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通货膨胀的成因
一、关于通货膨胀的成因,首先我们来看需求拉上型。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是指经济运行过程中,社会总需求的增长超过了按照现行价格可得的商品劳务总供给的增长而引起的货币贬值,物价总水平的上涨。社会总需求由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和政府需求三者共同构成。其中任何一部分的增加,都会引起总需求的增加。在总供给不变的情况下,总需求的增加会导致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达到新的均衡点,此时,产出有可能增加,也有可能不变,但是物价总水平一定会出现上升,这就是产生了通货膨胀,在第一张图中,

我们可以看到充分就业状态下,通货膨胀发生的情况,此时社会生产能力,已经达到了充分就业状态,也就是说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直线,而总需求受到非价格因素的影响向右侧移动,这样只会拉动价格上升,最终导致总需求与总供给,在一个更高的价格水平上达到均衡,从而导致通货膨胀,由于此时已经达到了充分就业状态,所以新均衡点所对应的总需求量和总供给量仍然保持不变。在第二张图中,所反映出来的就是,非充分就业状态下所发生的通货膨胀的情况。此时,由于社会生产能力尚末达到充分就业状态,因此总需求增加会导致总产出实现上升此时,是否会发生通货膨胀,就要看总供给曲线和总需求曲线的斜率来决定。需求拉上假说的缺陷在于,它假定通货膨胀只能在经济达到充分就业以后才可能发生。因此它无法解释通货膨胀与高失业率并存的现象。
二、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的成本推动假说,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以后。当时西方主要发达国家,普遍出现了通货膨胀与生产资源闲置,经济增长放缓并存,也就是所谓滞胀的现象。凯恩斯学派的过度需求理论无法解释这种现象。那么就有一些经济学家,转而从供给方面,去寻求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成本推动假说,就认为通货膨胀的根源在于,总供求方面,是由于生产成本的增加,引起物价的上涨,并迫使增加货币来批准这一上涨。成本推动假说的观点,主要是认为引起生产成本上升的原因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工会力量所引起的工资水平的提高,另一种就是由垄断所导致的垄断价格。在这里,我们又可以把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分为工资推动型通货膨胀和利润推动型通货膨胀两类。
公资推动型假说就认为,因为存在着强大的工会力量,从而在劳动力市场上存在着不完全竞争,此时工资是由工会和企业主之间通过讨价还价来决定,而不是由市场供求关系所决定的。通过这种方式所确定的工资水平,有可能会高于完全竞争条件下的工资水平。而且工资增长率,可能会高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于是导致产品单位成本的上升,那么企业为了维持盈利水平,势必又会提高产品价格。这便是由工资提高所推动的物价上涨。物价上涨之后,工会又会进一步的要求提高工资,从而进一步推动物价上涨,这就是所谓工资和物价的双螺旋。工资推动型通货膨胀,是由工资的提高所引起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工资提高,都会导致工 资推动型通货膨胀。如果工资增长率,并没有超过劳动生产率的增加,那么即使工资的绝对水平提高了,也不会引起通货膨胀。如果即使工资的增长,超过了劳动生产率的增长,但是如果这种工资增长,不是由工会力量所引起的,而是由于劳动力市场上,供求关系的变化所导致,那么由此引发的通货膨胀,也不属于工资推动型通货膨胀。它应该归属于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的范畴。
而利润推动型假说的前提,则是存在着商品和劳务的不完全竞争市场,由于一定程度的垄断的存在,卖方有可能操纵价格,使价格的上涨速度,超过了成本的增加速度,这样它就可以赚取到垄断利润,当这种价格操纵行为的作用,大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引发利润推动型通货膨胀。成本推动假说,是为了说明即使不存在过度需求,产品成本的增加,同样可能导致通货膨胀。也就是说无论是工资推动,还是利润推动,前提都是总需求既定,那么在总需求曲线与总供给曲线共同构成的图形中,我们可以看到的,在总需求曲线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生产要素价格的提高,生产成本的增加,总供给曲线向上移动,均衡产量逐渐下降。那么为了得到与原来相同的总产出,就要付出更高的均衡价格水平的代价。
在现实经济中,实际上我们往往很难区分具体的通货膨胀,到底是由需求拉上还是由成本推动所引起的。
三、供求混合推动假说认为,通货膨胀是供给和需求两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即使通货膨胀最初,是由需求的过度增长所引起,但是物价上涨,将促使工会要求增加工资,从而推动价格的进一步上涨。另一方面,即使是直接由成本推动的物价上涨,也必须由有实际支付能力的有效需求的增长相配合,才能够持续下去。也就是说成本推动也必须与需求拉上相结合,才可能产生持续的通货膨胀。所以在总供给与总需求模型中

我们可以看到,需求拉动导致总需求曲线向有上方移动,而成本推动所导致总供给曲线向左上方移动。它们共同作用的结果,就是物价虽现螺旋式上升状态。需求拉上假说和成本推动假说都着眼于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失衡。
四、结构性假说认为,即使总需求与总供给处于平衡状态,由于经济结构方面的变化,也可能会引发通货膨胀。也就是说结构性通货膨胀是由于经济结构、部门结构的调整所导致的物价总水平的持续上涨。在总需求不变的情况下,需求结构有可能发生重大变化,但是由于资源不易流动,供给缺之弹性。因此,在需求结构发生变化时,国民经济就会出现结构性失衡,某些部门的产品由于供不应求,而出现价格上涨。那么该部门的工资也会随之上涨,由于价格和工资都缺乏向下的弹性,因此在产品供过于求的部门,工资和价格水平不仅不会降低,反而可能会由于攀比效应,而也趋于升。从而导致一般物价水平的总体的上涨,这就会导致结构性通货膨胀。
如果我们把社会经济分为周期性部门和非周期部门,也会发现周期性部门在经济繁荣期间,由于劳动力缺乏、工资上升,而且工资缺乏向下的弹性。但是,在衰退期,工资却不会随之下降同时由于攀比效应,非周期性部门,也会要求工资有相应的提高,从而引起工资的普遍上涨。并进而导致物价总水平的上涨,最终引发结构性通货膨胀。这种结构性通货膨胀,在工业部门和服务业部门,在开放部门和非开放部门,这样的分类当中,同样也会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