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学习笔记1:前言

一、《黄帝内经》为什么以黄帝为名?

古代人给书起名字的时候非常讲究。像《扁鹊内经》《白氏外经》这些书的名字毕竟带有一些个人的偏见,而“黄帝”二字,是个天大的名号。能借黄帝之势,传一本经典,岂不妙哉?!所以给这本书起名字的人无非是在借势,但至少没有给自己留名的私心。

再有就是“道统”问题,中国文化讲究“道统”,就是一切都要按五行生克来,比如关于谁做皇帝这件事,古人认为是天定的,按五行相生来说——第一代帝王一定具有东方生发之特性,故称之为青帝,青帝的代表就是伏羲氏;木生火,然后就是赤帝(炎帝),也就是神农氏;火又生土,就是黄帝(轩辕氏);土生金,就是白帝(少昊);金生水,然后就是黑帝(颛顼[zhuān xū] )……刚开始是一个相生的系统,再往后,就又有相克的秩序,比如明代为火,清代就属水,有意无意之间,有了水克火之意。我们不管帝王学,只说道统,黄帝就代表“中央之神”,所谓“中央之神”在我们身体里的表现,就是脾土,所以《黄帝内经》一书,重在中央脾土。人,出生之前为先天,父精、母血、灵魂等至关重要;出生之后为后天,脾胃运化就重要了,所以脾胃又称“后天之本”。道统并不是凭空而来的,它实际上源于我们身体里的五脏:肝、心、脾、肺、肾。《黄帝内经》之所以以黄帝为名,就是强调脾胃乃后天之本的思想。从胎儿的生命系统讲,肾是先天,脾是后天。出生后的生命,脾胃又成了先天。所以所谓先天、后天,都应该灵活看,一旦拘泥,就不明了了。人活着,要靠后天养先天,先把脾胃调好了,你的肾就好,因此脾胃最重要,伤什么都不能伤脾胃之气。为什么我特别反对小孩吃西药?因为吃了西药,首先损伤的就是脾胃。甚至可以这样说,人在20岁之前,40岁之后,代谢化学药物的能力很差,所以能不吃就不吃。

要想弄懂中国传统文化,就要时刻牢记中国文化核心要素:一是气,二是阴阳,三是五行,四是中庸思想。如果你能把这四样东西弄明白的话,古书看起来就容易了,而把这几个概念讲得最透彻的,就是《黄帝内经》。总之,《黄帝内经》的作者以黄帝命名,一是重视“中央之神”——脾胃;二是借黄帝建立中国一统之势,表达了以这本书一统天下之医学的决心

二、为什么留《黄帝内经》,去《黄帝外经》?

中国古代战争频繁,有战争就会有伤员,就会有死人,最早的生命探索者不会不去探视和研究人体解剖及伤口,甚至可以这样说,现代西医解剖的都是病死的人,而中国古代观察和解剖的都是死在战场上的战士,这两种人的生命体征会有很大的不同。扁鹊有一本《难经》,把人体解剖说得很清楚。汉代华佗的手术水平非常高,大家都知道手术后的伤口很难护理,但华佗发明了非常了不起的药膏,在伤口上一抹,20天左右就能痊愈……也就是说,我们在对生命的探索上,内外科都曾全面发展,但最后,我们虽然保有金疮科及骨伤科,但在疾病学上,我们中国古代医学还是郑重地做了一项选择——删掉了“外”,保留了“内”。

三、什么是《素问》?

《素问》最简单的一个意思就是“平素问答”,也可以说是问“素”。这“素”,指太素,古人大致把宇宙生成分为四个阶段:太易(无气、无形、无质的状态)——太初(产生气)——太始(气成形)——太素(形成质)(见《易纬·乾凿度》),在这里面,太素为物质层面,在人,就是肉身。所以,问素,也就是问肉身。

《素问》是黄帝跟几个老师学习并探究生命原理的一本书。黄帝,在中国历史上功勋卓著,创立了天文历法和原始的国家政治制度,可临了还要不耻下问,渴望明白生命之理。很显然,此书关乎明心见性,而几位老师对此也真诚传授,每每赞叹黄帝的问题直指要害,总是说:善乎哉问!这问题提得好啊!正所谓:圣人易语,良马易御。什么意思呢?就是跟圣人交流那叫一个过瘾啊!无障碍啊!黄帝的问题提得妙,而老师们的回答更是令黄帝佩服,关乎天地之大道的解答总是让黄帝肃然起敬,每每斋戒,沐浴更衣,藏之为秘典……

《素问》《灵枢》好比双胞胎,《素问》基本是讲“道”,讲“医理”,而《灵枢》基本上是讲医理之“用”,这也体现了中国人做学问的一个要点:明理比运用更重要。至于医理“怎么用”这件事,只需要医生知道,而所有的人,都可以在“道理”上下功夫。懂得了“道理”,就是“存乎一心”,可用之无穷。《灵枢》之名,很有道教意味。枢,是枢纽、机窍,“灵枢”二字当属对人身体机窍的灵用,因此多讲经脉、穴位及其运用。

(0)

相关推荐