过境迁、物是人非,留给我们太多的遗憾

                       —— 这是一个专注研读教会历史的窗口公众号
历史是一方镜鉴,可以明是非,
历史是一架天平,可以知得失,
历史是一座宝库,可以启智慧。
        ——献给喜欢历史、善于思考的朋友。
民国时期著名八大天主教修道院,如今时过境迁、物是人非,处处废墟留给我们太多的遗憾。

天主教进入中国,不仅带来了先进的科学文化,促进了古老中华文明进入现代化进程,而且还建设了许多医院、孤儿院和修道院,但却经历了四起三落命运多舛,很多教产被侵占,然后遭到毁坏,成为废墟。

一,文生修道院
文生修道院坐落于运河之畔的浙江嘉兴市区光明街,曾是遣使会在中国唯一总修院。

《遣使会在华传教史》中这样记载:“他们在宁波的会院,几似一村,分为地区,熙熙攘攘。在宁波商埠区中,他们收容了四百名穷人,各色各种的人都有;老人、孤儿、病人、疯子等无一不有。连外教人也愿以他们的钱财,来帮助这一些慈善事业。

因着他们的助佑,乃能成立庞大的模范会院,各色各种的人,都可找到救助。”

可见,教务的迅速发展和遣使会注重修院教育的传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二. 通远修道院
天主教通远修道院位于陕西省咸阳市高陵区通远镇。通远镇最初名为刘家堡,因天主教传入改称通远坊,传教士与教会通信,信封只需写上“中国,通远坊”,信件即可送达。
通远天主教堂及其医院,孤儿院,育婴堂,发电站等等附属建筑,繁荣了当时的镇坊,被称为“东方小罗马”。
通远修道院建成于1896年。初被占用,后遭废弃,现在成为废墟。

三,白鹿上书院

白鹿领报修院建成于1908年5月23日,整个工期13年,属哥特式建筑,该建筑工艺精美。

民国时期全盛时的白鹿上书院

白鹿领报修院建成于1908年5月23日,整个工期13年,属哥特式建筑,该建筑工艺精美。

512地震后的白鹿书上院

修缮中的上书院 四川彭州白鹿镇

白鹿上书院,中国四川省彭州市白鹿镇回水村(一称书院村),是一处法式天主教教堂建筑,是一所成都市教区培养天主教传教士的神哲学院。2006年,成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四,六冲观修道院
明朝时期天主教传入贵州,清朝时期进入贵阳。六冲关修道院位于贵州省贵阳市六冲观,或称鹿冲关。

这是法国印刷的明信片,可以看见六冲关修道院当年的依稀模样。

六冲关修道院建成于1856年。1953年以后被中国政府没收,院舍被精神病院占用,以后废弃。最初毁坏始于文革,现已物是人非。

五,河南总修院

河南总修院即大修院,位于开封东郊羊尾铺,占地57亩。该院系1930年由罗马教廷传信部拨款所建。是一所培养中国神职人员的高级宗教院校。

天主教河南总修院设计为中西合璧型,即外观为中国古典式,内部为西式装饰。这所建筑的外形基本上是仿照天主教会在北京创办的辅仁大学所建造。

天主教河南总修院是河南省规模最大、设施最齐全的宗教院校,河南省当时80%的神父均由这里培养。
河南总修院的正式名称为天主教河南总修院,又称天主教神哲学院,是培养神职人员的高级宗教院校。天主教河南总修院兴建于1930年,到1958年4月因故停办,历时28年,是当时天主教在河南培养神父的最高学府,在天主教内部颇具影响,属梵蒂冈直属修院。

六,杨家坪神慰院

杨家坪圣母神慰院即圣母神慰隐修院,是天主教内最严谨的隐修会——严规熙笃会,在中国河北省张家口附近太行山区建立的该会亚洲第一座隐修院(1883年),1947年被毁。

熙笃会严守圣本笃会规,主张生活严肃,重视个人清贫,终身吃素,每日凌晨即起身祈祷。

这里的修士严格实行熙笃会的会规,静默,虔诚,辛勤劳作,远离尘世,过着简朴自然并且与世隔绝的封闭生活。
七, 古路坝修道院
古路坝修道院位于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古路坝村。
1635年,天主教传入汉中。1888年城固县古路坝村开始建设主教教堂。以后30年间,教堂及附属建筑不断扩大,有钟楼、主教公馆、修道院、育婴堂、养老院、拉丁修院等。
记忆中的古路坝。西北工学院旧址。最高处是天主教大教堂。(照片来自西北工业大学网站)
 抗日战争时期为西北联合大学占用,始未归还。最初毁坏始于文革,现在成为废墟。
修女院一角
另一侧的那一座四合院欧洲风格更加明显,本来是修女院,后来一直用作古路坝小学的校舍,可惜前几年大地震的时候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无法修复。
修女院一角
后来在边上修建了一所新的校舍。被地震破坏的修女院旧房子就留在边上,如今里里外外已经长满了青藤和野草,成了名副其实的废墟。
八,北京百望山圣母会总院

在旧中国,广大妇女深受压迫。因此许多妇女进入了修道院,她们有机会学习文化知识,并利用教会这个平台,积极参与社会的文明建设,最终成为有用人才。

一百多年前,一群外国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开荒山,办学校,在太行山脉的尖角上,留下了长久的印迹。

山下的楼为圣约瑟楼,上义师范学校旧址;山上较远处隐约的建筑物为圣母院。九国教堂位于百望山森林公园西南山坳处约1000米距离的绿树丛中,由法国人兴建,扩建于一九一九年,后来有德、比、荷等九个国家传教士在此传教,所以又叫九国教堂。

圣母会从当地人手中买下百望山山顶至山脚的连片土地是在辛亥革命以后。最初,有教士在山坡上开垦梯田,种植葡萄,并送到城内的马尾沟教堂酿酒。此即龙徽葡萄酒的前身,上义果酒。稍后,圣母会在山顶修建了圣母院。

圣母院院内

圣母院主楼

百望山上圣母修道院的威廉神父病了,法国名医贝熙业给他诊治后,建议他去百望山后10公里的温泉村中的温泉疗养院做温泉浴.那里的温泉疗养院是在贝熙业的建议下,由李石曾在1921年建立的。

圣母会在百望山修建的另一栋主要建筑,现位于山脚下309医院的院区内。它建于1925年,是教会办上义师范学校的主楼,当初称为圣若瑟楼,现在叫100号。
后记:
除了这里记录的八处修道院,其它沦为废墟或物是人非的修道院在中国还有很多。这些精美建筑在建造之时,无不穷工竭力,精雕细刻。在建成之后又不知道挽救回多少中国人的命运和灵魂。
它们本不该就这样物非所用或者成为废墟,感慨之余,不禁黯然神伤!
   ——(慧言妙语因你的支持、转发而精彩)

慧言历史妙语古今

这是一个赏心悦目、与众不同的公众平台
讲述许多脍炙人口、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