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化时代的新豪华理念,宝马如何演绎? | 汽智
进入2021年以来,宝马在电动化道路上的步伐也来越快了。
6月2日,宝马集团在线发布首款纯电动四门轿跑创新BMW i4和创新BMW iX。其中,BMW i4将提供BMW eDrive40与BMW i4 M50两款车型。同时,在发布会上,宝马集团负责客户、品牌及销售业务的董事诺达还宣布了BMW iX M60的计划,预计到2022年可以看到实车。

“创新BMW iX和i4将开启宝马的电动出行新纪元,就是电动出行大规模量产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里程碑。”诺达表示,宝马集团致力于打造最绿色的电动车,创造完全可持续的豪华出行。
可以肯定的是,宝马将在高端性能电动车方面发力。

可持续与豪华理念密不可分
今年是宝马i品牌的十周年。
十年前,i8是唯一可与特斯拉Model S进行比较的纯电车型。十年后,特斯拉全球累计销量达到100万辆;奔驰、大众、通用、丰田集中在今年拿出了纯电平台甚至量产产品,并提出从2039年到2050年不等的“碳中和”时间表。
在碳中和和电动化转型的大背景下,宝马拿出了颇为不同的战略计划。

作为一个屹立了百年的豪华汽车品牌,可持续发展正在成为宝马集团一切行动的总纲领。正如6月3日宝马集团董事长齐普策先生在首届宝马集团可持续发展中国峰会上所说:“最好的汽车应该是可持续的,因为可持续理念与高档豪华的内涵密不可分。”
在中国市场,宝马集团也已经将可持续发展定位为中国战略的核心组成部分。
宝马强调,可持续发展绝不是一家企业自身的事情,只有通过强有力的合作才能够发挥各自优势。真正的绿色产品是创新技术和品牌价值的体现,而可持续理念贯穿从设计、选材、生产、使用和回收的产品全生命周期。
虽然听上去很官方,但这背后的诚意还是很足的。

至此,宝马将成为全球首家为供应链制定明确二氧化碳排放目标的汽车制造商,也是整个汽车行业中减碳最积极的汽车品牌。以即将上市的BMW iX为例,就是综合节能减排的缩影:整车是由水力发电生产而来,其内饰采用了大量再生材料,整车95%的部分都可以被回收。
除了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宝马集团还希望通过强有力的合作建立起绿色产业链。这将是一个非常有雄心的目标。
在中国,宝马希望与供应商及其他合作伙伴通过绿色能源等新能源技术使用、创新材料技术与制造,以及绿电交易等方面进行探索,比如协同宁德时代仅使用绿色能源生产高压动力电池;与延锋国际共同开发环保型智能方向盘;与首钢合作形成钢料供应到回收的闭环式循环;与国网电动探索绿色能源的充储等。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3月,宝马集团首次将可持续发展报告与企业财报合并,以公开透明的方式向公众展示其在碳减排方面的进展,这在全行业也是绝无仅有的。
可以看到,宝马此举不仅展现了其推行可持续发展的决心,也透露出宝马对达成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信心。

深耕本土特色生态圈
作为在全球极具影响力的车企之一,宝马在新能源方面的表现非常淡定且自信。
再看宝马的竞争对手,奔驰和奥迪同样也大力发展新能源领域,奔驰的EQ系列、奥迪的e-tron系列都会是宝马i系列的强劲对手。毫无疑问,今年豪华新能源车市的竞争将会更加残酷,在全球新能源车需求量最大的中国市场更甚。业内人士表示,能抢占更多中国市场份额的方法,或许就是看谁国产化进度更快。
对于宝马来说,必须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为此,宝马将面向中国市场提供更多满足用户需求的可持续产品。2023年前,宝马计划在中国推出12款纯电动BMW和MINI车型,覆盖所有主流细分市场,预计纯电动汽车将占公司在中国总销量的25%。而在去年底,宝马对外释放的信息中,这一比例才是20%。可见,在电动化这条路上,宝马也自不断自我提速。
与此同时,宝马在中国的基础配套业务也日趋完善。2021年,宝马计划与特来电等共同建设36万根公共充电柱,包括15万个快速充电柱。此外,宝马正与国网电动合作打造公共绿色充电站,这些绿色充电站全部采用可再生能源来发电和储能。未来BMW车主在国网认证的绿色充电站充电,将获得绿电认证,让消费者真正实现新能源车充清洁绿电。
加速电动车型引入的同时大规模扩充相关配套服务,宝马在中国市场上的电动路线已经越来越清晰。
汽智说:
在全球各国“碳中和”计划的大背景下,可以肯定,汽车产业的未来必将属于新能源汽车。而作为影响力深远的豪华品牌,宝马集团所肩负的责任之重大也可想而知。
从大的格局来看,所有的所谓电动化竞争,都只不过是每一位汽车厂商在维系人类社会的美好明天所做的努力罢了,而显然,宝马已经先行一步了。
采写 | 田田
编辑 | 敬远之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欢迎转发至朋友圈。
车轮都要气哭了|别人年终奖发玛莎拉蒂发宝马|中国最富的三个村子,街上停满宝马保时捷|悍马全村买,路虎放牧用!|16岁富家女月花5万元,出门各种豪车车队!|第一次穿绿衬衣接受记者采访的俞经民说了什么?
汽车有智慧
真实 | 启迪 | 睿智
虽然关注汽车,更关注
新能源汽车的另一种可能
关注Futurauto
拥抱新能源汽车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