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 | 没上过幼小衔接,却能门门满分,你只是不知道别人家的孩子如何学习

快乐学拼音,轻松学语文。

国庆假期,亲友聚会,被问得最多的问题仍然是到底要不要去上个幼小衔接?作为入学适龄儿童的家长,在交钱学习和不交钱学习之间选择,家长们往往都希望物有所值,自己能在孩子上学后轻松一些,还能达到赢在起跑线上的诉求。更有家长提出别人家孩子的例子,隔壁老王家的孩子,没上过衔接班却能保持在全班前三名,楼下孙大爷家的孩子,没上过衔接班,现在考上了重点中学。不花钱也能学习好,大概是家长们的集体愿景。

有了不花钱也能学习好的例子,就有花钱学不好的例子,隔壁小区的王大妈,家里孙子学这学那,辅导班没钱上,依然没考上重点学校。楼上李阿姨的孩子,每周末就去补习,也没补出来什么名堂,你们看,上了衔接班似乎也没啥用,该会的一样不会。这么想家长似乎心里也能平衡一些。可是,只有我们老师最清楚,哪些刚入学的小学生即使没上过衔接班,也能保持良好的学习习惯。即使是真的没有上过衔接班,这些孩子在入学前接受过哪些启蒙培养,大部分家长也是不知道的。

1、 注重习惯的培养,即使没有上过课,也能自律

大部分家长其实都是能够认知,在幼小衔接班中学什么?所谓提前学、适应小学课堂,都是从学习习惯方向去培养孩子的自律性。我们在幼儿园阶段,都是老师说什么,孩子做什么。在家也都是由家长来安排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作为孩子没有主动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是很难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的。家长认为在衔接班超前学了小学的课程,那在上学后,就能轻松一些。这只是家长的一厢情愿,与其学习知识,孩子的学习习惯培养才是最重要的。

很多一年级新生,不会自己去上厕所,甚至渴了也不会喝水,需要老师去提醒要多喝水。即便是学完了一年级所有的知识点,语文学习能认字、会拼音,但是没有任何学习习惯,写作业还是必须家长盯着,写完作业也不知道整理书包,都是靠父母来做这些本属于小学生自己需要做的事。所以即使是没上过幼小衔接班的孩子,自理能力和自律性被培养了,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也是具备了非常好的学习前提。

2、 具有初步的学习意识形成

和自律性一样,孩子们在入学前,如果具有初步的学习意识形成,即使没上过幼小衔接班,那么对于适龄入学儿童来说,也是一样可贵的学习条件。什么是学习意识呢?就是知道上小学和上幼儿园有哪些不一样。作为小学生的基本素质,孩子自己心里是清楚的。对家长来说,质朴的学习观就是考大学,考第一名。这些都非常抽象,我们要让入学的学生能够明白,学习是怎么一回事?上课如何听讲?写作业是什么?我为什么要背课文?学校的同学该如何相处?尤其是和老师的关系。这些问题都属于学习意识形态,甚至比超前学习小学课本的知识还要重要。

很多孩子情商高,家教好,父母对于孩子的培养除了文化知识,更倾注了情商教育。孩子的学习意识很好,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有问题也能够较好地独立处理。一年级的课程内容比较简单,书面作业也不多,开学后,孩子的表现往往是非常快地就适应了小学的学习节奏。尽管没有学过拼音和识字,但是在上学前,家长也有意识地教过一些,通过学校老师的系统梳理,孩子马上就可以明白学习知识是怎么一回事。

3、 在新环境里适应快,学习能力强

很多幼小衔接机构,喜欢强调全模拟小学生活。意思就是向家长传达,提早让孩子适应小学的学习节奏,但是孩子的发展是有其自身年龄生长规律的,提前去适应小学生活,对于大班、中班的孩子来说,很难。经过一段时间的强行矫正,表面上似乎孩子能从时间上适应小学的学习节奏,但是从习惯意识的培养与建立上,却是不够的。孩子太小了,思想和行为跟不上,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理解不了。无法无从老师的安排,甚至从心里开始抵触上学。即便是真正入学后,也很难适应新环境。

相反,当孩子的年龄达到入学标准后,孩子对于接受新事物、新概念、新知识的速度是非常快的,在新的环境里,适应能力也增强了。这也是为什么六岁半作为入学适龄的一个标准,也就是6-7岁之间的孩子,正是处在一个学习能力强、具备探索欲、适应能力快的一个阶段。是最为适合学习的黄金期,在这个年龄去接受小学的义务教育,作为人生的必经阶段,也是学习启蒙的最佳时机。尽管没有去上过幼小衔接班,但是孩子的审题、心理、精神面貌都对上小学做好了准备,家长还有什么可担心孩子学习跟不上呢?关于幼小衔接那点事,各位家长都还有什么困惑?欢迎留言评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