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由取暖器引发的“翻车”,试着看到一些你未曾想到的人生图景

人生的很多困惑来自于认知和感受的不对称性,传导与解读的不对称性,加上很多时候我们容易用想象力考虑问题,这使得【在生活面前,美好的想象往往只会落成一地鸡毛】。

昨天看到一则消息:近日,安徽亳州乐行佳苑小区一志愿者筹款为老人购买取暖器,因对方觉得费电遭辱骂老人表示,购买取暖器不是自己本意,要求退货兑钱。

少白觉得公益/慈善活动是个技术活、专业活,做慈善要做好功课,小心尝试,再进一步谨慎推进。国家层面提的是精准扶贫,社会公益/慈善也要借鉴,向精准靠近。

每个人居于自己的生活阅历和人生体会,在一些方面总有思虑不到的地方,而利害之端,常伏于思虑之所不到。费电这个细节,成了这个事件的利害之端。

你看红楼梦里王熙凤怎么样,够精明能干吧,她也有看不透彻,想不明白,思虑不及的事。

原著是这么说:“如今且说凤姐自见金钏儿死后,忽见几家仆人常来孝敬他些东西,又不时的来请安奉承,自己倒生了疑惑,不知何意。这日又见人来孝敬他东西,因晚间无人时笑问平儿”。

金钏儿跳井死后,有几家仆人对王熙凤又是孝敬东西,又是请安奉承。王熙凤对送礼者的行为生了疑惑,有点看不透彻,想不明白,不知何意。

回头便去问丫鬟平儿。平儿一眼就看出其中的关窍,原著平儿冷笑道:“奶奶连这个都想不起来了?我猜她们的女孩儿都必是太太屋里的丫头,如今太太屋里有四个大的,一个月一两银子的分例,下剩的都是一个月只几百钱。如今金钏儿死了,必定她们要弄这一两银子的窝儿呢。”

金钏儿死后空了个大丫头的位置,而大丫头一个月一两银子的分例,其他的丫头一个月只几百钱。那几家仆人都想让自家女孩儿补上这个缺。

听了平儿的分析,王熙凤如梦方醒。所以我们读人、读书、读史,都要落到别人的处境背景里去理解。

正如少白在之前在【心性情】看清人心、人性、人情里,说到:解读【心性情】,要以【常情之人】去体会【人之常情】的视角去重新审视一些认知;从【文化思维的心理映射】角度,重新审视一些历史、重新审视一些文化。往往同一份材料可以被解读出完全不同的版本故事来,而【找到最合乎情理,又最符合当时生存状态】的解读角度,才是开启【心性情】,开启历史的钥匙。

取暖器“翻车”事件,少白感慨之余,不由得又想起早年读南怀瑾《论语别裁》“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的精辟讲解,说到做好事,成人之美的不容易。

美丑既然没有标准,怎样才是“成人之美”就更难说了。下面说“不成人之恶”是反面的说法。做好事,本来是很难的,像帮助孤儿,就有一位老朋友警告我,不能随便办孤儿院。第一,如经济不充足,收容了一百人,到一百零一人时,还是没有办法。最好是不出名,不挂招牌,而想办法将孤儿分散给人领养,或送去当学徒、进夜校。这样才踏实,较完美。我也曾经访问过孤儿院出生的孤儿,一百人中,九十五人是对孤儿院抱怨的。另一方面访问从事孤儿院工作的人,更是满腔的怨言。双方都会埋怨,到底错又在谁呢?所以做一件善事,想“成人之美”是很难做到的。因为进孤儿院的孩子,心理容易不健全。自己感到是一个孤儿,别人的善意,他也会怀疑的。等于对后娘一样,后娘好,他认为是手段,后娘不好,他认为后娘不是亲娘。后娘难做也就在此,因此,有些孤儿院的工作,等于是失败的。由此看来,孤儿出身的人,最后必然走上两条路,一条是对穷苦孤儿非常同情,一生都做好事。另一条路是相反的,对社会仇恨。他的想法是认为自己困难时,没有人来相助,现在为什么要对别人好?养老院也如此,不容易办得好。主事人难于做到像上面说的“居之无倦,行之以忠。”最后成了形式化。因此“君子成人之美”这句话,我们不能随便引用。这美是善的美,不助别人的坏。可是这两句话反面意思的错误,我们经常会犯。往往自认为做了好事,结果成了坏事,无形中的犯了很多错。最初的动机蛮好,为“成人之美”,事情的结果却不好,变成了“成人之恶”。所以成人之美的道理易懂,但身体力行起来,就非常困难。

我们在一些方面的认知存在偏差,甚至偏见,这是难免的。偏见不仅来自于经历,更来自于你如何理解自己的经历。而人生就是一个不断消除偏见的过程,这也是成长的过程。

人总难免有一些思虑不到的地方,所以诸如“处富贵之时,要知贫贱的痛痒”,“居旁观之地,务悉局内人苦心”等等这样的老话总在提醒我们“临事须替别人想,论人先将自己想”。

为人处世处处都需要智慧,真是太不容易了。最后给大家煲个无际禅师的心药方,大家细细品味:

“好肚肠一条,慈悲心一片,温柔半两,道理三分,信行要紧。中直一块。孝顺十分。老实一个。阴骘全用。方便不拘多少。”这十味妙药要怎么吃呢?无际禅师说道:“此药用宽心锅内炒。不要焦。不要躁。去火性三分。于平等盆内研碎。三思为末。六波罗蜜为丸。如菩提子大。每日进三服。不拘时候。用和气汤送下。果能依此服之,无病不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