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胜程:邵东人民抗日事略之一 /邵东籍共产党员的抗日救亡活动

邵东籍共产党员的

抗日救亡活动

曾胜程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统一战线形成,国共两党携手抗战,共同抵御外侮,打击日本侵略者。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在敌后发动群众,开展艰苦卓绝而灵活多变的游击战争,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成为中国抗日的中流砥柱。而大批共产党员,在全国各地的城市、农村,向广大工人、农民、学生宣传党的抗日政策方针,开展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谱写了中华民族反侵略斗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壮丽诗篇。邵东籍的共产党员,或跟随八路军、新四军奋战在敌后,或在各地开展抗日救亡活动,为抗战的胜利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奋战在敌后战场的邵东籍八路军、新四军指战员

随着抗日统一战线的形成,红军和南方红色游击队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邵东籍的红军将领李寿轩、谢嵩、卿正兴、曾云等担任八路军各级指挥员,在华北与日寇浴血奋战;袁国平担任新四军政治部主任,领导新四军战斗在江南大地,像一把钢刀插在日伪军的心脏。

抗战之初,李寿轩在延安抗大和八路军总部担任军事教育工作,为党培养了一大批抗日军政干部。1939年7月,担任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第三纵队副司令员,率部粉碎了日寇的“囚笼政策”,巩固了根据地。1940年8月,百团大战打响,他率部进行了11次较大规模的战斗,共毙伤日伪军332人。百团大战结束后,李寿轩任太行军区第三军分区司令员,率部参加反“扫荡”斗争,为巩固、发展太行抗日根据地作出贡献。1942年,李寿轩重返延安学习,1945年出席了党的“七大”。

抗战爆发后,原红二十九军军长谢嵩先后担任民主战地总动员委员会武装部作战科长、抗日游击第一路纵队司令员。1937年12月,日军侵占太原后,谢嵩率部由太原开赴洪洞开展游击战争,途径临汾时遭遇车祸,身负重伤,因医治无效牺牲于绥德。

卿正兴在抗战期间先后担任八路军冀鲁豫一分区政治部主任、独立三旅副政委,率部参加太和、蒙城、阜阳等重大战役。

作为侦破高手的曾云,抗战期间留守于陕甘宁边区,先后担任关中军分区司令部机要科译电员、机要组长、股长、副科长,通过电台与日寇在没有硝烟的电波中斗智斗勇。1945年,参加南下支队,参加对日寇的最后战斗。

袁国平、郑庭辉、赵勤、曾国策等邵东籍新四军指战员,一直在江南和日伪军拼杀,直至壮烈牺牲。

在各地领导、开展抗日救亡的邵东籍共产党员

抗战期间,曾惇、李化之、彭柏林、赵勤、尹如圭、禹问樵、龙仲、李鳌等邵东籍共产党员,分布在全国各地领导、参加当地的抗日救亡运动。

生于邵东,从小迁居南县的曾淳,抗战期间一直在湖南南县开展抗日救亡工作,成为这一地区党的主要领导人。1937年秋,曾淳在南县九都镇创办了《先声报》,并将报纸散发到民间,使抗日的烽火燃烧到南县每一个角落。1938年2月,任南县工委组织部长。他创办了《工余晚报》,发动进步青年组织“抗日救亡歌咏队”、“学生抗敌话剧团”、“洞庭湖歌咏队”,到处巡回演出,激发了群众的爱国热情。他还率领党员干部深入工厂、农村、学校,成立各种抗日武装,发展优秀人才入党。截止1939年1月,这一地区党员发展到700多人,工会会员2000多人,中华民族先锋队3000多人。南县、安乡、公安等6县组成了抗日联防阵线,中共南华工委扩大为中共南华安石工委。1939年2月工委改称中共南县中心县委,曾淳任书记。1940年,曾淳调任湘鄂边特委书记。1939年后,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反共”高潮,大肆追捕屠杀共产党员。曾淳在党员中开展形势教育和《党员守则》教育,并将地下工作的经念编成20句顺口溜,用来提醒警示大家。正因为他的正确领导,该地区党组织经受了两次反共高潮的袭击而未受重大损失,保证了组织上和行动上的安全。1944年3月,曾淳奔赴延安中央党校学习,并作为候补代表出席了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一同出席“七大”的邵阳老乡有战功卓著的姚喆、李寿轩、石新安三位将军。

大革命时期入党的李化之因遭到反动当局通缉,一直逃难他乡。抗战开始后,他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中,重新参加党组织活动,回到邵阳参与创办抗日进步报刊《真报》,后又参与中共湖南省委机关报《观察日报》的编辑工作。《观察日报》被反动当局查封后,李化之奔赴延安,因受阻未能成功,返乡参与中共邵阳中心县委的领导工作。在国民党顽固派发起反共高潮之际,他奉命到新化开展党的工作和发动抗日救亡活动,将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被国民党特务逮捕杀害。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邵东的尹如圭作《从军行》诗一首,表达投笔从戎,抗日杀敌的决心。1938年和好友禹问樵在家乡自发办起了“救亡图书馆”,收集抗日进步图书和资料,宣传抗日救亡的革命思想和道理。1939年两人加入共产党,1940年被迫逃亡他乡。1943年,尹如圭辗转回乡。1944年,日寇侵占邵阳,尹如圭和禹问樵组建一支300人左右的抗日游击大队,在湘乡、衡阳边界打击日伪军,经历多次伏击战,沉重地打击了日寇,致使日寇不敢进犯邵阳东乡,直至抗日胜利。

龙仲在抗战时期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在广西桂林和多地开展地下工作。1944年冬,日军侵占邵阳后,他受中共湖南省工委书记周礼的派遣,回到家乡万安乡组建抗日武装,发动、领导抗日斗争,他在这里发展党员,成立党小组,组建抗日游击队,打击零散、落单鬼子,剪断日军电话线,破坏公路,印发抗日宣传资料,促成多支抗日武装联合作战,对雪峰山会战的国军主力部队起到了很好的配合作用。

1936年,李鳌在天津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任资料员,就参加中共领导的“一.二九”运动,加入“民族解放先锋队”,同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在中共天津市委宣传部长姚依林的直接领导下,创办了党的刊物《世界》旬刊。1937年9月,到延安中央党校学习。1938年2月,李鳌回湖南担任益阳县委书记,领导当地的抗日救亡运动。1939年7月,他被调至邵阳中心县委工作,年底又调湘西工委。后来,由于湘西党组织遭到破坏,他又潜入贵阳开展党的地下工作。

贺緑汀、严怪愚等文艺界的共产党员,以自己手中的笔为武器,或谱写抗战歌曲,或撰写新闻报道,号召和激励全国人民团结一心,英勇抗日,为抗战的最后胜利贡献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作者简介】曾胜程,邵阳县人。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湖南省诗词协会会员,世界汉诗协会邵阳分会副会长,邵阳市诗词协会、楹联学会常务理事,邵阳市政协文史研究员。著有《联话中华五千年》、《邵阳儿女抗日风云录》,主编《邵阳文库·蔡锷集》、《名人眼中的蔡锷》、《蔡锷诗文集》。

感恩作者授权  绿 汀 文 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